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传媒圈-传媒头条 文丨杭茶
据央视新闻消息,12月20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旨在
及时纠正
微短剧片名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进一步规范微短剧行业发展,提升整体审美追求。
该管理提示首先肯定,自今年2月总局实施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管理政策以来,微短剧从业者积极响应,在创作方向上不断调整,努力提升思想文化内涵,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重点微短剧”更是创新不断、佳作频出,不少微短剧以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片名,激发用户对片名和剧情的双重愉悦。
然而与此同时,由平台负责自审的“其他微短剧”,虽然内容违规问题已大幅减少,
但片名哗众取宠、低俗庸俗的顽疾,严重拉低了微短剧行业整体形象,亟待治理。
“其他微短剧”是指投资30万元以下,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内容管理的职责的微短剧类型
据了解,高额的收益成为一部分微短剧制作和播出平台敢于在片名方面动歪心思、打擦边球的重要原因。曾经的微短剧圈子里,时不时流传着
“
日
充千万,八天过亿
”的造福神话。
对此,管理提示提出,
“小程序类微短剧为刻意追求投流效果,片名问题尤为严重,必须严加整治。”
为及时纠正和扭转部分微短剧在片名
上的跑偏倾向,管理提示就加强片名审核工作,分别在导向、体例和艺术上提出新要求。
三点要求具体表现为:
1、导向上,片名应提升思想内涵,传递主流价值观,
不得使用恶俗、恶趣味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片名
,不渲染极端对立、复仇、暴戾、焦虑。
2、体例上,片名应提升文化内涵,尽量规整并关联剧情,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使用过度冗长和口语化的片名。
3、艺术上,片名应提升审美内涵,
合理和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倒装、对比、双关、设问、迭音等手法增强其艺术性
,不滥用仿拟、谐音、夸张等手法进行恶搞。
这是短短两个月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出的第三个针对微短剧的管理提示。
相较于前两个指向“中年老题材”和“霸总题材”微短剧的文件,是在对创作方向的指引和规划,这一次的微短剧片名
管理提示
,
着重提到了文化和审美内涵,目标是提升微短剧行业整体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品位。
从每个月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的微短剧下架名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有问题的微短剧,通常名字就非常离谱——如《震惊全城,婆婆送大孙子下黄泉》《孤独一掷之监狱风云》《在父母坟前我立地成神》等等。
一些限制投流的微短剧,也就是该
管理提示
中点名的小程序类微短剧,更无不顶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片名,如《末日重生我为自己烧仟亿纸钱》《假太监女帝让我攻略后宫》《盛总每天都在父凭子贵》……
很显然,如果纵容这样哗众取宠、低俗庸俗的内容充斥文娱产业和网络中,将极大地影响中文互联网的清朗之风,更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创作倾向,不利于从业者和观众审美趣味的提升。
与这些劣质产品相比,“重点微短剧”如今已是佳作频出,在片名方面就能看到更用心一些的审美趣味。如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重点推荐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五批次162部作品中,就涌现了如
《釉色伊人》《一梦枕星河》《你的岛屿已抵达》
《乡途花开缓缓归》
《问厨哪来清如许》
等让人赏心悦目的名字
。
广电总局此次发布的管理提示,标志着微短剧行业规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政策的引导下,微短剧行业有望摆脱“低俗化”标签,迈向更加健康、高质量的发展轨道。对于广大从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只有紧跟政策导向,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恪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创作底线,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