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爆料黑科技(ID:baoliaohkj)、中国航空新闻网(柏言)
众所周知,飞机出事的概率虽然极低,但几乎每次失事造成的伤亡都很大
。
近两年马航MH370、德国之翼,还有前不久波音737MAX的接连两次失事,给受难家属和全球公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心理阴影。
难道就没有除了帮助乘客使用降落伞有效降低事故伤亡概率之外的其他办法了吗?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款可分离式模块化客航。
这项科技会使飞机失事率大大降低。
与一般的候机不同,乘客(包括货物)可先行办理登机手续,直接坐到机舱里休息,飞机到来后,直接将模块化客舱与对接飞机即可。如下图所示:
飞行途中,如果遇到无法人为挽救的事故,可以在经过合法的判断流程后,将客舱与机身脱离,迅速释放机舱。
之后,采用双减速伞模式,以及落地反射喷气装置、气垫缓冲装置,使得客舱安全着陆。
如果是在水域上空,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
另外,这个设计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加快登机出机的时间,大家以后直接在机舱里候机,等到飞机一到,除了正常检修以外,把机舱直接对接上即可了。
看图不过瘾?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视频吧!
这才是真正的科技改变生活,目前这个方案的设计者已经在美国与俄罗斯申请了专利。
这一设计和构想是美好的,但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安全性设计与评估,尤其是对处于空中的民航客机。此外,其研发过程可能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
但相信大家都会期待这项技术能够早日实现,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安心坐飞机
享受旅行
了,再也不用担心各种事故。
【拓展阅读】
安全性,从来都是作为民用飞机首要考虑因素,对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将直接影响民用飞机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为保证航空安全,各国政府和航空器设计者、制造商及运营人都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减少飞行事故和风险。
设计者在发明这项专利的时候,也是更多考量到了乘客生命安全,但民航飞机的设计制造要考虑的因素,绝不仅仅是安全。
实际上,这一方案在2016年已经被设计出来并申请相关专利,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能乘坐这样的飞机出行吗?让我们来看看各个领域的专家怎么看。
物理学家问
:降落伞拉得住脱离的机舱吗?
安全性是永无止境的
,也是飞机设计、制造、操作的重中之重。航空运输是一项关系到乘客生命安全的事情,以目前的设计水平来看,已经完全可以把飞机的安全水平确定为千万飞行小时。因此,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安全性设计与评估的。
再来说说降落伞
。有专家表示,轻型飞机在理论上是可以安装降落伞的。那为大型客机安装降落伞是否可行呢?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航空研究员盖伊·格拉顿指出,
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但他同时指出,这种做法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因为安装降落伞意味着客机不得不损失大部分有效载荷。为了尽可能减少降落伞对有效载荷的影响,减轻降落伞所需承受的重量是最合理的一种做法,即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抛弃飞机的所有重型组件,例如发动机和机翼,降落伞只承担客舱重量。但这无疑是一种极端做法。他说:“如果一定要这么做,抛弃机翼和发动机,我只能希望这事不要发生在城市上空。”
工程学家问
:
可分离本身会影响安全吗?
从气动、结构、系统等方面去分析可能的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机身有独立的生命支持系统,其结构只是吊在机翼下不走线、不传力。那么,机头、机翼和尾端的连接就要借助厚重的纵梁,并且自带完整的动力、燃油、飞控和起落架等系统,而在气动上要处理好接缝和整流;另一种方案是机身仍然作为飞机整体的一部分,气动上可以完美无缺,结构上可以传力、走线、要装系统和燃油,但是所有的连接点在紧急情况下都可以由爆炸螺栓切断。
两种方案前者可以模块化设计,但增加重量明显,飞机性能损失可能较大。后者增加重量相对较小,但集成度高可能导致脱离时的故障率高,反而降低了弹射客舱的安全性。两种方案可以共享火箭弹射装置、稳定伞和减速伞、着陆时的缓冲或漂浮气囊、求救信标和黑匣子。
可分离客舱结构的“可分离性”将会降低飞机结构的整体性,并且通常要考虑结构在载荷的作用下所体现出来的整体协调能力与保持整体承受能力。
而当机舱与驾驶舱变为两个独立可分离部段时,显而易见,飞机结构将由一个整体变成多个部分,这将极大地影响飞机载荷的传递和作用方式,进而影响飞机的整体设计。同时,由于客机在使用环境和安全性上有要求,“可分离设计”在对机舱和驾驶舱的连接方式和强度等方面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但是,如何确保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分离性将是一大难题
。
可分离结构将会给飞机本身带来很大的结构增重,而用来确保驾驶舱和机舱连接的连接件结构及操纵系统必定会相当复杂、笨重,这一系列为了“可分离”所附加的重量将无法为飞机运营提供有效的载荷,最终将极大地增加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