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42章经
思考事物本质 | 创投圈教科书式必读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角兽智库  ·  最后一轮抢装 ·  3 天前  
独角兽智库  ·  Al医疗深度逻辑及概念股梳理 ·  3 天前  
经纬创投  ·  DeepSeek的文采如何炼成?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42章经

复盘无人业态的三点心得:起于共享单车,止于何? | 42章经 WEEKLY

42章经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9-04 00:56

正文

封面图摄于九合的新办公室内。


可惜这次和王啸总聊的早,当时还没爆出来星空琴行的事情,没机会多聊几句。但我个人的宗旨向来是不批判创业或投资的失败案例的,因为这本就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在这次的聊天中,我们重点聊了:


1)作为最早一批出来做投资的互联网企业高管,王啸和九合从 0 到 1 的过程是怎样的。

2)目前看好的项目方向是“智能互联网”;觉得有机会大家也都在关注的是“无人值守”方向;觉得有机会但大家不太关注的方向是“VR/AR”和“体育”方向。

3)觉得生物和计算机的结合是更远的未来。

4)王啸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过 500 年以后,地球会演进到什么程度?



-----以下为本期原创正文(与录音无关)-----


复盘无人业态的三点心得


一开始先讲一个这两周最火的项目八卦。


一个无人值守类型的共享/新零售项目,不是无人便利店或货架,而是一个新的品类,项目还在很早期的阶段,据坊间传言估值已经到了 6000 万美金。很多同行因为品类很奇葩所以也都议论比较多,但想约也都约不上创始人了。


讲这个事情其实主要是为了引出我对无人值守类项目的一些想法,也算是对整个赛道做一个复盘。 为什么这个项目这么火?下一个类似的品类会出现在哪里呢?


现在大家提到无人值守业态,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 迷你KTV,无人便利店 之类的项目,但其实 ofo 和 Mobike 可以说是这类项目大规模流行的导火索,而在此之前友宝和天使之橙也已经做了很多年。


ofo 和 Mobike 当初发展顺利的时候,有几个原因是大家都有所总结的,我在 出行市场大混战 | ofo、摩拜与滴滴的商业本源 等文章中也提到过一些:


1)移动支付的兴起为这类业态的崛起做了最基础的铺垫。


2)移动互联网的位置属性特点,让共享单车能从有桩变成无桩,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提升了用户体验,达到了用户愿意使用的转捩点。


3)产品本身就是广告,一个是只要摆上街,有人的地方就都可能被使用,一个是自行车本身具备潮汐效应,会被用户自发带到各个地方。


4)客单价低,押金高,现金流好,具备批量扩张能力。


5)一级市场中好的资产短缺,且线上流量红利消失,资本押注线下头部项目。


在 ofo、Mobike 之后,按照同样的逻辑,大家开始寻找类似的标的,正好因为各种因素(尤其是移动支付)的积累,无人值守业态到了一个爆发期,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项目。


像我在 便利蜂、喜茶、迷你KTV、千聊、狼人杀 | 17 年的五个小风口 这篇文章中,就把诸如迷你KTV、咖啡机、共享充电宝这类项目统称为 unbundling the facilities,也就是解体传统设施。


但回头看,这类项目在开始的时候都不如单车顺利,因为上面提到的单车的优势中,有很重要的两点这些项目基本都不具备:


第一,所有的这些东西基本都是有桩的形态,不能达到无桩单车一样的最佳使用体验。

第二,这些东西几乎都不具备潮汐效应。


而其中有的项目还缺第三点,比如迷你KTV 等,成本价过万的机器,就不能说是“客单价低,易大范围批量扩张”的品类。


那在这个基础之上,为什么在共享单车之后,下一个风口是共享充电宝呢?而且为什么拿到最多钱的是小电这类模式,而非其他呢?


我在 「充电宝」的 24 字投资法则 中有提到一些基本的逻辑,结合上面所讲的,其中一点原因是,充电宝客单价低,回本周期快,是大众刚需型产品,最符合类共享单车的标准。


那么,潮汐效应和无桩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就是复盘要提的第一个心得:


当资本密集、竞争激烈、市场红海的时候,客单价低的产品形态,最终都会达到一定的数量阈值。也就是说产品数量过多,以至于位置如何、有桩无桩、潮汐效应等都已经不是问题。


试想,现在还有谁会使用 mobike 的地图去寻找或者预约车辆?这种场景已经被高密度的自行车数量消灭了。


所以,既然充电宝是有桩的,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就直接用数量来解决。所以,客单价最低的,最容易铺量的桌面式充电宝是最火的。


当时很多人讲看好桌面式是因为其转化率最高,放在眼前用户就会想要使用,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在讲数量多到一定程序以后,充电宝对于用户来说就变成了“无桩”和最强“潮汐效应”的产品形态。


无处不在的自行车,无处不在的充电宝,此时有桩和无桩都是一种虚无了...


但,我们继续复盘,为什么现在共享充电宝似乎没有单车发展的好?我认为本质上来说不是用户需求是否真的存在等问题,而是这些业态对标共享单车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点。


这就是我们复盘要提的第二个心得:


共享单车是 B2C,其他线下业态都是 B2B2C。


共享单车只要生产完车辆,就可以直接扔到街上,接下来就是 C 端用户直接使用。而其他所有的线下业态,都涉及到一个事情就是渠道,也就是这个中间的 B 端。


一个是扔,一个是 BD,中间多了一个利益相关方,整个商业模式的难度就上了一个量级。


在大多时候,这个需要 BD 的 B 端就是作为收地租的渠道存在,而对于充电宝来说,这个 B 端还涉及到很多服务和指引,所以在这个商业模式下,一开始没有一家公司是按照 B2B2C 的模式来设计商业模式和分成方式的,也就没有一家是真的能快速发展的。


所以,我相信共享充电宝要发展起来,重点之一还是解决渠道激励的问题。


那再讲回来,如果是迷你KTV,无人便利店等重资本的业务呢?目前看来,加盟制可能是一个必经之路。也许最后大家会发现加盟制对品牌有伤害或对服务水平有很高要求,但目前为止,都是需要试错的坎。


为什么我在无人便利店的几种业态里,不看好特别重的模式,而更看好无人货架或是类似友宝 2.0 版本的产品形态呢?也是因为以上的原因,这也是我这篇复盘的最后一点心得:


无人业态的发展重点在于占领渠道、迅速扩量。简单直接好过花哨的概念。


在 B2B2C 的模式中,中间的 B 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何最快速高效的横扫渠道这个 B ,就是对于所有无人业态来说最重要的重点。


谁有能力快速扩张,谁就能占领渠道,谁就能俘获优质资本青睐,也就能正向循环最终成为品类第一,得到最多的线下流量。


所以,经过复盘的三点心得,可以得出一个无人业态的理想创业、投资选择:


1)客单价,或者说布置成本越低越好。如果涉及到供应链等后端服务,也一样,成本越低越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