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网  ·  痛心!他走了…… ·  20 小时前  
央视新闻  ·  当义乌老板开始用DeepSeek卖货……🧐 ·  昨天  
天津高法  ·  津小法有话说 | ... ·  昨天  
天津高法  ·  津小法有话说 | ... ·  昨天  
法治进行时  ·  乱扔烟头起火 北京一男子被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凹凸镜DOC

短片创投|成为大导之前,他们这样拍短片

凹凸镜DOC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09-01 21:18

正文




🟢 倒计时7天!“青椰计划”创投训练营短片项目招募即将于9月6日24时截止。 “青椰计划”创投训练营是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开设的短片创投单元,面向广大华语青年创作者招募,通过终审选定的八个短片项目将获得各12万元人民币资金支持和行业资源扶持。欢迎登陆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官网(www.hiiff.net)进入“电影产业-青椰计划”进行注册报名。

本文转自:HIIFF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走上影像创作道路,起步阶段是最困难的。许多导演在成名之前会选择通过短片作品来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意。 以下是一些导演在成名之前的短片拍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体认他们的经验和路径。

进行实验创新的自由


短片创作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它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来实验和创新。 对于初执导筒的青年创作者来说,短片是一个展示才华、探索个人风格和吸引行业注意的绝佳途径。

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法国新浪潮掀起风浪之前,戈达尔和特吕弗就已经开始用短片的形式为这场电影美学运动酝酿波澜了。1955年,25岁的让-吕克·戈达尔通过改编莫泊桑的小说带来了10分钟的短片 《一个风骚女人》 (Une femme coquette) ,片中巧妙设计的内心独白成为新浪潮电影的序曲。

《一个风骚女人》剧照

1957年,25岁的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了18分钟的短片喜剧 《顽皮鬼》 (Les Mistons) ,为日后的“安托万”系列故事作下铺垫。

《顽皮鬼》剧照


在短片中凝练原初的风格


新浪潮之后,电影创作愈发强调导演的个人风格,短片因为体量不大,往往是大师风格最原初的凝练。 1963年,21岁的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了9分钟的短片喜剧 《你这么好的女孩在这里干什么》 (What's a Nice Girl like You Doing in a Place like This?) ,独特的剪辑技巧为其后期风格奠定了基础。

《你这么好的女孩在这里干什么》剧照

1966年,25岁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创作了6分钟的 《电车》 (Tramway) ,偶然与机遇的命题在他后续的作品中不断往复。

《电车》剧照

1968年,18岁从电影学院辍学后的香特尔·阿克曼大胆挑战影像限制,拍摄了13分钟的 《我的城市》 (Saute ma Ville) ,她在片中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日常状态,女性的家庭困境成为了她创作的重要主题,在长片《让娜·迪尔曼》中充分显现。

《我的城市》剧照

1970年,24岁的大卫·林奇在美国电影协会的项目扶持资助下执导了34分钟的短片 《祖母》 (The Grandmother) ,片中怪异骇人的氛围开启了他如幻梦般的影像之旅。

《祖母》剧照

用短片体现创意和能力


短片既可以通过先锋前卫的艺术表达来确立风格,也可以通过多样的故事类型来体现创意和能力。 1978年,在拥有数亿资金拍摄好莱坞大片之前,24岁的詹姆斯·卡梅隆用12分钟的短片 《克赛诺起源》 (Xenogenesis) 揭开了他在科幻题材方面的天才创想,后来他得到了好莱坞知名制片人罗杰·科曼的赏识,踏入了科幻电影制作的大门。

《克赛诺起源》剧照

1997年,27岁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使用价格低廉的黑白16毫米胶片拍摄了短片 《蚁蛉》 (Doodlebug) ,通过处理时间重构叙事营造出紧张不安的气氛,仅用3分钟的长度就展现了他极强的导演功力。次年,诺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片《追随》,这部作品让他在电影评论界名声大振。

《蚁蛉》剧照

1986年,32岁的简·坎皮恩凭借9分钟的短片 《果皮》 (An Exercise in Discipline - Peel) 摘得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这部作品展现了她对家庭生活的深度挖掘与审视。

《果皮》剧照

1994年,25岁的奉俊昊拍摄了30分钟的短片 《支离灭裂》 (Incoherence) ,他以敏锐的观察剖析社会弊病,为他后续的类型片创作累积了丰富的经验。

《支离灭裂》剧照

机会只给不被左右的行动者


“青年”这个词从来没有一个绝对清晰的年龄界限,字典里含糊其辞的“左右”完全可以不必理会。 相较于那些“年少有为”的导演,“大器晚成”是青年创作者的另一种样态——更加成熟、更为开阔、更能自洽。

1954年,34岁的埃里克·侯麦改编爱伦·坡小说创作了22分钟的 《贝蕾妮丝》 (Berenice) ,文学和文本成为他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文学的涵养也让他成为法国最常青的“电影作者”。

《贝蕾妮丝》剧照


1961年,29岁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凭借46分钟的“毕业作品” 《压路机和小提琴》 (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 成功收获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支持,从此在“大厂”开启了他的电影生涯。

《压路机和小提琴》剧照

1982年,35岁的杨德昌在《光阴的故事》中执导了28分钟的短片 《指望》 ,片中朦胧的女性意识翻开了中国台湾电影的新篇章,为次年的《海滩的一天》长片创作打下基础。

《指望》剧照

1983年,36岁的侯孝贤执导了35分钟的短片 《儿子的大玩偶》 ,为中国台湾新电影注入了别样的乡土人文关怀,这部短片也让他成功从商业片导演转型成为“电影作者”。

《儿子的大玩偶》剧照

这些导演的短片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个人风格和创意,还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他们未来电影作品的走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