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涯社区
【天涯社区】唯一官方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发布  ·  2025年春节期间北京地区天气预报 ·  昨天  
新华社  ·  想老得慢一点?这种营养素每餐都要有! ·  2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高速封闭、列车停运!多地紧急通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天涯社区

舞文弄墨 | 重读小时候背过的唐诗

天涯社区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21 16:31

正文


      一直以来觉得小时候背的唐诗对我的语文水平和气质的养成影响特别大,真的是受益匪浅。看到亲戚、朋友中有上小学的孩子就特别想告诉他背点唐诗吧,趁他(她)记忆力超群的时候。经常怀念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爸在一个小塑料皮本子上时不时抄一首唐诗让我背,那段时间背的诗,大概有200多首,记得特别牢,现在都记得。后来长大了,看到没有背过的唐、宋诗,觉得好,但背不下来了,即便当时记住,很快也就忘了。所以,有兴趣的爸爸、妈妈或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背唐诗吧,等你长大了你就会知道它的好了。


  读王绩的《野望》


  王绩是我的老乡,山西人,山西的文化底蕴无疑是深厚的。他还是王勃的叔爷爷,后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想必大家都知道。说句题外话,王勃的爸爸、爷爷还有好多亲戚都是隋、唐时期的诗人、都当大官,只是没有王勃那么有名气,所以实际上王勃是官二代、富二代、才二代。让人羡慕啊。
  还是回到王绩,我今天读的是他的《野望》,被誉为唐代第一首完整的五言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熟悉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可是,如果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就会觉得就像在灯红酒绿、珠光宝气的背景里,忽然遇见一位白布裙衫的女孩儿,她的不施脂粉的朴素就会有特别的魅力。
  整首诗写秋天山林的景色,传达作者淡淡忧郁的内心世界。第一句“薄暮”,给整首诗奠定了薄雾朦胧、暮气苍茫的大背景,“东皋”是地名,“徙倚”是徘徊的意思,“长歌”指放声歌唱,“采薇”是《诗经》里的诗,“怀采薇”就是怀念古代隐居的生活。我喜欢它的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让人想起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上学的小朋友可以把这一句背下来,用在作文里是点睛之笔哦。还喜欢它的尾联中“相顾无相识”这一句,让人想到白居易《琵琶行》里“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名句,相遇是一种缘分,何必在意从前是不是熟识呢。
  很朴素的一首诗,易懂,画面感很强


       

        读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也是初唐的人物,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不用说太有名了,骆宾王在当代的家喻户晓,大概要拜《武则天》、《大明宫词》所赐,里面多次提到他的《讨武曌檄》,还有他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会背,据说是他7岁时写的,卢照邻的诗只背过一首《长安古意》,因为太长背得不牢,渐渐都忘了,但其中有一句朗朗上口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也算代代相传的名句,可见他的诗也是很好的,“初唐四杰”的名号不是吃干饭的。


  老爸为什么要让女儿背《从军行》?不得而知,这是一首典型的男子汉的诗。
  起句“烽火照西京”,来的很突兀、紧张、警醒,狼烟四起、烽火连绵,边疆告急,京城的天空已经被战争的阴云笼罩,让人想起贝多芬的《命运》“bang~bang~bang~bang~~~, bang~bang~bang~bang~~~”,那种直逼人心的紧迫感、使命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好像抄自某领导讲话)。诗歌也好,音乐也好,大抵分两类,一种是迂回婉转的,看半天(听半天)才知道他要说什么,一种是杨炯式的,第一句话就直入人心、直面现实。这就是好诗(好曲)的动人之处。紧接着颔联描写军事部署,“牙璋”是皇帝调兵的兵符,凹凸两块,发令后,君臣各拿一块,“凤阙”代指皇宫,“铁骑”指我方的军队、“龙城”指敌人的城堡。了了十个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的挪移与时间的辗转——君王出师的命令、将领的运筹帷幄、军队的决胜千里,是何等丰富,又是何等简略。颈联描写战斗的残酷场面,大雪弥漫,遮蔽了天日,暗淡了军旗,风声、鼓声、呐喊声、厮杀声、呼啸声、哀嚎声交织在一起,让人联想到三军将士保家卫国的的决心、勇敢和豪迈。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作者渴望投笔从戎的壮志豪情,与第一句中的“心中自不平”遥相呼应。
  这首诗的感人之处就是直抒胸臆,所以我说它是典型的男子汉的诗。上小学的小朋友如果想在作文中引用,只要背最后一句就可以了


       

        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的诗存世的仅两首,但人称他的诗“孤篇横绝”,可见好东东真的用不着多。闻一多赞叹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所以读唐诗不可以不读《春江花月夜》。
  小朋友可能觉得太长,背不下来,其实我真觉得不用全背,只要对整首诗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背下最有用的就可以了,具体到这首诗,只要背前四句,还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句也特别有哲理。


  全诗分为两部分,“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分界线。
  起句视野辽阔,景象错落交叠,立刻把人带入春、江、花、月、夜的各色景物之中,且以月为统领,构成全篇的朦胧、深邃之美。
  景物的描写不再赘述。诗人仰望皎皎明月,不禁产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这是个宏大的命题,能想到这个问题,就可见作者的心胸之宽广、才思之超逸。而作者的回答又充满哲理:明月永恒,人生匆匆,何其短暂,又无尽无穷。
  作者进而联想到,孤月长照,难道是在等待她一直未能谋面的意中人吗? 由月到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静静泊在倒影明月的江心,正“相思”故乡的“明月楼”。接着,诗人又反过来写明月楼中的闺中女孩儿,因为相思,反而怕见月亮,然而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无处不在的月光,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无处不在的月色。于是又想象“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追逐着月光照见夫君,何等动人的痴想。一切皆不可能,就想到鸿雁、鲤鱼传书。又勾起前晚的梦境,春天过去了,离家却越来越远了——“碣石潇湘无限路”,漂泊在外的人,有多少都想乘着这皎洁的月色归家啊。最后诗人以“落花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无处寄托,洒满江树。
  我说不出闻一多那样赞美的话,就觉得这首诗的好处,在于意境之美,真实中有想象,想象中有梦境,情物交织、时空叠合、虚实互补。怎一个“美”字了得。


       

        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韩愈曾夸奖陈子昂:“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可见陈子昂不仅诗写得好,文章也应该写得不错,因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评价高的文章都应该是摈弃形式主义、奢靡之风(又像在抄领导讲话,可见我政治觉悟高,会活学活用)的朴素无华、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传说这位子昂兄曾花重金买了一把琴在闹市弹奏,眼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突然当众把琴摔得粉碎,然后把自己的诗文发给错愕的观众,此举使他一日之内名噪京都。这算不算现在所谓“营销”?!


  闲言少叙,回到《登幽州台歌》。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跟随武攸宜(武则天的侄子)征讨契丹,担任参谋,武攸宜不懂军事,唐朝军队节节败退,陈子昂心急如焚,进谏武攸宜,“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想亲自带领一万军队出战沙场,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陈子昂再次进谏,武攸宜被激怒,把他贬为军曹。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着这样的心情,陈子昂登上古老的幽州台,面对苍天大地,发出悲愤的呐喊。通篇充满悲凉、失意、伤感、愤怒、孤独的情感。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古代的明君和贤臣,借此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面对天地悠悠,想到人生短暂,过客匆匆,而自己壮志难酬,只能洒下悲愤的泪水。
  上小学的小朋友,这首诗就全文背下来吧,很多时候都能用到哦


点击:“阅读”查看更多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