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远近闻名的开锁神匠,无论是什么样的锁,都难不倒他,随着年纪渐长,锁匠的精力体力逐渐衰退。
他决定把自己的全部的手艺传给自己两个弟子中的一个,
平时两个徒弟对他都毕恭毕敬,看不出好赖,于是他决定做一个测试,拿来一个精美绝伦的箱子,让两个徒弟轮流打开。
箱子装饰十分华贵,一看就知道里面的东西价值不菲,
大徒弟聪明颖悟,很快就把箱子上的锁打开了,然后顺手打开了箱子,小徒弟打开锁头之后,却原封不动地送还给老师。
于是锁匠判断,小徒弟更靠谱,把自己的全部手艺传给了小徒弟。
遇到的第一反应,都在暴露我们的人品和三观。
不经一事,不懂一人,
真正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从对方的第一反应里,往往可以看清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我们常说一句话:人心换人心,你真我才真。
如果一个不够真诚,总是弄虚作假,那他很快就会遭人厌弃,
真诚,是做人的基石,也是立世的基础,如果失去真诚,人往往寸步难行。
武则天执政的时候,有一位宰相叫陆元方,他想卖掉洛阳城里的一所房子。
家人已经找好了买主,马上就要付款了,他却跟买房人说:“这个房子哪里都好,就是没有排水的地方。”
买主听了,马上就放弃了买房的打算,
买主走后,家人都埋怨陆元方太傻。
陆元方却说:“宅子可以不卖,但是不能欺骗他们。”
虽然卖宅失败了,但是陆元方的不欺人不骗人的名声却传开了,
皇帝和同僚都对他也赞赏有加。
古人说:“君子必诚其意。”
真正的君子一定要使自己内心诚实,才能无愧自己,无愧天地,
树要直,人要实,做人真诚,做事不欺,才是一个人行走世间,最好的通行证。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没有人不喜欢财富,但是获取财富的方式里却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左传》里有一个故事:
宋国有人获得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送给司城子罕,希望他能为自己谋取私利,子罕不愿接受。
宋人说:“我找人鉴定过了,这确实是一块宝物,所以才敢献给阁下。”
子罕却说:“我把“不贪”作为宝物,你把玉璧作为宝物。”
如果我接受了玉璧,你我便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
宋人无言,只能默默离开,
财是伤命刃,德乃护身符,所有财富都需要足够厚重的品德来承载。
遇利不贪,是自律,也是修行,
不断修行自身,提高自己的德行,才能赚取财富,驾驭财富,在金钱面前守住自己,才能守住人生。
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真正有大胸怀的人,遇到侮辱诽谤,也能宠辱不惊,淡定从容。
晚清时期,济南有个知府叫何棪,
他为人不喜排场,时常独来独往,有一天晚上,他独自游玩大明湖,在回来的路上撞到了一个醉汉。
这个醉汉破口大骂:“老子出门,谁不让路?你是什么人,快滚开。”
正巧,何棪的随从路过。
指着醉汉说:“这是太守何大人,也是你能谩骂的?”醉汉却不理,依然骂不绝口,仆人大怒,就要动手打这个醉汉。
何棪连忙阻止:“大路坦坦,人人走得,更何况喝醉了不能自控。人类一律平等,又何必用官衔吓唬他。我肚子饿了,快回去做饭。”
从此知府何棪大度的名声也传开了。
王阳明有言,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心胸狭隘的人,遇到冒犯侮辱,总是要争个输赢高低,最终泥潭深陷,
内心宽厚的人,遇到别人的冒犯不愿计较,总是自己背负矛盾,化解矛盾。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真正厉害的人,不与俗人争高低,不和小人论是非,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
勇敢,是人类最稀缺的美德,
它需要克服恐惧、承担责任、坚守道德和信仰。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一个人遇到难事不逃避,敢担当,这样的人往往值得信赖,值得依靠。
《旧唐书》里讲过一个故事。
李皋做温州长史的时候,有一年温州闹饥荒,
当时官仓里有数十万斛的粮食储备,李皋便准备用这些粮食赈救百姓,但是没有皇帝许可,私自动用官仓的粮食,是杀头的大罪。
手下都劝他,还是等皇帝的旨意下来再行动,
李皋却说,百姓再没有饭吃,就要饿死了,哪里还有时间等皇帝的命令。皇上怪罪下来,我一个人顶罪就是了。
于是下令开仓放粮,然后自己上书,向皇帝请罪,
皇上知道后,不仅没有责罚,反而觉得他勇于任事,提拔他做了少府监。
海明威有句话说得好,勇气是压力之下的美德,也是险境中的光芒。
面对困局陷阱,一个人依然能够拿出决断和勇气,这是一种格局,也是一种魄力。
山鹰不怕峰峦陡,好马崖前不低头,
面对人生困境,敢于突破,敢于承担,这样的人才能走出更为开阔的天地。
古人说:“责人丝发皆非,辨己分毫都是。”
意思是说:责备别人的时候头发丝一样的小事都不放过,面对自己的过失,却变得很糊涂。
人天生就是喜欢责备别人,宽恕自己。
而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却懂得严己宽人,对于别人的伤害与过错,没有那么多的愤怒和责备。
宋代宰相韩琦曾经得到两只价值连城的玉盏,
每次设宴款待贵客,他都喜欢把玉盏拿出来,供大家赏玩,结果有一天,韩琦在招待客人的时候,有个小吏不小心把玉盏碰倒,摔得粉碎。
宾客大惊,小吏伏地请罪,
韩琦却不动声色,对小吏说:谁都有疏忽的时候,你又不是故意的,又有什么错呢?
客人们都赞叹韩琦的宽厚,
韩琦拥立二帝,历经三朝,几乎是北宋半边天,品德过硬,功勋卓著,死后得以配享庙庭,可以说做到了古代人臣的极限。
古人说:“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宽容是一种心量,更是一种格局,
心胸开阔才能待人宽容,心地忠厚才能担当责任。
仁慈厚道,一个人才能有更多的福泽。
古人说:“人心隔肚皮,里外不相觑。”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