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戳上方👆关注本号
一个旅居英国、渐赴远方的写手联盟
作者简介
杨寅,牛津大学经济地理学博士。研究课题“北京与伦敦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与治理的对比研究”。目前在伦敦Mayfair合众资本(Partner Capital)工作,主要负责中英基础设施投融资与跨境并购项目。
***
“你的Transfer(升博考核)过了吗?”这是每学期末牛津大学博士生互相问候的话题之一。英国各大高校对博士生的考核方式各有不同,Transfer考核算是牛津大学筛选优秀学生进入正式博士研究阶段的“独门秘籍”。
在牛津,所有想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在第一年还不能被称呼为博士生, 而是试读研究生(Probationer Research Student)。只有在第一个学年通过了Transfer考核的学生才能“转换”(Transfer)身份,升级为博士生。没有通过考核的学生还有第二次机会,如再不能过,很遗憾,要么拿一个硕士学位走人,要么直接被劝退。毫无疑问,牛津大学各院系的博士新生们在第一年学术上的头等大事就是通过Transfer考核。
在Transfer考核中,每位学生会有两位教授作为其考核官(Assessor),他们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我当时的两位考核官均是我们系的学术泰斗,一位是英国政府的特聘顾问,另一位则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可以想见他们的要求会很严格。没办法,我只有硬着头皮去准备Transfer考核,不敢懈怠。
我们系的升博考核要过两关,第一关是演讲Presentation,即面对全系的师生做一个20分钟的报告来介绍博士期间打算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位考核官会到场聆听并现场提问,其他师生也可以提出质疑;第二关是面试Interview,即在Presentation之后学生需要提交一份研究计划,两位考核官会针对所提交的研究计划面对面考核学生,学生需要给出充足的理由和合理的解释让考核官相信所提交的研究计划足够新颖且切实可行。两关都通过才算闯关成功,正式“升级”成为一名牛津大学博士生。
现在想来,当时的我算是涉险过关,因为之前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我从未经历过这么“有惊无险”的Transfer考核。
Presentation被评价“太有野心”
在英国,除了拿特定研究项目奖学金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博士生的研究课题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导师共同商讨之后确定的,而且导师通常只会给出比较宏观的研究方向,具体细节则需要自己去确定。这与在国内直接做导师承接的研究项目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需要自己去构思研究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当时我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脑袋里有很多不同的idea,可能有些年少轻狂,一心想在博士期间多研究一些东西出来,就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到研究计划中,现在想来是有些“贪心”了。
另一方面,英国的导师一般以鼓励学生为主,不会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基础上给出建议和指导,所以每次当我拿着研究计划与我的导师探讨时,他总是先给出“good”之类的正面评价,然后根据我的研究计划给我推荐一些参考文献和书籍。就这样,我根据自己制定的研究计划准备了幻灯片,并将presentation的介绍内容背了个滚瓜烂熟。
Presentation那天,我特意提前到教室听了几位外国同学的演讲,顿时信心大增,觉得自己应该没问题,至少幻灯片比他们的要漂亮多了。轮到我了,我流利地介绍完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准备回答提问。开始几个问题还比较顺利,突然其中一位考核官评论道:“我觉得你的研究计划有些过于雄心勃勃了(too ambitious)。你的研究计划涉及的几个方面可以做出几个博士论文了,我比较担心你在博士期间能否完成所制定的研究计划。”当时我愣了几秒钟,随后尽管为自己辩护了一下,但不得不承认那位教授言之有理。Presentation之后,我约见导师再次探讨研究计划,并接受了那位考核官的建议,修改了研究计划才提交,开始准备闯第二关——Interview。
Interview遭遇难题
如果说第一关Presentation还可以事先准备幻灯片内容的话,面试Interview则完全无法准备,因为根本不知道考核官会问哪些问题。面试之前,我碰巧遇到了其中一位考核官,和他交流了一会,他开玩笑说到时会问我一些难题(“difficult questions”),没想到他还真说到做到了。
面试那天,我尽量表现地轻松自然,考核官开始也问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来缓解紧张气氛。之后,那位要问我一些“difficult questions”的考核官让我阐述一下论文的研究方法和预期研究成果,我就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研究方法。正当我准备继续讲预期研究成果时,那位考核官举起手打断了我,开始连环发问:“你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何选择这个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的利与弊各是什么?有没有考虑用其他研究方法?......”我一边回答他的提问一边心想“您可真守信用啊,果然问我difficult questions了”。
后来我慢慢适应了面试的节奏,胆子也大了不少。 当我提到在我的研究过程中会去采访伦敦的一家公司时,那位教授发难到:“如果对方拒绝你的采访,你该怎么办?”我突然灵光一闪,因为我知道那位教授和伦敦那家公司有合作关系,于是我大胆地回应道:“这个问题,我想教授您会想办法帮我解决的。”话音刚落,两位考核官都哈哈大笑,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面试的最后,两位教授给我的研究计划又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就这样,我结束了整个流程,但直到两个月后当我收到邮件告知我通过了Transfer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松了一口气——终于正式成为牛津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啦!
中英博士考核之反思
亲历牛津大学博士Transfer考核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出中英博士教育的一些不同,其中最大的一点感触就是英国更重视自由探索精神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纷纷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但我想我们必须先找到真正的差距才能“对症下药”而后奋起直追。个人认为,国内高校硬件设施方面的提升其实并不困难,真正需要重视的则是软实力方面的改善,比如教育制度,教学理念,学术氛围等。
就以博士初期考核为例,国内高校大多数博士都是直接做导师的课题,有的甚至直接是用导师的研究思路做实验就行,不需要自己动脑去寻找研究方向,这样的博士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博士生可以迅速开展课题研究,熟悉并掌握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博士生在读博期间完全依赖导师的课题和研究思路,一旦毕业之后需要独立开展研究的时候,会有一段时期的不适应,因为那时需要他自己独立寻找研究方向了。而牛津大学的博士教育看似很慢,花了一年的时间才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但在这过程中,博士生们会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如何选题,如何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如何选择研究方法等,这些技能对于今后无论是在高校开展独立的科研工作还是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都是非常有用的。
而更为重要的是,后者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毕竟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一个新大陆一样。如果一个虚怀若谷的,好问的,好奇的,冒险的心智始终保持着探索的精神,那么,知识的追求就会成为欢乐的事情,而不会变成痛苦的工作。
更多牛津剑桥相关文章
- 聚集十二大神,聊聊剑桥面试那些事儿
- 剑桥粒子物理博士 和大家聊聊分子料理...啊不,鱼和薯条
- 测评剑桥33座桥的脚感
朱洁Juliet
BBC中文网专栏作家。
微信公众号"朱洁Juliet"
“一个旅居英国、渐赴远方的写手联盟”
有深度英国经历的 小众大情怀 原创作者群
关注请长按下图,关注或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