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智部落
「开智部落」是基于认知学徒制设计的学习共同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嘶吼专业版  ·  Zyxel发现不良签名更新导致防火墙关键错误 ·  22 小时前  
吾爱破解论坛  ·  【2025春节】解题领红包活动 ... ·  昨天  
道与术抓妖  ·  DPSK热度太高了——2.4 ·  昨天  
道与术抓妖  ·  DPSK热度太高了——2.4 ·  昨天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事关DeepSeek,日韩也表态了 ·  3 天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事关DeepSeek,日韩也表态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部落

如何切入一个全新领域?

开智部落  · 公众号  ·  · 2017-11-30 23:09

正文

— Note171201001 —

人天生有好奇心,天生爱求知,自然想要学习此前不懂的知识,比如,当青蒿素刷屏,当拓扑学进入大众视野,一部分人会想要去了解;事物天择演化,不断有新生事物出现,又不断有旧事物消亡,为了适应变迁,一部分人不得不学习此前没接触过的知识,比如,机器学习的兴起,或者供应链的革新。

无论是哪种原因,结论都是:人在大概率上是要学习新知识的。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当你需要学习一个此前完全不了解的知识时,应该怎么办?本文就探讨一些学习路径,权作抛砖引玉。

1

卧龙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看过《三国演义》或者对三国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一个「智多近妖」的人物,就是诸葛亮。卧龙先生「不出茅庐便知天下大势」的本领为人称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大抵是因为其读书得法,又兼具推演的能力,所以可以从有限的信息中看出「天下大势」。

关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在《魏略》里面有记载:

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言。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诸葛亮在荆州的时候,有三位同侪——石广元、徐庶、孟公威,这三个人的读书学习方法是「务于精熟」,而诸葛亮的读书法是「观其大略」。诸葛亮对这三个人说,你们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一级的官职(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级别),当那三人问他能到什么级别时,诸葛亮笑而不语。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果然,诸葛亮官拜丞相,而他的那三位同侪也确实只做到了郡守一级的官职。

抛开这几人自身能力、格局、机遇等等差距不谈,单从学习方法而言,「观其大略」和「务于精熟」二者究竟孰优孰劣呢?

2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不妨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情。在《张五常的学习方法为什么好?》那篇文章中,我讨论过张先生的读书法,是「快读、慢读、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趋势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张五常的「快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做是诸葛亮「观其大略」的现代解释版,也就是说,「观其大略」读书法,既不是精读,也不是泛读,而是一种快速的略读。晋代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大抵也是这个方法。

这种读书法,力求通过快速阅读分清内容的主次轻重、将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上,而非平均用力,不钻进书堆,不死记硬背,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这是「观其大略」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优于「务于精熟」。

3

孔子晚年攻读《周易》,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如何读懂很深奥的资料?》一文中,我也提到过苏轼的读书方式是「每次作一意求之,虽迂钝,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另一个版本的「务于精熟」。

实际上,就连诸葛亮后来也对于石广元等人没能担任更高官职心生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也就是说,凭他们几个人的德才,是完全可以胜任更高级别的。

所以,这两种方法只是读书的阶段不同,而非方法上有什么高下之分。

真正的高下在于人。《如何才能在你所属领域登峰造极?》一文中,童牧晨玄老师介绍了一本书《Mastery》,里面谈到登峰造极之路上的三种人:

浅尝辄止者(Dabbler):每投入一个新领域,看一本新书,新工作,新感情都兴奋不已,但从来没有做出深度。他们不能接受平台期,一遇到平台期他们的激情就消失殆尽,于是开始寻找新的领域,新的书,新的感情来重新点燃他们的激情。

偏执狂(Obsessive):对得到结果很执著,急于通过大量努力来快速提升自己,忽略基本功,寻找捷径,不断地学习具体、高级、直接的技术。同样地不能忍受平台期,一发现自己进步不了,就更加努力地学习。在感情方面,不能忍受平淡,通过不断地制造浪漫来保持高潮。

骇客(Hacker):愿意一直待在平台期,常常忽略登峰造极过程中的关键过程,迟到早退,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

这三种人是登峰造极的敌人。他们也许很努力,也许很用功,但是结果却始终不好,学习到的东西也始终是零散的、浮浅的,不成体系。

所以方法无优劣,人有,你需要用好方法,避免成为「错」的人。

4

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如何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正确的做法是——先「观其大略」,然后「务于精熟」。

在《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世界?》一文中,我讨论过,一本书和一个学科,其实就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层级下的分形。所以我们不妨看看一本好教材的结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