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受难周”来源于原名
“圣受难周”(τῶν ἁγίων παθῶν)
或简称“圣周”(the Holy Week)。
这一周又被称为
“救赎受难周”(τοῦ σωτηρίου πάθους)、
“十架逾越节”(πάσχα σταυρώσιμον)、
“罚罪周”(the penal week)、
“赎罪周”(hebdomas indulgentiœ)。
有证据表明,公元二世纪末期的爱任纽(Irenaeus)就提到了对“圣受难周”的纪念,公元四世纪早期活跃的教会历史学家尤西比乌(Eusebius)描述受难周是从使徒时代开始就被纪念的(《教会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卷二,17节)。传统中对受难周的纪念由来已久,因而形成了一些值得回顾和深思的经典。
我在此选取了三个各有特色的读经计划。《拜占庭读经表(格里高利版)》的重点是福音书,强调耶稣的实际经历。《拜占庭读经表(尤利安版)》则强调先知以赛亚对弥赛亚的神学解释,以及创世神学、智慧文学的观点,这些强调让我很意外,也很有启发。《圣公会读经表》则既有福音书对耶稣行程的记载,也有以赛亚书的神学观点,同时还引用诗篇的灵修,以及新约书信中对“圣受难周”的反思,也相当有特色。这三份读经表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