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被密集解聘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已经成了一个见怪不怪的新闻。
虽说,可能还不至于像当年安达信那样彻底把事务所送走,但大国企、大外企以及大民企的集中解聘,确实也伤到了普华的筋骨。
痛但还不致命。
仔细想想,普华迅速的衰落还是很让人感慨的。
前几年,财经专业还比较热门,没想好学什么就学了会计的同学们,毕业除了考公进体制,一个比较好的出路,就是进四大,尤其是去普华永道。
那些年的普华,四大之首,IPO项目多,合作的知名公司也多,收费的议价能力较强,预算也比较宽裕,那经理也好、合伙人也罢,对OT、对报销相应也不会卡得这么死,下面员工的待遇也能更好。
反之,亦然。
对最底层、最苦逼的审计民工来说,下午收到领导送来的零食可能是最糟糕的信号,这意味着你吃了领导嘴短,作为报答,至少得干个通宵。
但通宵跟通宵也不一样,
如果OT能实Cha
rge或者给的差不多,就算通宵也不觉得那么苦了;
但如果换家事务所,“2.5OT包夜”或者收个“先记着,以后换调休”的空头支票,那每多加1分钟的班,都会无比苦涩。
所以,对大多数异常勤劳、而且工作十分辛苦的国人来说——
我一直认为,
“只要加班费到位,加班其实,从来就不是问题。”
所以即便都是熬夜加班,想当年,很多审计民工也是更向往普华的。
直到恒大...
今年9月13日,财政部公布了对普华永道中天罚没4.4亿,暂停经营6个月,撤销广州分所”的行政处罚。
普华喜迎上市公司的密集解聘潮。
普华一边流失项目,一边有能力的、没出事的合伙人带着项目和团队改换门庭,也相应传导到了公募基金上。
一年之前,全市场统共11135只公募基金,有4911只的会计师事务所聘任了普华永道,占比44%。
到了现在,这一数量已经降到了2547只,直接砍半。
因为基金业务比较简单,尤其审计条线,产品成立时做个验资,基金清盘时做个清算,每年定期对年报和中报出个审计和审阅,再出个内控报告,大体也就这些,
额外的,可能会对基金估值,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但不一定是常态。
所以基金的中介服务费用基本加不上去,更没啥议价能力。
看这些年的公募基金年审收费,大体上也是和规模挂钩,基金规模越大,年审费用也就相应高一些。
如果算下来,2016年全行业收1亿审计费对应的基金保有规模是3.9万亿,2023年则是1亿审计费对应4.3万亿。
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主要靠走量。
2023年审最贵的是天弘余额宝,7000亿的规模,60万的审计费。
主动基金里边,收费高的是几只2021年比
较知名的新能源基金,以及丘栋荣当时业绩和规模蒸蒸日上的港股通基金。
规模更大的坤坤、兰兰的基金,都在15万以下。
当然,这还是普华永道时代的收费,现在很多已经换成了安永、容诚,还能不能给到这个收费水平,难说。
前几年,安永在业内的外号是“半价安”,因为坊间流传着“普华收多少费,我安永只要一半”的经典议价语录。
真伪没有考证过,但——
单看公募基金的年报收费,安永确实是四家里单位费用最低的。
和普遍理解可能不同的是,每只基金都是一个单独核算的实体,所以就算是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不同产品,分别选择不同会计师也是常有的事。
比如易方达、华夏旗下产品分别有普华和安永在审,德勤和毕马威都是兴全的乙方。
基金审计不同于实体企业,基本不涉及业务量大小、分公司多少、会计处理的复杂难易,所以倒是能给这四大的真实议价能力提供一个参考。
便宜没关系,有量就行。
事实上,如果仅从公募基金的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安永和容诚的确是这波辞任普华的最大赢家。
安永成为了1091只基金的会计师,容诚是708只,相比之下,其他家只是喝点汤。
容诚是这两年
强势崛起的外资事务所,吸纳了很多前四大(尤其是普华)的骨干们。
比如就在9月9日,财政部对普华永道的行政处罚公布之前,容诚官微发布了《容诚·汇简资产管理服务:团队篇》。
里面专门提到了
,200人团队成员的持续加入
,容诚汇简资管服务团队将成为国内最成熟、规模最大、成员平均从业年限最长、经验最丰富的金牌专职服务团队,
团队成员兼具国际化视野、四大工作背景
。
翻译过来就是,各位领导注意了,普华永道(为代表)的资管服务条线的人才们很多都被容诚挖来了,至于后边的合作嘛...
会计师行业,铁打的合伙人,流水的事务所和员工。
事实上也正是当年安然事件干倒了安达信,才有了今天四大事务所的江湖地位。
反正,关系网还是关系网,人还是那些人,除非要直接担责,否则也就是换个事务所罢了。
其实不管是基金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这种中介机构,作为位阶不同的“金融机构”,归根结底是服务业,行业本身发展的好不好,都要建立在实体经济是否繁荣的基础上。
实体经济稳步向好,企业家能赚到利润,股价才能更好上涨,而实体好,打工人手里有钱,才有能力配金融产品,有规模才有管理费、托管费,以及相关中介服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