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党国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变革的基本经验
第一,农业指令性经济基本退出,产品市场调节体系成功建立;第二,农业多元市场主体崛起,产业分工协作水平显著提高。第三,政社合一体制基本废止,村庄自治自决权能逐步确立;第四,要素流动市场逐步开放,城乡经济互通格局初步形成;第五,国家财政摆脱农业依赖,城市反哺农村机制运行稳定;第六,市场分工渗透农村社会,农村宗法关系消极影响趋于弱化;第七,权力下放改革渐趋深入,中央与地方分权关系逐步改善;第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所推进,土地资源配置政策的市场化适应性增强。
二、当前我国农村振兴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一,农业基础薄弱,实现产业兴旺任务艰巨。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农业生产的劳动成本随着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提升。国际形势变化可能使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更大难题,有可能延缓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二,现有人口布局条件下,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难以逾越。在生活方面,要让每一个村庄符合城市标准,投入将十分巨大,后续维护在经济上无可持续性。在生产方面,建立循环农业,实现高标准的生态安全标准,需要城乡经济结构有一个大的调整。
第三,历史包袱沉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乡村治理面临多重制约。乡村有效治理的根本任务是建立适应乡村现代化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城乡区划不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低,乡贤发挥作用的机制存在缺陷。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尚需出台重大改革措施。
第四,乡村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时期,乡风文明水平提升面临复杂难题。在农民进入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的过程未完成前,乡村共同体的主导价值准则及行为规范不可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全匹配。
第五,农民在农业全产业链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民富裕归根结底要靠农业综合效率提高及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收入来实现,满足这两项条件还需要做出重大改革努力。农业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后,需要通过救助方式才能脱贫的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十分必要,但我国城市房价高企,三、四线城市财力薄弱,实现这个任务需要多重改革努力。
三、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弊端
(一)现行城乡区划制度不适应社会经济结构新变化
当前突出问题是,大量投入戴着农村建设帽子却实际上投向了城市,大量农业支持政策实际上支持了非农产业,大量扶助农民政策扶助了非农民,这种情形不仅影响到对农村农业政策的评估,也产生了对经济发展自然演化趋势的扭曲,不利于农村农业投入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城乡要素流动渠道不通畅
土地制度缺陷产生的“高地租率”,极大限制城市资本要素进入农村开展现代农业经营;通过乡村居民点建设提升乡村景观文明水平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水平,需要城市资本适度合理进入农村土地市场,这种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某些现代生产要素与小农经济的契合程度低。
(三)宏观的土地规划管理体制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市场在土地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第二,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合理分权模式没有形成;第三,尊重历史与服务未来之间的关系仍不能处理好;第四,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没有与税收征缴潜力相互匹配;第五,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难落实;第六,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带来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多种土地权益分配不平等现象;第七,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制也引起了农村社会不稳定,不利于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制度;第八,土地资源分配权力高度集中产生了土地市场价格的扭曲,损害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四)农业全产业链合作与增值分配机制缺陷严重
农民合作社基本不能发挥组织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作用。弱小的合作社与相对强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如何整合,成为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组织机制合理化的重大难题。
(五)财政支农机制弊端明显
我们的农业财政支出效率不高,资金运用分散,财政支农效率亟待提高。
(六)乡村治理机制不适应农村现代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