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我不会因为柯震东否定这部金马佳片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1-26 23:4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天久等了,因为金马奖。


Sir特么竟然猜错了。


今晚,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公布结果。


《再见瓦城》没戏。


其实Sir不是乱猜的,因为之前,《再》拿大奖有一些苗头。


提名时,台湾本土片《一路顺风》和内地电影《七月与安生》,分别以8项和7项提名领跑。



但《再见瓦城》虽然提名数量略少,却占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在内6个重要席位。


所以Sir猜,就算影帝影后拿不到,《再见瓦城》也有可能拿到“最佳电影”或“最佳导演”。


结果……


好吧,Sir错了,认赌服输,从今天开始,免费为你更新10年。




OK,说回《再见瓦城》。


没错,这是一部很有争议的电影 (Sir在文末有回答这种争议)


争议的来源是它的主演——2014年深陷吸毒丑闻的 柯震东。



而入围金马,也代表了它无论从电影、导演还是演员层面,也都有特别之处。


所以,它也是一部不该被错过的电影。


现在,Sir带你开撸——


再见瓦城

The Road to Mandalay




这部片在豆瓣上评分一般, 6.7 (187人评价)




大部分差评,似乎来自针对柯震东过往劣迹的网友。



Sir希望,这不会是一部好作品又因为作品之外的原因,被打击了。


其实,它在国际影展上的表现很不错。


接连入围了今年威尼斯影展的“威尼斯日”单元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获得“欧洲电影联盟大奖最佳影片”。




外媒对其称赞不已。


「Screendaily」:


导演赵德胤对情绪、节奏和表演的把控令 这个悲剧故事动人又吸引 。而它所展示的缅甸社会问题也引发观众的思考。


多伦多电影节官网评论:


导演兼编剧赵德胤的新作是一部聚焦 缅甸移民问题 的现代戏剧 。它慢热,却有着 大师作品的力道


《再见瓦城》的故事,始于一次偷渡。


吴可熙演的莲青和柯震东演的阿国,是两个来自缅甸腊戍的青年。


他们在偷渡泰国的货车上相识。




阿国将货车舒服的前座让给莲青,自己挤在闷热的车厢里,两人互生好感。


他们的目标一样,都是去泰国打工赚钱。


但……价值观全然不同。


阿国没什么大理想,在纺纱工厂做事,只想赶快赚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



莲青想从事体面的工作,却因为自己是黑人黑户,只能干低薪的洗碗工。


她的野心却大得多,想要有朝一日去台湾,过新生活。


这对小情人的未来,在异乡的挣扎谋生中,变得飘忽不定。




在海外看过片的媒体都说:“ 柯震东的表演脱胎换骨 ,尤其最后一场戏,非常震撼”。


而且这部片里柯震东演的角色,也有吸毒戏份。是不是“巧合”得有点过分?


怪导演咯。


这位叫赵德胤的导演,向来现实。




作为一个出生在缅甸腊戍的华裔,他拥有中国人传统的特质——





十岁时看见有人家失火,第一个反应是火灾后在灰烬中找铁去卖。卖掉一块钱,可换半碗面。


因此从小到大,他做的所有大决定,都是为了钱。


小时候考试考第一,是为了能让校方准许延交学费。


16岁到台湾念高中,平时读书,课余打工,还得保证考试必进前三,才能免去学杂费。


大学念设计系,接广告案子、给高中生拍毕业MV,是要给缅甸家里还债、盖房子。



他也为本次金马奖拍了形象广告


而后,通过侯孝贤主导的金马电影学院,走上电影之路。


通过海外得奖,才拿到台湾身份证。终于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台湾人,衣锦还乡。


这种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也融入了赵德胤的电影创作。


他的 归乡三部曲 ,说的全是缅甸华裔移民谋生活、谋身份的故事。



《归来的人》《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冰毒》


《归来的人》 (2011) 里,在台打工多年的兴洪回缅甸发展,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融入。




《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2012) 里,三妹为了拿到台湾身份,不惜当人贩子,卖同胞。




拍电影对赵 德胤 而言,不仅是 表达 ,更是 营生


(母亲)不懂我在做什么工作,但她严肃地问我:“给吃得饱?”

我说:“吃饭肯定没问题!”

她说:“能吃得饱饭,那就可以了, 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就是要吃得饱 。”



所以,这种要吃饭、要活下去的朴素欲望,贯穿了他的电影。


看他导演的《冰毒》,Sir仿佛只看到两个大字—— 生存


庄稼收成难卖,男主和他爹把家里唯一的黄牛作抵押,换回一台旧摩托,在站台搭客帮补生计。


被骗婚到中国四川、返回缅甸奔丧的三妹,为了要把儿子接到身边养,贩卖起冰毒。




受过侯孝贤的指导,他的片多少有些侯的影子。


固定长镜头,写实路线,对话不多。


但说句实在话,赵德胤的片也有软肋—— 结构粗糙,叙事有断层。


即使是归乡三部曲中评价最高的《冰毒》,在豆瓣也只有6.3的评分 (是的这次肯定不是因为柯震东)


33.4%的人给出4-5星,19.1%给1-2星


但赵德胤拍片的劲道,在于他对底层生活的忠实还原。


没有凄凄惨惨的BGM,没有上帝垂怜的打光,没有同情。


将灰头土脸的偏乡生活直接推到你眼前。


导演让你直接旁听人物的整段聊天。


长镜头下,三妹和妈妈边剥玉米边说话。


三妹断断续续又有点心不在焉地,讲起了被骗婚到四川的经历,讲未来生活的打算。




四分半钟的对话,一刀未剪。


簸箕里光玉米秆子越来越多,画面里还有一只瘦猫一刻不停地,趴在脚边吃着落在地上的玉米。




导演还让你直接旁观男主在车站搭客的整个过程。


他和一群同行一起,挤在大巴门口招呼乘客。




中途多次追着下车的乘客跑:要搭摩托吗?




但无论他怎么努力揽客,就是没生意,脸上写满失落。




观众全程陪着他,一起等,一起急。


寥寥几笔,底层人生、边缘人群的真面目,你秒懂。


你甚至被迫“参与”其中,和他们一道被生活“折磨”。


即使是两情相悦的浪漫时刻,也是局促不安大于暧昧。




而这底层爱情的催化剂,则是三妹手上的冰毒。


它既帮助了无数人生存,又毁掉了无数人的人生。




他们靠运毒维生,又被它所害,可恨又可怜。


正是这种直白的表述,片子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强度,皮开肉绽的力道” (《中时电子报》评)


它不讲什么绝对真理,想法子活着,才是小人物的相对真理。


就是这部《冰毒》,跑了全球共12个国际影展,拿下爱丁堡国际影展最佳影片,最后更成为那年台湾申奥的选送作品。




连李安都不吝称赞:


这是一部非常power (有力),有观点,主轴清楚的电影。


也正是这部电影,尽管全球走红,却从戏里穷到戏外。


成本只有100万台币 (约人民币25万) ,整个团队仅7人,拍摄就用了10个工作日。


为了省钱省时间,男女主角骑机车运毒时, 把反光纸贴在男主角背部,帮女主角打光 ;怕摄影机震动太厉害,就把棉被垫在底下。




缅甸对电影拍摄控制严格,看到你拿摄影机,警察还会来干涉。


因此开拍前,剧组准备了400页的应变方案:拍摄过程被缅甸警察抓要怎么办?下雨怎么办?……怎么办?

其实《冰毒》还算好, 拍《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难度更高:


4个人在泰国共拍15天,用了10000美金。




《归来的人》更屌,拍了10天,团队3人在缅甸才花了5000美金 (含来回机票)


拍摄大部分时间,都不得不假装游客,跟警察玩“游击”。


甚至要将摄影机藏在身上,偷拍。


整个拍摄狼狈又窘迫,却让赵德胤意外发掘到——


打开缅甸粗放泥泞美的特殊方式。


低矮隐藏的拍摄角度,让人更贴近了当地的生猛民俗。




也令他意识到——


沮丧其实是美学的开端。


……多么痛的领悟。


这种 粗生粗养的制作方式 ,拍出了 天生天养的小人物


—— 被前金马评审陈乐融形容为台湾电影的“革命”。


德胤 的低成本模式,刷洗了台湾自「海角七号」成功后对「商业类型片」或精致或粗糙的大量仿制,回归侯孝贤一脉的人文内涵与艺术外衣。




而最新这部《再见瓦城》,相比过往作品“精”了不少。


赵德胤这次 土豪了 ,手头有制作资金了。


影片得到了来自法国和德国的注资,成本史无前例,达到4000万台币 (约人民币1000万)


配乐的是和贾樟柯多次合作的林强,剪辑马修同样来自贾樟柯御用班底,录音杜笃之,美术则找来了泰国导演阿彼査邦的班底。


赵导演还第一次用上了明星 (对,就是柯震东)




但再大的星在他手里,也就是个演员,还得接受训练。


开拍前,赵德胤就让柯震东和吴可熙撇开助理、经纪人。把他们带到自己家,让他们跟家人学缅甸话和云南话,而且……


还要做家务。


还要去 泰国工厂打工。


还要跟其他工人一起吃住,更交代工头,偷懒或做错事,照样受罚。



吴可熙在当地餐馆刷碗6个月。


柯震东学懂了纺织、上浆,会操控大型车床纺织机,还晒了一身东南亚特有的黝黑。


在工厂里意外看到登了他新闻的旧报纸,工厂同事都没法将眼前这个小黑屁孩跟报纸上的明星联系起来。




而这部《瓦城》也比赵德胤旧作,多了几分真实的青春气。


洒水节青年男女的肢体摇曳。




夕阳下,泰国特有的tuktuk车中鼓动、暧昧的氛围。




构图和摄影,更精致讲究。


这一幕是纺纱机后,男生为女生拂去鼻梁上的线头,画面亲密升温。




接着,两人分居纱线两侧。女人表情不耐地梳理纺纱,并用线在紧密注视着她的男主前拉起一道墙,距离顿生。




据看过的媒体同行说,柯震东这次 奉献出了90后小鲜肉至今最佳演技


还有外媒不只一次提到的,赵德胤不急不缓的叙事步调,到后头猝然收紧的情绪节奏。


再看预告——


伴随着柯震东一次比一次凶狠的,往锅炉里抛柴火的动作。




穿插这两人,从友好。




到亲密。




再到不可避免的冲突爆发。




渐渐地让观者不自觉地提问:


这对非法移民黑工情侣的命运会走向何处?


柯震东那场被交口称赞的炸裂戏,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回这部电影,柯震东不是题外话。


因为他,电影的评分受到很大影响。


因为他,金马奖评委在评比时,也都必定承受过额外的压力。




事实上,在《湄公河》热映期,网上对吸毒明星的声讨就被推至高峰,一些声音甚至认为,因为“缉毒警察的辛苦和牺牲”,所以“吸毒的人不值得原谅”。


Sir对一切毒品坚定说不,具体危害可点曾推送过的 「这部连剧照都没有的国产片,豆瓣8.8都给低」


但对吸毒明星的作品,Sir以为,全盘否定,有所不妥。


理由之前说过一些,但今天,Sir想推荐一位缉毒警察的回答。


这位在《知乎》化名“腕凝”的缉毒警察的观点,让Sir颇为触动 (以下引用已授权) ——


人与作品,应该分开讨论,因为一个明星吸毒,就株连作品,不公平”,这个是老调长谈了。


“吸毒的人不值得原谅”的观点危险之处在于:


绝不原谅任何吸毒者,可能会造就更多的吸毒者。


身为缉毒警察,他认为:


吸毒者,除了是违法嫌疑人,还被视为病人和受害人。


如果没有身边人的监督和帮助,一个人很可能继续步入深渊,复吸,毁灭自己。




他缉毒多年,吸毒者抓得太多,大部分都是 有可恨之处的可怜人。


哪怕是作死、自找,在他看来,也不能轻易地说出“绝不原谅”,因为那就是赶他上绝路。


不原谅,就是把吸毒者推回毒品、毒贩那边,那样怎么能算真正有效的缉毒?!




再进一步,个人抵制无可厚非,但通过民意把这吸毒艺人逐出演艺圈,这种基于“非法律程序”的行为,本质是什么?


“基于道德水平的外开法律”




Sir不得不提胡适说过的这段话——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说了这么多,Sir无非想说——


明星跟作品比起来,太小太小了。


明星不过是为了迎合粉丝捏造出来的人设,我们能感受真实的永远是他的作品,不是他 (即使是演员,要想动人也必须暴露一部分自己)


比起那个叫娱乐的圈子,作品,才是我们真该沉迷的世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助理 :陈大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