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行业的转型中,有许多品牌遭遇落差,但也有一些品牌一直坚持低价策略,依靠供应链管理、门店运营、成本控制等方面多年积累起来的壁垒,在平价时代收获了大众的喜爱。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平价之王萨莉亚,2024财年前三季度,萨莉亚销售额达到约74.4亿元,净利润翻倍增长,其中亚洲分部的增长,几乎都由中国餐饮市场贡献。
萨莉亚能常年低价且坚持下来,靠的是对成本的控制。在选址上,它践行“一流地段三流位置”,大部分门店开在高人流量商场或社区的非核心位置;在门店装修上,它会接盘倒闭的餐厅,简单装修一下就翻牌开张;在供应链管理上追求效率,公司统一配送半成品,后厨只需进行简单处理,就可快速稳定的出餐。
此外,北京的南城香也一直坚守低价策略,近期还推出了自助不限量的3元早餐。能做到如此高的性价比,是因为南城香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采购策略,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通过自建中央厨房、净菜工厂来提高利润。
除了大品牌,不少平价“区域连锁”,也靠着降本提效、完善服务,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活力。
“闫记粉蒸肉”是西安的一家关中特色快餐品牌,创始人闫林在2017年开了第一家店,为了提高效率,在2021年自建中央厨房,并加速开店,目前有20多家店,净利率在10%-15%左右。
在闫林看来,平价连锁快餐品牌做好的关键是:好吃不贵,有点人情味。好吃主要是食材好,不贵则是“向供应链要利润,利用集采效应,通过中央厨房控制成本。”有人情味,则是给顾客提供免费的茶水、咸菜、热汤,尽可能让用户体验好一点。
“刚需类的快餐,我把它理解为不是服务业,是工业,把供应链做到极致,总成本够低,具备复制性,规模足够大,才能赚到钱。”闫林说。
另外,在租金和人力成本越来越贵的当下,轻体量小店也成了必然趋势。不少餐饮品牌开始依托美团等外卖平台,尝试开设专门做外卖的卫星店,通过更加稳定高效的外卖业务,提高后厨效率,补充堂食单量。
截至目前,已有150个餐饮品牌在堂食店经营基础上累计开出超1000家卫星店,其中包括老乡鸡、海底捞、太二酸菜鱼等知名连锁品牌。
这些品牌的卫星店通常面积较小、选址较偏、门店即厨房,1-2人就能撑起一家店。有不少卫星店每天能接到四五百单的订单,有的店铺前期投入15万元,不到一个月就实现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