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政府认同2018年经济周期将有所回落。
很多人一听经济回落就犯怵,觉得经济回落,投资收益肯定不好。
一、政府认同经济放缓,增长点加快转移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GDP目标增速维持6.5%,并没有因为2017年经济增速反弹而上调,并且去掉了“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的表述。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可见质量比速度更为重要。
经济增长点的重任,落在创新经济上。
二、创新是长期发展的驱动因素
1、宏观上
从宏观上看中国经济增速,过去几年最大的变化,是我们从16年开始,正式把新经济纳入了GDP。统计局建立了反映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统计调查制度。
而从17年开始,代表新经济的信息服务行业的增加值出现了高速增长,目前增速接近30%。按照4%左右的GDP占比,其贡献了1%的GDP增速,完全弥补了工业增速的下滑。
因此,17年以来的经济企稳其实并非来自于房地产和工业等传统行业,而是来自于新经济的高速增长。
2018年开始,新的一轮产能投资已经启动!
另一个变化是把研发支出计入到了GDP。
按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研发投入额要占到GDP比重的2.5%。关键是要找出过去有大量研发投入的重点行业,投入多意味着产业升级的机率更大,肯定要重点关注。
2、产业上
不同行业的研发-收获周期可能会有不同,6-8年是大部分行业的一个平均研发周期。
97-99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企业倒闭,活下来的企业希望通过技术研发突围,这一轮研发潮在2006-2007年迎来了收获期;
2008年的金融危机同样导致2009年企业研发加速,而2017年开始,这轮研发也到了一个关键的收获期。
3、政策上
从《中国制造2025》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清晰的中国产业谋求进口替代的线索。
十九大关于2035年(第二个一百年的前15年)目标的表述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十九大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提到的创新主体是国家和企业,即战略重点是供给端的创新,重点在技术,而不是在市场和商业模式。
三、经济回落中,创新驱动型企业依旧值得持有
我们都默认“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经济不好股市就不好的逻辑,未必成立。
为何美国经济增速不足中国的1/3,股市却表现得很好,屡创历史新高呢?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因为美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较高,其上市公司的总体ROE水平很高,大约比中国A股平均ROE高出近一倍。
最近苹果、微软相继发布了超预期的季度财报,苹果公司2018年第二财季报告显示营收增速16%,利润增速25%,均超市场预期,其中亮点在于服务业务收入高增长。而微软公司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季度营收增长16%,利润增长35%,主要归功于其企业级云业务收入增长58%。
美国股市的良好表现来自于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等高科技龙头企业的推动,而它们所在的网络零售、云服务、网络搜索、移动通讯等均属于新兴行业。
综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1、进口替代、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2、2018年,各行业进入关键的研发收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