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新闻广播  ·  2025年研考国家线发布 ·  6 小时前  
法治网  ·  河南许昌:全市对标胖东来服务理念 ·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苏英杰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 ·  昨天  
河南发布  ·  阳光正在赶来!河南即将开启升温模式 ·  2 天前  
河南新闻广播  ·  即日起至5月底,严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皖南传统村落保护试点 | 全国知名乡建专家共话乡村振兴路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8-04-11 21:02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向远而生,向心而栖。2018年4月1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乡村振兴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绩溪县尚村召开。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建筑学、城乡规划、社会学、民族学、人文学等多学科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旨在通过一个多元融合的平台,摸索乡村振兴的合适路径。


会议现场


千里莺啼绿映红。早春时节,研讨会于尚村新落成的“ 幽篁里 ”餐厅举行。这座建筑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策划、清华大学宋晔皓老师设计。建筑建造于一座损毁的老建筑遗址之上,以竹这一本土材料为素材,融古朴与现代于一体,可兼有餐厅、会议、展览等多种功能,日常则成为村民交往的半公共空间。四月的油菜花浓香馥郁,在光影斑驳的老墙环绕之间,会议围绕着“ 传统建筑改造利用与舒适性提升、传统村落居民自治管理体系构建、传统村落规划实施与项目落地、传统村落项目投资及运营管理 ”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讨。


幽篁里

平时用作公共议事地

可作临时餐厅

摇身一变成会议室


参与人员合影

以下为研讨会嘉宾及发言摘录


绩溪县委书记 葛建荣 致辞


按照“五百工程”推动乡村振兴


当前绩溪县正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当前的绩溪乡村,不仅生态环境优越,而且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最近全县刚刚挖掘了二十多个村落家训,而且绩溪几乎每个村都有理事会,真正实现了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今年绩溪县正在开展“五百工程”,按照“ 百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百个景区村庄创建、百村家风家训引领、百村善治示范、百名能人带动增收”的思路推动乡村振兴。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 宋直刚 致辞


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留下,乡村就能传承振兴


安徽省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工作。希望在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文化挖掘、体制机制构建等综合性手段,探索全新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 我们选择绩溪、歙县、潜山三个不同类型的地区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工作。这次试点工作,我们希望真正做到“传承本色、形神兼备”。我们希望不仅要保护村落的空间实体,更能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培育和文化的传承弘扬,真正让传统村落恢复人气。我们希望能以产业留住人,如果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愿意留在乡村,乡村就能够传承和振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所所长 陈鹏


“心向者来之、价高者得之、情深者爱之”


今天谈三点个人感想:


第一,谈谈我对乡村规划的感受。乡村规划看上去只能有一点一滴的进展,可能没有城市规划那种大开大合、挥斥方遒的快感,乡村规划的成果则必须依靠亲力亲为的汗水来换取。


第二,谈谈我对尚村的理解。尚村一直以来被视为“和谐尚善”的典范,但我认为尚村还有另外一个主题,那就是“开放包容”。可以说,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只有开放包容才能繁荣兴旺,狭隘封闭必然会导致落后衰败。


第三,简单谈谈我对尚村的期望。从尚村的资源禀赋,我看到了未来发展的物质潜力。尚村内在强大的凝聚力和未来发展人的潜力。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教授   麻国庆


“乡村本身就是个博物馆”


我觉得尚村的规划更加强调一个整体的保护概念。结合前面几位专家提的问题,让我感受到,大家事实上更加关注传统村落中的人、乡村发展和人性的诉求,以及文化资源传承的问题。 当前立足于不同的生态文明体系之下的传统村落千差万别,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分类,包括对传统村落的生计方式、文化变迁的交互耦合关系、全球化背景下乡村保护与发展的问题等综合加以考虑。 乡村已经不再是固化的概念,从文化理念的角度去思考,乡村是移动的。


我们特别强调乡村作为一个生态景观,如何从物的简单的个体概念转化成整体的充满文化和人文属性的空间整体。 我们一直强调乡村本身就是博物馆。乡村作为一个生态博物馆进行保护和发展将会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吴重庆


人、古民居、社区、自然四者都具有生命力


古民居改造利用过程中,需要处理以下四种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人、社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产业、没有生计,这个村落肯定要衰落。还有人与人的问题,就是社区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协调的问题。 村落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一个公共空间,这个空间不能是封闭的,是半开放的空间


在单向度的发展主义受到严重质疑的当下,历史人文意识、社区意识和生态意识已经构成了新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新发展观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在新发展观的视野里,人、古民居、社区、自然四者都具有不同形式的生命力,他们之间应该维持有序的互动与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何崴


连抽四根烟造出来的建筑


我们团队从2012年开始在中国多个省份做了乡村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今天介绍去年一年在福建上坪古村做的事情,核心就是“有得玩、坐下来、住一晚、带着走、可以晒”。


“有得玩”是解决村子变成旅游目的地的问题。“坐下来”,就是要让村落中的游客有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交流、感知村落的地方。“住一晚”能对村落的产业发展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带着走”则让村落产业链从纯旅游走向更为复合的状态,让村落的非遗、文化、农产品成为村民致富的资源。“可以晒”,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利用好互联网和移动宣传来完成村庄的向外推广。


九七华夏设计机构文化总监,贵州大学音乐

学院副教授 黄桂娥


“和孩子一起画跳房子”


我们强调陪伴式的乡建,与村民培养感情是工作的基础。我们会更注重从小事做起,比如从孩子做起,通过教孩子画画、与孩子游戏,和孩子一起画跳房子,首先让孩子们接纳我们;或是通过入户调研、参与走亲访友活动,和村民一起吃饭喝酒,建立村民的微信群,让村民把我们当亲人。在感情基础建立完成后,我们才开始产业培育等工作。比如引导村集体种植五彩米,通过电商服务站销售,再如以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协助梳理村庄的精神文化形象,并激活村落文化,让文化变成村民实际可得的财富。


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执行主编  王明田


关注“新农人”的村庄治理问题


在共生这个主题下,我们来讨论共治的问题,就是怎么共同治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原来是三农问题,现在成为新三农问题,要注重乡村治理。一是农业的转化。这方面要从国家层面做大量的工作,日本的农业发展是通过国家大额补贴来实现的,我们国家虽然现在也有补贴,但是额度非常有限。二是新农村的规划原来重视的是物理建设,但如果全国大面积开展不可行。三是要关注“新农人”,一种是我们这种喜欢下乡的人,另外一个是从别的地方融进来的人,对“新农人”的来说,村庄治理就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卢晖临


传统村落让现代社会学会如何尊重和欣赏


传统村落保护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承载传统。通过物质、通过空间、通过生计再造,让这个传统能走入现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激活。


传统的社会资本要转化为经济发展,我想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保障社会资本能够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逻辑相衔接,建立村民能够持续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利益的体制机制。其次是引入有效外力。再次,社会资本要转化为经济的发展,本身也需要经济资本。最后,社会资本本身有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在的潜力,人们来传统村落,除了欣赏建筑、山水之美,充满友善、信任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活方式可能让他们有更多感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教授  穆钧


用真实的遗存承载真实的记录


存量房的改造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技术不经济、装修风格不伦不类等。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存量建筑的安全性问题。二是建筑如何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


最后归结到存量建筑到底该怎么办的问题,我认为 需要一个相对平和、客观的心态来看待眼前的存量,要充分尊重新的需求,根据这个需求我们再审视现有的硬件和空间,哪些东西不得不做出调整,这是一个非常需要交互的过程


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院历史文化保护 规划所所长 单彦名


传统村落不但要美丽富有特色更要宜居


未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仍大有可为。结合多年来自己的从业经验,我想表达以下两个观点:


1 传统村落要走特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传统村落的特色发展之路,需要挖掘生态文化,营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从小到大构筑一条特色生态链条。总结一句话是“传统村落不但要美丽,还要有特色,而且更要宜居”。


2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个人、企业、政府三方面主体共同参与实施 。当前传统村落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比如我们今天所在的尚村,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这个村子来,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探讨,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保护发展道路,究竟对传统村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对此我们要有哪些前期的价值预判。



和君集团有限公司合伙人  李春波


乡村何时能加入“抢人”大战


我从规划圈里面走出来创业,平时接触很多想进入乡村的企业,也了解很多企业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几个想法:


第一个是人的问题。我们乡村什么时候开始抢人? 我们第一没有抢人的意识,我们没有吸引人才的意识,我们也没有吸引人才的手段。 乡村的发展需要有优秀的人才来支撑,这些人如何让他们到乡村来?


第二个方面是产业的问题。当前要从一般性的观光旅游升级为休闲度假游,需要吸引一些城市人进入到乡村,并给予他们开放包容的态度。


第三个方面是投资的问题。从企业介入的角度来说,需要政策的保障。政府很多时候倾向于把村民当做弱势群体保护,其实有些时候过度的保护反而限制这个地区的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文化冲突的问题。乡村更多时候是靠人情关系来维持的,一旦有外在的力量打破传统的平衡关系,矛盾随之而来。


自由讨论环节

Q
A
&

主持人 曹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所主任工

依托村里原有的理事会,我们协助村里成立了“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合作社 ”。从管理的有效性出发,除了合作社自主决策的理事会,我们还创立了一个新类型的小机构——“ 合作社管委会 ”。我们想通过这个机构把所有力量整合在一起。


然而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困惑: 首先是外来力量如何引入?第二,到底需要多少钱才能保护好一个村子?第三,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第四,什么是可复制模式。第五,村落的产业培育问题。做出创意很容易,但是做成产业很困难。我非常想听到各位老师好的建议,能让我们后续花钱的时候更靠谱一些, 谢谢。

麻国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教授

尚村这个团队已经做得非常好,一个是合作社建起来了,一个是竹棚建起来了。乡村主体和农民主体性,如果没有合作社根本体现不出来。至于怎么发展,我个人感觉今天的乡村和农民,是不是希望我们进来帮助他们实现增收的,是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期待?当然需要把年轻人请回来,但乡村空心化是一个常态,要对此有个基本判断。

鲁可荣

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我有两个问题再请教一下:做了这么多规划,不知道在传统村落里面有没有落地?这一轮乡村振兴,传统村落的规划能不能考虑后续的落实。从设计角度也如此,艺术如何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还值得探索。


我认为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农民主体性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激发,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化的建设如果靠政府主导,我认为基本上失败,这么多年都是政府送文化,送到最后又怎么样呢?最近几年浙江搞的农民种文化,反而把村民的文化积极性激发起来,他们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激活乡村文化非常重要,如何来激活大家一起思考。

胡红蔚


尚村是传统村落,我觉得现在最关键的就是 找到它文化的核心,给这个村庄注入一个灵魂 。以前我们做规划都是物理空间的规划,现在我们要搞文化概念的规划,我们来到尚村得到什么样精神上的东西,走了之后我们心里留存的是什么东西,这就需要我们非常深入的去探索尚村文化,进行提炼和浓缩,最后呈现出一个整体的概念。

程堂明

安徽省城建设计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不应只是阶段性的规划,而应是全过程参与、全过程陪伴的规划。至于规划该怎么做,我认为应该在强调保护的基础上改善村落的承载空间,包括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人居环境的提升。 作为传统村落应该建立在保的基础上再“建”,这个保既是保护空间、保护格局,更多还要保护传统的手法、延续手工艺。 至于怎么复制,我认为村落引起大家关注是共同意识的再造,把大家的意识层面怎么统一到一个平台,复制并不是简单的模式复制,而是一种思想、思维方式的复制。

何崴

中央美院建筑系副教授

规划一定要考虑落地性,建筑师更要考虑前端的产业规划以及后面的经营,反之经营者也要考虑自己的房子对整个区域和整个村庄的影响。我觉得必须要把结构细分,基于城市和工业社会的设计逻辑构建一个乡土社会或者前工业的一个综合性的框架。另外,在乡村 公共空间的塑造最重要,因为它有公共召集的特性

王明田

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执行主编

涉及到村庄的规划应该是底线型的规划,在规划里要弄清哪些事不能破坏, 要筛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要明确管委会的主体是以村民为主,扶持村民自治,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