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CA
热爱生活 喜欢文化 关注艺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都市频道  ·  分数线公布!成绩今起可查 ·  16 小时前  
都市频道  ·  分数线公布!成绩今起可查 ·  16 小时前  
Duncan艺术菌  ·  Francesc Rifé&西班牙极简主义大师 ·  2 天前  
Duncan艺术菌  ·  Francesc Rifé&西班牙极简主义大师 ·  2 天前  
LCA  ·  迎新电子日历,请收下 ·  5 天前  
康石石  ·  香港求职,建议你这么准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CA

新的一年,送你一本书 | LCA × 谭平工作室

LCA  · 公众号  · 艺术  · 2017-01-19 23:00

正文


(提示:公众号会自动压缩图片,点击图片查看会更清晰。)


德国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大师 Jan Tschichold 将其称为一门“淡然的艺术”,希望这份淡然是你 2017 年最好的开始。


2016 年底,随着艺术家谭平在苏黎世 Helmhaus 美术馆展览的开幕,持续二年三地的对话展览《东方抽象与西方具象——谭平对话卡斯特利》也随之告一段落。编辑设计了半年之久的画册《 对话 / Dialogue / Dialog 》也于同期在 Helmhaus 美术馆与中外读者、观众见面。画册记录了谭平与瑞士艺术家卡斯特利的在两年间的多次合作、对谈,以及“白墙计划”的全过程——两位艺术家以现场绘画为核心的创作行为。画册同时也收录了展览策展人黄梅、批评家李旭、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等人对“白墙计划”的理解和讨论。



画册设计师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设计师吴帆。一本包含中英德三种语言,收录上千张图片,编辑、翻译、设计持续半年之久的画册,或许更像一本画册书。因为对于设计师来说思考如何在一本容量有限的画册内呈现一次持续不断的合作行为,并且使用怎样的方式去揭示贯穿于整个“对话”过程内的精神内核,书籍的设计逻辑变得比一本画册所承载的叙事方式更为复杂。



吴帆:


书籍的设计,包含了诸多方面:素材的搜集与编辑、文字排印与图片组织、印刷工艺和材料制作等等。但总体而言,德国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大师 Jan Tschichold 将其称为一门“淡然的艺术”。一方面无瑕的字体排印只有受过训练的读者才能辨别,另一方面舒适的易读性也使得一般读者沉浸其中不知所然。


为一位富于思辨性的抽象艺术家制作一本书籍,精确与平衡的比例关系是必须的前提:行距、字距、字母间距、各个边界的尺寸关系、所有的字体尺寸、每页的章节名称位置等等都需要通过相互的内在比例为二维平面塑造出堪与造型艺术相类比的坚实空间——尽管这种高度精确的空间逻辑关系在今天的中国平面设计中已不常见,但是,形式上趋近完美的努力却还远不能“唤醒印刷书籍中严谨正式文字的真实生命”,正如一位具有高超技艺的人还无法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家。



上千张的图片如何筛选、众多的观点如何呈现、不同空间与地点完成的艺术作品如何展示、性质完全不同的事件如何连接、多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怎样并置......千头万绪的谜题,依靠简单预设的某种逻辑关系来编辑全部的素材是无法同时解决所有难题的,那种看似逻辑化、序列化的材料组织手法带来的结果只会是索然无味的流水账,一如二十世纪前苏联电影导演塔科夫斯基反对的电影蒙太奇理论。全部的答案来自于对于纷繁复杂素材的探索:不同的链接关系、不同的空间关系甚至不同的人物关系...... 这是一个探索事物内部相互关联与各自局限性的过程。书籍形式和内容的生命来自于精准、中肯、直接地对于明晰性的把握和呈现,一旦找到了这种明晰性,全部无序的素材和无法取舍的形式会“沿着神秘的路径”自行生长。与此类似,或许正是从这个角度,普希金才说出了“诗必须有一点儿愚蠢”这样的句子。最终,全部的创造意图凝结到了书籍的“封面”——简单、直接、异常清醒。书籍整个过程与其说是设计,不如说这是某种“等待”。



以上所讲述的内容,正是在设计谭平老师艺术创作文献《对话》时所经历的。我想这似乎已经不是在惯常意义上讲述平面设计了,在这里设计与艺术都是同一类事情:创造。其实 Jan Tschichold 大可不必为无暇字体排印的默默无闻不被关注而感到惋惜,正如杰出的艺术作品不会因为缺少观众而折损其价值。



卡斯特利:


我自己非常喜欢谭平先生的黑白素描,光看图片我无法想象这些如此深沉的黑色是如何画出来的,我以为是用画笔快速地将颜色甩出去以形成这些像喷溅一样的效果。但是在看过展示谭平先生创作过程的视频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在非常缓慢的速度之下用碳笔在纸上绘画,像是在进行一场冥想。这跟我的创作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是用画笔非常快速地涂抹。我们两个人的画作既不同,却又非常合拍;既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放在一起又非常协调。


谭平:


当我画一根线条,放慢三倍速度的时候,绘画的目标就变得非常模糊,作画的状态也因此迅速地改变了。这时候我会非常关注在我笔下正在发生的“瞬间”,非常微观和具体地看到笔和纸之间的关系。这种改变也会直接影响到结果。我和卡斯特利有非常多相近的地方,我们都在尝试着对不同创作媒介的使用。


卡斯特利除了带到中国展出的这些绘画作品之外,还做过包括摄影,影像,装置等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我自己也一样。但是由于我的教育背景,在中央美院经受过的严格造型训练,以及在德国时接受过的现代主义训练,使得我在表达的时候,非常喜欢拿起纸笔的感觉,线条非常自然的在我的笔下诞生的时刻。有时候我会觉得我能不能什么都不表达,我只画,只体验这个过程。表达有时候会更注重获得的结果,但是体验往往会把“过程”变成终极目标。


卡斯特利:


我从未觉得谭平的抽象带有特别明显的国别特征。之前我在欧洲的博物馆里也看到过谭平的作品。我当时还不认识谭平,也不知道作者是一个中国人。不同国家艺术发展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有的也许受现实主义的影响多一些,有的也许少一些,还可能不同流派在同一个时期共同存在。所以,我们只需关注人本身的不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艺术家到底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是否会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展览信息


“东方抽象与西方具象——谭平对话卡斯特利” 

2015 年 5 月 21 日至 2015 年 5 月 31 日·中国美术馆

2016 年 4 月 1 日至 2016 年 4 月 12 日·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2016 年 12 月 8 日至 2017 年 2 月 5 日·瑞士 Helmhaus Museum


展览支持


今格艺术中心、文奇首艺、瑞士文化基金、宝齐莱、特锐艺术物流


媒体支持


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罗博报告、LCA


画册摄影 | 杨超工作室

图片处理 | 边地


活动方式


1、转发此条微信,将截图回复至 LCA,先到先得

2、画册赠送数量为 15 本

3、快递时间是 2 月 8 日左右


附:

谭平

他喜欢孤独,但也不拒绝交流 | 毛焰


-END-

LCA 整理 可随意转发至朋友圈

公众号及其他转载请提前告知



LCA:热爱生活 喜欢文化 关注艺术

您有任何建议、供稿都可发至邮箱

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LCA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