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昊
著有《大国诸城》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公众号
ID
:
Luotianhao99
罗天昊国与城
持重剑,行长路,成大器。
约二十年前,笔者离鄂远走南粤之时,武汉正在低潮期,经济总量在全国十名开外,时常游逛的汉正街,也从誉满天下逐步开始消沉。十五年后回老家,在汉口北再遇借地重生的汉正街,此时武汉已重回中国十大城市,生机勃勃,野心优雅。
春秋更替,盛衰沉浮。唯行者可承桂冠之重。
近日,武汉发布
2018
年公报,公报显示,武汉常住人口达
1108.1
万人。比上年增加
18.81
万,比
2015
年增加近
50
万,成为新的移民大市。几乎同时,著名财经作家陈润五年磨一剑的力作《卓尔的故事》出版,而卓尔正是“新汉正街”的投资者。
罗天昊在
2014
年发表的《兴汉九策》中提出,武汉未来人口应突破
2000
万。成为全国第二或第三大城市。
近日,发改委拟推动一线城市之外的城市开放户籍,武汉未来可期。
未来十五年,中国社会经济版图将发生巨变。随着北京的功能疏解,人口应跌破
2000
万。广深继续吸引人口,但力度削弱,
以人口论,武汉或可成为中国三大城市之一。
2035
年,武汉能否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
武汉是一座还没加冕的未来之城。需要崛起为八个领域的中心。
(
1
)
全球战略节点城市,新陆权时代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
中国高铁,冲击全球海权。逻辑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前四十年,奉行的是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先沿海,后内陆。但近年来,随着各个区域的普遍性崛起,国内形势巨变,在高铁时代,市场和人口壁垒被迅速铲平,统一的中国市场以及一带一路连接的周边国家市场,对全球市场格局造成巨大冲击。
美国学者麦金利·康韦在
1999
年发表《未来的超级城市》一文,作为中国的内陆中心,武汉被列为“
21
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
武汉
2049
远景规划中,武汉定位为洲际中心城市,世界性战略节点城市。所见略同。
武汉连接南北,扼控东西,襟带山河,雄视天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在中国处于天元之位,战略地位极度险要,
以武汉为圆心,其半径
1000
公里左右,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至广深,西至成渝与西安,囊括了中国主要的经济区。
2016
年,武汉加冕为国家中心城市,军运会也花落武汉,体现了国家对武汉战略价值的认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武汉亦居腰部。在全国高铁格局中,武汉处于米字型中心,具有压倒性优势。
罗天昊曾提出“内陆七雄”的构想。包含鄂、豫、皖、湘、赣、川六省和重庆市,横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发展最迅速,腹地最广阔的经济区。
沿海四杰,开启中国帷幕,内陆七雄,决胜中国未来。武汉则是内陆七雄的中心。
崛起于武汉的卓尔广泛布局商贸、港口、旅游、地产等领域,即是看好武汉在中国未来经济版图中的前景。坐断武汉,遥望全球。
内需已成中国经济最大动力,国内统一市场初步形成。两大时势终于来临,
武汉大器,即将晚成。
(
2
)
世界级产业集群,多元产业中心
天下之中,广博多元。
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进,两大产业转移轴线交汇。武汉的产业结构混杂多远。
北上广深等东部中心城市,金融产业和
TM
产业、房地产业成为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去制造业化;东部的制造业城市服务业不足。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均不足。
武汉却拥有丰富多元的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兼备;中端产业为主导,部分领域实现了突破;传统产业产值庞大,在尖端的高技术产业,也仅次于沿海中心城市。
武汉既有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转移的大众工业,如美的,格力都在武汉设厂,且规模巨大。同时,武汉也有东风,武重等国企巨头。形成了汽车、钢铁等几大千亿产业集群。高新产业也非常强势。北斗芯片,量子导航等在初步崛起。光谷的光纤等产业渐成规模。
在服务业领域,武汉虽比不上沿海中心区域,但是,由于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湖北省会,公共资源丰富,人口旺盛,比一般的沿海工业城市,反要发达。成为中国服务业的第二梯队。
产业生态丰富,武汉具备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多元产业中心的基础。
武汉天杀六城,与长沙,南昌,郑州,合肥,以及成渝存在工业领域的同质化竞争。尤其是在汽车领域更是如此。
武汉必须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打破与中部其它城市平行竞争关系,形成互补。
才可以领袖中部,带领内陆七雄崛起。
(
3
)
腹地最广阔的创新基地,中国创新中心
武汉是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
第四个中国出产的“全球创意城市”。
2018
年,武汉市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
110.7
万,雄冠全球。
为中国高教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智力资源雄厚,应成为中国最富有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城市之一。
斯坦福大学造就了硅谷。清华北大造就了中关村,武大和华科造就了光谷。
武汉有可能打破产业转移的惯例,在创新方面超常规发展。
2017
年,武汉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64%
,
仅次于深圳等国内少数城市,超过了中部诸镇,
2018
年产值过万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
56.5%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28.9%
。武汉研发强度超
3%
,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成渝。
前十年的工业倍增计划,初见成效。后十年需要调整计划,高端制造逐步成为主导。
(
4
)全球性物流和市场消费中心
武汉高铁,雄霸天下。
作为中国高铁时代的米字型中心,武汉高铁六小时内辐射的国土面积,全球第一。
多年来,作为一个眼光敏锐的企业家,卓尔掌门人闫志看好武汉成为全球性商贸物流城市的潜力,曾多次向武汉方面建言。卓尔也为此倾力践行。以武汉为起点扩张全国,打造
100
个小物流中心。全球电子商务的领袖马云一度亲临卓尔拜访,
强大如阿里巴巴,也不得不借重武汉的物流体系。
武汉一向是国内市场必争之地。
2018
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843.90
亿元,与
GDP
比重为
46.1%
,雄踞十大城市之首。超过深圳的两倍。
2018
年,内陆七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
10
万亿,
成为中国唯一超过
10
万亿容量的消费市场,
且增速强劲,未来或三分天下。
北上深消费不振,过高的房价,压制了沿海四杰。狭义的大陆七雄,消费表现远胜于沿海四杰。是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中坚。
且市场辐射区域非常广大。
当下,中国正在逐步清理省际之间的收费站,一旦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武汉将成为中国大陆乃至全球性的市场消费中心、物流中心。
(
5
)商业与投资中心
水路、公路、高铁,武汉均为全国经济地理中心,唯航空稍弱。
从武汉各个方向出发,仅需
1000
公里,可控制中国
80%
以上的财富。
商业便利性冠绝全国,最合适成为第二总部
。近年来,世界性巨头和国内巨头,纷纷在这一区域投资。
当下武汉的上市公司达到
77
家,本外币存款达到
26331.62
亿元。
最关键的是,武汉的商业成本低,便利性强。
入驻武汉的世界五百强已达
266
家,超过一半,未来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的国内外投资选择武汉。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未来武汉的商业中心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
6
)
博大开放之城
中部人口和人才中心
立国之基,以人为本。人口是巨大的财富。
武汉市常住人口
1108.1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8.81
万人,
人口迁徙背后是产业转移,京津南下,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上,在武汉交汇。人口向武汉迁移,大势所趋。甚至东南亚的移民,尤其是女性会到武汉来。
武汉规划了十大城市副中心,可扩容
1000
万人左右。未来有可能兼并周边城市。
九派横流,包容万物。武汉净流入人口占比约
20.2%
,
目前的开放性与包容度,与未来抱负之间,尚有巨大空间。
武汉作为全球高校生最多的城市,若能留住七成大学生,将是巨大的人才增量。
武汉的人口顶点或在
2000
万。
人口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有望成为中国新一代移民领袖城市,一个有活力的、有创造力、充满生机的城市。增加
1000
万人口后,
武汉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未来占比应超过
50%
以上,
成为内陆人口熔炉,博大雄浑的国家中心城市。
北有北京,南有深圳,中有武汉,包容天下,吐纳四方。
(
7
)
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交汇中心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武汉的空间非常大。
2013
年至
2017
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从
7.7%
降到
6.6%
,下降缓慢,同时期的单位
GDP
能耗,则分别减少
3.7%
、
4.8%
、
5.6%
、
5.0%
、
3.7%
,累计下降
20%
以上。
国家要进步,家庭要发财,个人要发展。国家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非常必要。关键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未来最优的发展模式也许是:
在增速方面,保持长期的次高速,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速度。执其两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东部增速已低,西部环境保护任务严重,华北受制于严重破坏的生态。中国未来真正有潜力的地方,就在中南。
武汉最近几年发展速度领先于全国,且坐拥江湖山川,生态环境在大城市中优势比较突出,
在经济发展和保持生态环境方面,拥有比京沪等地更多的弹性空间,留白更多。
大江大湖大武汉。经济发达,生态优美,宜居城市。这就是武汉未来的蓝图。近
100
批外国客人、数十位国家元首曾光临武汉,足见其魅力。
(
8
)
内陆开放中心
作为天下之中,武汉
最有天赋
成为中国的内陆改革高地。
内陆改革高地,需要软件和硬件兼备。从硬件上说,武汉是中国大陆的商业物流中心、市场消费中心,高铁交通中心,大学重地,软件的要求更高,武汉能否建立制度与文化优势?。
简言之,武汉在国家改革中有三大机会。
一是
制度差距产生的势能
。武汉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可以嫁接更好的制度。
二是武汉的
成本优势
。在武汉引进一名人才,安家以及启动科研大概花
200
万。但是在京沪留住一个人才至少
1000
万。成本的优势注定了武汉改革机会更大。
三是武汉的
城市级别设置非常有利于改革
。
中国既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权力的作用仍然巨大。行政级别太高容易管制过度,但是级别低又不利争取资源,
武汉作为副省级城市,既有足够高的政治地位,又比直辖市灵活,可以保有改革的锐气。
武汉推出两百工程,抢人大战赢得先机,是个良好开端,要成为内陆开放中心,必须有“汇聚天下良才,发挥百家智慧”的气度。
南深圳,北雄安。中武汉,
武汉能否成为内陆改革之胆?
——往期经典回顾——
内陆七雄决定中国未来
中国城市产业战略的五大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