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郭施亮
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2013年度搜狐最佳行业自媒体人。香港大公财经特约评论员、每经智库专栏作家,并多次受邀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撰写多篇学术文章。其作品刊登于香港文汇报、新华社《瞭望》、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数十家权威报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郭施亮

中国城市家庭户均资产161.7万,股票配置太低是否意味着机会已现?

郭施亮  · 公众号  ·  · 2019-01-21 05: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居民财富收入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在居民财富收入明显提升的同时,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明显增强,投资多元化也成为了不少家庭的重要选择。


房产、股票、基金、银行理财等,无疑成为了城市家庭主要的资产配置。但是,从近期《 2018 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家庭户均总资产 161.7 万,而从资产配置上,家庭住房资产占比高达 77.7% ,金融资产占比 11.8%


很明显,从报告数据分析,国内城市家庭对房产的依赖度很高,且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环境下,似乎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城市家庭对房产投资的偏爱度。与此同时,对于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来看,与海外成熟国家相比,国内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确实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与之相比,国内城市家庭在金融资产的比重上明显偏低。其中,作为社会财富资金最为聚集的股票市场,却并未能够成为国内城市家庭资产的主要配置。


从《 2018 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显示,即使国内城市家庭户均资产达到 161.7 万元,但从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家庭总资产中,仅有 0.96% 的资产配置了股票,不足 1% ;仅有 0.38% 配置了基金等。


或许,对于这一份报告数据仍有一些热议的地方。但是,与海外成熟国家的情况相比,国内城市家庭在金融资产尤其在股票配置比重上却非常低,与海外成熟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家庭投资理财的意识有着一定的联系性。对于海外成熟地区的城市家庭,可能更热衷于资产分散配置,寻求资产多元化投资。但是,与之相比,国内城市家庭可能更容易受到多年来国内炒房热潮的影响,看涨不看跌的投资理念,也强化了大众对房产投资增值的需求,甚至形成了买房增值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则与国内股票市场长期注重于融资定位的思维有关,多年来国内股票市场的保值增值效果一般,庞大民间资金在缺乏有效投资渠道背景下,资金却不愿意流向股票市场,而长期下来,城市家庭投资房产意愿更高,而投资股票的意愿却很低。


国内资金多,投资渠道少,实际上并非资金只会流向房地产,而是国内房地产市场颇具持续赚钱效应,投资者长期存在买房即增值的惯性思维,长期下来也大大提升了房地产市场的吸金效应。


由此可见,对于国内股票市场的投资信心与持续赚钱效应,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终究会牵涉到大量复杂的问题。但是,对于国内城市家庭的投资失衡状况,还是比较明显的,房产与股票资产在城市家庭的投资比重上,未来很可能会存在一个持续改善的预期,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长期股票投资的投资回报预期可能会高于国内房地产市场。


然而,即使如此,在 A 股逐渐接轨海外成熟市场环境下,股市“去散户化”的压力仍存,未来市场游戏规则趋于复杂与困难,投资者的赚钱难度会更大。因此,对于未来的股票市场,即使发展潜力不少,但仍然难逃少数人赚钱的局面,未来的股票市场很可能属于少数上市公司积极表现的时刻,而并非以往上市公司股票齐涨齐跌的状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