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金可默:
“其实来到科技小院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职业选择,或者是说人生规划的一个选择。”
一辆复古绿的自行车穿行在古生村,骑车的人叫金可默,这辆自行车就是她在这个村落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骑车去看看出水口、看看农田,然后再回小院。
这样一边走路一边接电话是常态。
停好车,金可默又马不停蹄地去找学生。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金可默:
“
我们培训的内容和他们离得有点远,他们也不爱听。”
没有拖泥带水的说辞,简单直接地指出学生论文里的问题,是金可默的做事风格。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金可默:
“村里就是洱海保护,农民增收这两块。”
这座三层楼的白族小院就是科技小院。2021年11月,张福锁院士牵头组织全国50多名专家学者开展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调研与研讨。2022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作为古生村科技小院的负责人来到了这里组建科技小院。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金可默:
“
大家都有一些迷茫,原来我们自己自身的那些专业特长在这个村子里没有办法直接用。”
“科技小院”在全国已经开展多年,但是区域差异化太强,这个团队以往的经验在古生村用不上,一切要从零开始。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金可默:
“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我们就开展了全村的逐户入户大调研,每一家都要去看。那个时候,一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村子,二是感受到了它只是房子大,但它的人没有那么多,那这些空余的房间就可以利用起来。”
做大量的田野调查,入户调研是工作的突破口。敲开每一户老乡家的门,和他们聊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在科技小院的每一天都要解决细且杂的问题,这些远远超出了金可默的专业领域,她一次次地突破自己。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金可默:
“
村民请你吃的第一顿饭对我们来讲是弥足珍贵,
这意味着别人已经向你敞开了心胸,所以我们第一顿饭,用了两个多月才吃上。”
一顿家常便饭在金可默眼里是乡亲们的认可,也是科技小院真正融入到古生村的标志。两年多的时间,学生们走进老乡家,住在老乡家。村里的小孩对外来的哥哥姐姐们充满好奇,也因为他们的到来,给这个村带来的不一样的生气。
民宿是古生村的新业态,为了让它稳步发展,金可默联系当地有经验的老师,开设了民宿培训,免费为村民提供指导。
“让洱海清,让农民富”是金可默的初心,精准控制污染的前提下,保证农业产量,在两者互相牵制的生态关系中,寻找和谐发展的道路,这是金可默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来到这里的责任。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金可默:
“
其实内心还是很希望能够为国家、为农业做出一点事情。”
下关的风,洱海的月,这里游人如织,人们神往大理像诗一般的景色,大概不会有人在意这迷人景色的背后是生于斯的他们,以及不远千里而来的他们在守护。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金可默:
“
我未来古生村的画像可美了,
每个人都是积极向上的,古生村我们见到的人会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个过客,但是我们会成为古生村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