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
“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高考数学两个小时,我1小时20分钟做完试题,还从头到尾检查了两遍。我觉得数学考试,考147分是实力,剩下的3分就靠运气了。”2015年高考数学考了满分的广东考生陈伟杰这样说道。这些令人称奇的分数背后,这些学霸到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呢?
是聪明的大脑?是高效的学习效率?还是一本一本认真的笔记和错题集?学霸们除了平时刻苦学习、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学霸们当然也自有一套独家的“学习秘籍”,虽然学习上我们不提倡临时抱佛脚,不过,如果掌握了正确、科学的冲刺复习方法,高考上也许就能多得几分哦~
这不,中教君为你送上学霸们分享的高考冲刺复习经验,还不快点接收~
遇到难题,哪怕想得时间比较长,我也会尽可能自己做,相信只要认真动脑一定能够做出来。我不会轻易把难题丢在一边或求助学习资料,久而久之就锻炼出了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实在做不出的题他会多跟同学交流,重点学习他们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每科都建立了错题本,根据个人情况酌情记录,尤其是把平时的高频错题进行归纳整理,找到共性,着重训练。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复习最好有针对性,不建议盲目搞题海战术。平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做题速度,对完成一张试卷的时间有整体把握。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出水平。
——2016年数学满分的山东考生巩俊成
时间分配很重要,不管是分几轮,老师给你指定的也好,家长给你指定的也好,总之,你得有你的计划。查漏补缺、复习错题集、整理自己的梳理本、强化基础知识、遵守良好的作息习惯、分解每天的任务,这些都是数学冲刺路上必备的。举个例子,错题集,它不仅仅是一本错题集,它应该是大于错题集。比如有些你已经掌握得很好的知识点,你也可以把你对它的体会写下来,这样,也可以为更多的你不知道的知识点,或者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难题,节省下来时间。
——清华大学 孙伟
1.做题重在精,技巧是关键
首先要把握住低中档题,难题能得一分是一分,但不要一味陷入其中而浪费大量时间。如果只想得135分左右,最后两道大题只需做前一两问即可。在高考的最后阶段应该把高考模拟试卷好好做一下,多研究一下,并多注重其变形考查,掌握技巧是非常关键的。另外,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不要以题量来衡量,而是要以答题效果为依据,自己要真正掌握。做题重在精,做一道是一道,贵在能举一反三。另外中教君提醒考生。高考考的是个人能力,要求大家不但会做题还要准确快速地解答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并能取得较高的分数。因此,对于大部分高考生来说,养成快速而准确的解题习惯并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2.选择、填空题要尽量全拿
很多高考生为了高考能取得好成绩,这段时间总是不断挑战难题,找难题做,忽视基础,如对选择题和填空题重视度就不够。解决选择和填空问题,一定稳扎稳打,题目没有简单与难,只有对与错,同时跟要讲究方法如概念辨析法,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对数学概念的辨析,进行少量运算或推理,直接选择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此类题目常涉及一些似是而非、很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性质,这需要考生在平时注意辨析有关概念,准确区分相应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在审题时要多加小心,准确审题以保证正确选择。一般说来,这类题目运算量小,侧重判断,下笔容易,但稍不留意则易误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3.高考数学不仅考查知识深度,更考查知识广度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重要“考试”,考查不仅仅是考生掌握多少知识点,更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我们高考复习一定要全面,从广度和深度下手,考试冲刺复习阶段更是谨防冷门知识,有的知识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考生很少去关注这些知识点,但在每年高考中都会考到。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可以培养思考的深度与维度
在最后的高考冲刺阶段,我们还应该多读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杂文,在放松精神的同时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对人生、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有思想的人不仅下笔会透出一种深度,而且整体语文水平甚至个人气质都会有所不同。
——2005年山西省理科状元陈敏
对于语文基础,例如字音、字形、成语,我是这样复习的:先做近十年此类型的高考真题,从中摸索出规律,了解高考在这方面考查什么内容,以怎样的方式考查,分析之后,再做全面的音形练习。
文言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语感,在临近高考这几天里要多读、多背一些比较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首先对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言课文一定要能够背诵,其他课文也要熟读,并要特别留意课本上的注释和一些关键字词,掌握相关知识点。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平时还可以多读一下《古文观止》等一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著作。
对于作文,我的方法是“拿来主义”。在冲刺阶段,我们可以注意阅读一些有名的书刊、文章,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读者》、《青年文摘》、《作文与考试》等期刊,以及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并随时把其中优美的段落和句子摘录在一个本子上,早读时就拿出来背一背。在写作文时,就可以借鉴他人,化为己用,帮助你写出比较优美的句子。在学习中读书也能作为一个调节。
——2005年安徽省理科状元耿泉
1.查漏补缺,强化记忆
语文学科短期可以有效提高考分的内容是什么?无疑是记忆性强的内容,例如默写、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等,所以考生要检查自己这部分内容的欠缺,用相当一部分精力来突击这一部分内容,加强记忆,反复巩固,不断与遗忘作斗争,要力争在高考前夕将这部分内容再重温一遍。我们把文化经典也归到记忆性的内容中,是因为解答文化经典的前提是读懂,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文化经典只能在考前借助译文来“读懂”,临场再“读懂”是很困难的。
2.盘活内存,关注“窗外”
三年的高中学习,考生们都写了不少的作文和周记,不少考生还有记日记和写随笔的良好习惯,更有一些考生三年来摘录了大量文质俱佳的美文,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考试资源,在临考前要将这些“内存”激活,“重温旧梦”,以便寻找可以借鉴的鲜活的素材。此外,考生还要关注窗外,关注现实,关心时事,如果在高考作文里能引进现实鲜活的素材,指点江山(现实),无疑会使考生作文增加不少“分量”。
3.典型引路,瞄准变化。
《考试说明》中的“典型示例”很重要,从题型到内容到参考答案都有示范作用,考生在考前这几天一定要仔细阅读,好好研究,有助于掌握答题规律、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
英语作文也是“套路”满满。强调句、倒装句、虚拟语气、状语前置、好的副词,再加一些高级词汇,保证不会有很多语法错误,基本上作文就不会低。
——清华大学
孙伟
英语:多积累,多练习,多实践。听可以听英文广播,说可互用英语对话,也可自言自语,还可尝试简单的英文兴趣写作(日记,诗歌等)
——2016年贵州省理科状元周炜迪
我的一点经验就是考前一两个小时应该一直听英语,创设一种语言环境,避免考场上出现紧张情绪。另外,我个人学习英语的一个方法就是查字典,字典里面我可以发现很多"标准""权威"的知识可以解答我平时的困惑,学到很多新知识.
——2006年黑龙江文科状元魏冰
1.听力
以模拟练习为主。书店里这方面的参考书很多,内容大同小异,可以挑一两本,考前集中做三四套自测题,还可以每天早晨听英语新闻,只要听懂主要意思就可以了。
2.单项选择
小编建议不要花太多功夫做题、抠语法,只要把老师课上讲的弄懂就可以了,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在这类题上总出错,便花费大量时间做题,其实效果并不好。以扩大阅读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形填空
可以每天做一篇练习,重要的是要对照答案找出出错的原因,所以最好选择每道题的答案附有详细解释的参考书。要多总结,争取培养出“题感”,就是当你面对几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时,可以揣摩到出题人的意图,从而选出正确的选项。同样,完形填空也可以通过扩大阅读来带动。
4.阅读理解
一定要坚持每天做两三篇阅读理解练习,对于做错的题,一定要认真分析,让自己的思路向答案的思路靠拢。很多时候,当我们选错了选项时,仍然觉得自己很有道理,此时要果断地中断自己的思路,静下心来为答案找理由。小编建议考生在阅读时把文章中和题目有关的句段画出来,以防止自己想当然。做题时就从这些句段中分析作者的思路和写作意图,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总之,做阅读理解题既不能想得太多,又不能想得太少,这中间有一个分寸,练习做得多了,自然就掌握了。
5.写作
写作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有大的飞跃,要做的就是积累一些经典的句型、地道的表达方式。建议考生在冲刺期间读一些经典的作文集,把精彩的段落和句子抄下来并仿写几句,最后整理出几十个最常用、最精彩的表达法,写作文时有意识地想一想,总能用上几个。
记忆第一,历史最重要的就是根据时间轴来记忆,如果记忆不清很容易将历史事件、事件影响和意义搞混,不利于提高成绩。
了解史实,此点为学习历史的核心。对历史评价向来仁者见仁,但史实是基础而且是客观不变的。在临近高考的这几天里,以模块记忆法更容易记住,每个模块再以朝代为单位,注意比较记忆法;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主要根据不同时期来记忆,以主要事件为依据。
掌握基本历史理论,系统了解以下历史理论,并掌握基本的与现阶段学习有关的理论。高考历史的答题模式大同小异,因此基本理论掌握了可以帮助更好的建立正确的答题思路。
在冲刺复习阶段,要以课本为基础,狠抓地图不放松。课本是试题之源,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能在课本中找到依据。因此我们在临考前一定要回归课本,回扣基础。回归主干知识,把书读薄,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将最重要的最常用的最有地理学科特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进行强化复习,来浓缩教材,提升教材。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性,区域特征和区域的开发与整治成为高考的一个重点。要答好这类题,区域空间定位和识别是十分关键的。考试中如果空间识别出现失误,将会导致全题皆输。因此要求同学们要多看地图,多从地图上提取和挖掘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