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发现没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约会 app 上标注:接受/不接受「situationship(情境关系)」了。
Situationship 是年轻人之间兴起的一种新型恋爱,指没有排他性承诺或明确标签的浪漫关系。
双方可能有感情,可能有性,在一起共度时光——但总体而言,ta 们只谈爱,不谈未来。
电影《好东西》里的小叶和胡医生,就是一种 situationship。他们交流情感和童年创伤,发生性关系,但不干预彼此的日常,对身份认同和是否有其他伴侣也不甚了解。
如果对比下 situationship 和开放性关系、利益朋友(
Friends with Benefits,FWB
)的区别:
·
在开放性关系中,伴侣同意在保持核心关系的同时,可以与其他人建立浪漫/性关系,并对于「第三人如何参与关系」建立了明确的界限和规则(而 situationship 对于这一点可能是模糊的)。
·
在 FWB 中,人们在没有任何浪漫承诺的情况下进行性活动,ta 们之间有友谊基础,但关系主要是在身体层面缔结的(而 situationship 可能有浪漫关系,也可能有性,总之是不确定的)。
▷ 《好东西》
随着时间推移,矛盾发生了:小叶想要进一步发展,而胡医生只想维持 situationship。为了不在这段关系中低声下气,小叶给自己捏造了一个假身份:已育的同性恋母亲。但她的内心状态濒临破碎。
很明显,
和大多数非典型关系一样,
situationship 人也需要自己的行动指南。
这是简单心理
「非典型关系」
栏目第 ③ 篇:situationship 为什么流行?
为数不多的半结构式访谈,总结了人们进入 situationship 的动机。
1. 希望以更不受限的方式探索人际关系
从心智发展阶段特征来看,年轻人想进入 situationship 是说得通的。
一些研究者认为,
18-35 岁属于「新兴成年期」。这是一个天然会对「全面承诺」感到犹豫的阶段。
其特征是:身份探索、自我关注以及一种「将熟未熟」的感觉。
Ta 们希望探索自己是谁,有什么偏好和欲望。出于一种不想「到了年纪就找个人凑合过」的心态,渴望更多自由空间。
2. 希望对浪漫关系保持开放的同时,更注重自我成长(Furman&Weisz,2004)
Situationship 听起来相对轻松,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你们互相保留了自我空间,似乎既可以亲密,又可以独立。
万一产生了继续接近的冲动,就深化关系。不合适的话,也能体面地止步和后退。
相当于给自己造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安全堡垒(能不能成功下文再聊,但想想又不犯法)。
▷ 《大都市恋爱法》
3. 在恋爱中「有限劳动」,可以减轻被期待的压力
每种关系都存在契约,无论是明示的还是隐形的,或是从社会文化中传承下来的。
比如:
……
有时这些契约太多、太杂,或从没被说出口,可能导致伴侣间的口角纷争。
Situationship 干脆把这些部分剔除了。
与其方方面面都被期待完美,不如从一开始就约定「有限做功」。
4. 希望随意地探索性,而不掺杂任何情感
也有人承认,进入 situationship 只是为了消遣。因为这种关系允许性爱分离。
一名 25 岁的受访者表示:「对我来说,situationship 没有限制和约束。我这么做是为了享乐(但我并不是唯一这么想的人)。很多人只是为了探索性需求,而不用担心依恋问题或产生情感纽带」。
那些进入 situationship 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超过一半的 Z 世代约会 app 用户承认有过某种 situationship,但竟然高达 80% 的人对这种关系不满意,ta 们焦虑于是否要继续关系,并对自我价值产生持续怀疑。
事实是,人们不但比自己想象中更不擅长爱,对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也知之甚少。
1. 在情境关系中,许多参与者报告对方突然「玩消失」
研究发现,
70% 进入 situationship 的女性会寻求进一步的承诺。
但与传统浪漫关系的可预测进展不同,situationship 的模糊性往往会无限地拖延下去。根据访谈结果,situationship 的平均持续时间是 6 个月(或更长),这表明
人们并不如想象中那样愿意「深化」关系。
所谓 situation 变了,relationship 也没了。当一方增强对关系的依赖,经常会出现另一方断崖式消失,没有任何解释的现象(George,2024)。
▷ 《鸟类变形记》
2. 有人发现「内心生出了占有欲」但难以离开
不少参与者并不满足于 situationship,而是渴望高度承诺的爱。
在面对面的互动中,伴侣可能会表现得像刻板的男/女朋友,但在其他方面,你们的生活又完全分开。
当对方从来不以某种「共同体」的方式谈论未来时(比如职业选择、搬家、生育),你想进一步发展的心思就只能憋牢了。
一名 25 岁女性说:
「这种关系很糟糕,他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我是非常焦虑的一个人,在 situationship 里感到困惑、愤怒和悲伤,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魅力。但我没勇气切断关系。这让我在工作时也心烦意乱」。
3. 当模糊性持续下去,可能导致猜忌和怀疑
困惑、混乱、不确定
,是参与者报告的最普遍的情感体验(Pushkar,2023)。
对方在利用我吗?我的感情是否变了?在不怎么沟通的情况下,双方可能都不愿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人们给 situationship 贴上了「酷」的标签,身处其中时你就不能「不酷」了。
承认自己有依赖性可能很难,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不独立。
一名受访者表示:
「我们关系比较亲近,起码我是这么觉得的。当他和其他女孩聊天时,我很受影响,他说这没什么。但当我和别的男孩说话时,他却很生气。他对我占有欲很强,又没准备好正式承诺。我怀疑他一直在物色更合适的女孩,我只是备胎」。
▷
《one day》
考虑好这三个问题后,再尝试 situationship
1. 你了解彼此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吗?
Situationship 可能会出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
进入关系的动机与实际需求错位。
一方面,有参与者说进入 situationship 是因为这种关系看起来压力小一点,可以随时退出。但如果对方是一个希望通过 situationship 来寻求长期伴侣的人,需求就错位了。
另一方面,
人们会「扮酷」,低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程度
。访谈发现,大多数进入 situationship 的人即使不处于忠诚关系,也会在情感和身体方面同时有所投入(Langlais 等,2024)。
还有些人的依恋系统和感官交流深度绑定。
比如人群中的半性恋(demisexuality)者,ta 们只能在形成紧密的情感纽带后,才会感受到对方的身体吸引力。对这些人来说,性和爱几乎是不可能分离的。
所以,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你是否足够了解自己,是否拥有成熟的情感智力驾驭自己的需求和边界?
2. 你是否存在未经处理的依恋创伤?
有帖子分析小叶说「
缺爱的人不要进入 situationship
」。认为不安全依恋者进入这种没有承诺和未来的关系形态,更容易被激发不安全感。
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
依恋风格的确会影响一个人如何看待亲密关系和性行为
(Reis&Aron,2008)👇
▨
安全依恋者通常能在关系中平衡亲密和独立。Ta 们开诚布公地沟通,表达自己的需要,尊重他人的界限。这使 ta 们能够建立牢固的、支持性的关系,同时又不丢失自我。
▨
焦虑型依恋者渴望与人亲密,害怕被抛弃,所以总是通过黏人、占有和控制来获得一种安全感。如果对方违反自己的期望,或感到对方对自己关注不足,就会感到愤怒和焦虑。Ta 们可能会通过「消极性行为」(例如,过早开始性交,频繁默许不想要的性行为)来获得对方的爱。
▨
回避型依恋者常常压抑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需要,表现出一种回避和疏离感。Ta 们对私人空间的需求高,关系的拉近会使 ta 们产生被控制的恐惧。研究发现,回避依恋者更常与人发生「短期性行为」,并尽量避免与固定伴侣性交——这可能是为了在关系中维持一种情感距离。
▨
恐惧依恋者在高度焦虑和高度回避的特征之间摇摆不定,ta 们一方面想要与对方变得亲近,一方面又恐惧与对方靠得太近。Ta 们不仅对自己的评价低,也难以信任他人。一项跟踪 600 人近 40 年的研究发现,「恐惧依恋」可以预测个人一生中更多的性伴侣数量,以及更大的性依从性(即:遵从伴侣的性欲望)。对男女来说都是如此(Favez 等,2019)。因为 ta 们渴望爱,却害怕亲密,而偶然的性关系可以让 ta 们置于这种处境。
话虽如此,以上内容我们建议大家不要对号入座(因为成人依恋风格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访谈评估。也就是说:
自 己 想 的 不 一 定 对
)。
并且依恋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学标签可能有助于你认识自我,但也可能窄化认知,限制你的改变和发展。
▷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重要的是,你是否对自己的依恋模式有所觉察?
在 situationship 里,你们既对彼此感兴趣又有所保留,既有接近的意向又在某些层面释放出疏离的信号。如果双方没有充分沟通边界和期望,这种不确定的关系,本身很容易制造出一种「追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