某次直播连麦中,一位学员说要和船长抄作业,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船长希望自己二十岁的时候就能明白的道理是什么?
第二,船长接触到的成长很快的年轻人有什么共性?
第三,哪些企业和企业家让船长印象特别深刻?
船长给出的答案是:不拧巴;想清楚问题;当好一个乙方。
原本每个答案都对应一个问题,但当我们把问题和答案抽离出来,会发现每个问题都不止一个答案,每个答案也都未必有固定的问题。
更关键的也许是,你是如何给这些答案和问题连线的。
阅读下面的内容之前,你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再想想自己的答案,最后看看你会怎么连线,船长又是怎么连线的。
当好乙方。
「当好乙方」就是解决问题,也就是以问题为导向。
我认为自己真正开智或者说世界变得明晰起来,是从我意识到自己前面二十年的所有对世界的认识是由一连串答案构成的时候开始的。
如果一个人的世界全是由答案构成的,那他是没有任何判断能力的,也很难有任何创新的可能性,更别提能有什么责任感。
比如你的思考和行为是以答案为导向的,那你就是最后接受命令的那个人——听别人的指挥,遵循某种「真理」,然后抵触那些跟你相信的答案不一样的人或事。
你唯一会产生的质疑是:「我都照你们说的做了,为什么还是还不行?」,这会令你产生很大的迷茫。
直到我把自己的思考方式转变成:不是答案的组合,而是问题的组合——用不同的问题去整理自己的信息输入;尽管当时我的知识储备没有质的增长,但是却感受到世界的窗口打开了。
因为一旦你开始提问,答案可就不止一个了;答案如果不止一个,你就面临在不同的答案之间做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从书本走向实践的过程。有一些东西在书上是找不到正确答案的,必须得冲出去。
书本上的东西都是答案,是唯一的;即使不唯一,老师也会告诉你是唯一的;即使老师不说,官方的教材也会「打压」你,告诉你这是唯一一个答案。
只有脱离了书本,你才会发现大多数答案都是错的,或者说是不管用的。而一旦以问题为导向去实践,一旦你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你才能创造价值。
起初你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你把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迁移到解决跟自己类似的人的问题中,再后来慢慢地做出一个品牌,就能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创造更大的价值。
你的品牌、你的产品、你的服务、你的解决方案等等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能做出有影响力的品牌的人,其本人一定是复杂的。
以问题为导向——这是我认为越早知道越好的一个道理。
很多人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很多这样的道理,为什么他们可以知道,其实就是靠长辈的传承。
有句话讲「三代出贵族」,通过几代人的知识、智识、经验、智慧的传承,最后这个孩子他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获得相对完整的思考方式。
如果你的长辈没有给你这样一些特别成型的、能够直接使用的思维模型,那你就得靠机缘巧合或者自己多去思考问题、多去参与真实世界的实践来获得这样的能力。
不拧巴。
「不拧巴」就是在行动之前不会把一件事想得太复杂。
世界确实是复杂的,但我看到的做不成事的人都是在做之前就把所有坏的结果都想了一遍,结果最后不去行动。
拧巴的人即使做到了一些事情,或者说挣到了钱,在我眼里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人——这也许是我的一个认知偏误,可能不够客观和公正。
也可能在这些人的眼里我也是一个很失败的人——人生过于大起大落,过于跌宕起伏,过于惊心动魄,这对很多人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但是从生命的层次或者说对世界的体验来看,你体验过多少世界?你的头脑是否清楚?你身上有没有领袖气质等等,拧不拧巴在其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瞻前怕后的人大概率是成不了事的,我也没见过这样的人能成事;除非他的父母不是这样的人,并且有产业给他继承。
这样的人我的确见过,祖辈都很牛,身上都是流光溢彩的英雄气质,结果到了他这一代要多纠结有多纠结。这种情况至少他不是纨绔子弟,他的家族传承到他这里会停滞一代人,但不会衰落。
他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守城之君」,
但
他很难将继承来的产业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甚至会在漫漫岁月中磨损掉一些东西,也许是产业会小规模的缩水之类的,然后期待子孙后代里能再出现一个父辈那样的「英
雄人物」(哈哈)。
他能把问题思考得很清楚。
人都有一个祛魅的过程,可能在某些「灵光一现」的时刻你会觉得「这个人确实有两把刷子」,但更多的时候大家其实都是普通人,再加上最近的经济形势问题,所以可能还要加一个前提:穿越了周期。
这样来看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可能是徐沪生老师,「一条」的创始人。
我听过他的讲座,也到他的店里做过采访,我们不熟,但是在听他讲很多东西的时候,我觉得他对很多问题都想得非常清楚,比如他能够做到力排众议。
「一条」曾经有一段时间做得半死不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投资人告诉他中产是一个蓝海,然后「一条」就一猛子地扎下去了。
但是中国的中产市场实际上是非常不好做的,孤阅有一部分就是做中产市场的,中产是中国最挑剔、最纠结、最拧巴的一群人,还有自以为是;各国中产都是这个样子的。
徐沪生老师总结,「一条」营收不行的原因是目标用户错了,未来他不做中产市场,只做中上产市场。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财富规模可能差不多,但是中上产在意识层面上可能更倾向于长线投资,或者还有那些有被动收入的人群,也就是高净值人群,总之这一类人不在乎性价比的问题,他们更在乎纯粹的审美和哲学的结合。
做中上产的市场能够让他自己身上的艺术性全都爆发出来,哪怕它的规模比较小。他认为确实从数量来看,中产数量庞大,中国有一两亿的城市居民,但是这些人大体上是千篇一律的,你没有办法轻易改变这些人内心深处的「锚点」或者说「焦点」。
「一条」要关注的是匹配中上产财富地位的生活美学,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你做的品牌一定要让自己做得舒服,让自己能够驾驭;你先得感动自己,在感动自己这个层面上再往外扩张;一定不能让自己做得很难受。
我在听了这个想法之后,就把孤阅考研英语的项目拿掉了。我不再做什么经济实用的产品,因为做这些会让我难受,它会消耗我,也就是说对于我来说,它是有机会成本的。
孤阅现在的同学们,很多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去思考这个东西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惊奇感,这个东西能不能让自己产生持之以恒的、原生的动力;
他们在孤阅想
要获得的实际上是一种通透,一种在形而上层面上的通透——能够提供这种帮助是我非常舒服的一件事情,也是我擅长的事。
至于
具体细节应该怎么操作,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比如选哪个专业之类的问题。
之所以我现在更倾向于回归到关注人文博雅、关注美、关注哲学,是因为之前我可能有点不自量力地认为,那些非常具体的、实践层面的事情,以及心态层面的问题,是需要我解决的;
但现在我觉得,我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我能做的是带着大家往前冲,大家要自己把自己管好。换句话说,我可能更适合做攻城战的指挥官,而不是后勤医疗队。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某些人的某些话,可能只是一句,但能对一个人持续地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徐沪生老师就让我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扫码
加小雅
免费领取
孤阅公开课兑换码
观看更多
船长连麦诊断集锦
—— 连麦征集 ——
每场连麦活动不设置主题限制
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副业者/Gapper、家长
皆可轮番上麦提问
你将有机会让船长提供针对性的决策建议
扫码填写【连麦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