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剧集的首集中,你就可以感受到《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的某种特殊魅力——除了一镜到底的形式,它的节奏中有一种扣人心弦的悬疑之力。
警察荷枪实弹地闯入14岁的杰米的家中,他们将其逮捕,并指控他谋杀了同学凯蒂。家人们惊慌失措,但笃定地相信这其中一定有误会。杰米看起来是个人畜无害的孩子,在警局等候审讯时,他始终宣称自己无辜,而他父亲埃迪(斯蒂芬•格拉汉姆饰)的不解,逐渐变成了对于执法人员的愤怒。然而,视频监控的铁证确凿无疑地判定了杰米的罪行。
事实上,观众们都清楚这个孩子显然参与了什么——从《混沌少年时》的剧名就可以猜知。而这部剧集的海报则是杰米被位于前景处的父亲所遮挡的半张脸,以及他颇具穿透力的、隐隐有点邪恶的眼神。
观众们逐渐明白这种“邪恶”的感觉究竟是什么。秘密藏在杰米与凯蒂的网络互动中,这些不起眼的字符似乎没有蛛丝马迹可循,直到调查员卢克的儿子为他破译——当杰米对凯蒂发出约会邀请后,凯蒂暗示杰米是一位“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愿独身者)。
不同的Emoji事实上构成一套关于性别地位的暗语。就拿“药丸”来说,它暗示了所谓的“红丸理论”(Red Pill Theory)。红丸理论源于《黑客帝国》中的经典隐喻:“服下红色药丸,就能看见世界的真相。”在网络社群中,它演化为一种关于两性关系的意识形态,强调“社会主流对男性撒了谎”,而真正的“觉醒”则在于认识到女性的择偶本能、两性关系的权力结构,以及男性必须通过财富、地位、身体优势等手段建立“价值”,才能获得异性的青睐。
在这种语境下,“80/20法则”成为其核心的理论。这条法则宣称:“80%的女性只追求top 20%的男性。”极少数“高价值男性”成为绝大多数女性的首选目标,导致剩余80%的男性则被排除在主流两性互动之外,长期处于“性资源边缘化”状态。
《混沌少年时》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一种诡谲的悬疑感,它来自于一个属于日常生活的水面底下的幽暗世界——网络。观众会感受到,有一些气氛、一些流言、一些神秘的观念正在生活的表象之下发酵,而行政与执法部门却在明处,他们被框定在一套旧的思考范式之中。
为什么这些观念如此晦暗,如此神秘?它其实是一套独特的“编码系统”,就像所有互联网亚文化一样,理解网络迷因(Meme)的路径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浸。熟稔于此的孩子们解码这些符号就像说母语一样容易,因为他们是互联网的真正“土著”,而大人们融入其中,就像一个异邦来客。
这里有一种“代沟”,它来自于年龄,更来自于媒介的形式。新世代的孩子习惯于在网络中构建世界,网络也回赠以一种看待世界的图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甚至是一套语言结构。
饰演杰米的15岁演员欧文•库珀奉献了可以称得上天才的表演。在他的眉目之间,稚气与老成、天真与城府同时存在,他显然足够理解了这个角色身上丰富的层次。更加让人惊艳的是,由于剧集一镜到底的形式,他的演出必须一气呵成的。他必须完全沉浸在这个人物的状态之中,否则,他无法在第三集中演绎出那种从平静到愤怒,其中还带着一些惊惶与羞惭的极其微妙的情绪。
同时,青春期少年身上那种尚未被彻底社会化的野性力量,那种试图以“孩子”的身份寻求豁免的装傻充愣,那种被盘问私密话题的如坐针毡……事实上,欧文•库珀的表演本身就足够说明这片试图探讨的其中一个问题:孩子在多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成年人?那种少年“混沌”里面同时藏着不受约束的欲望与缜密的心思。
绝大多数评论都试图从性别维度去理解《混沌少年时》悲剧的主因。但除了简单地将它归结为一套“男性主义圈层”(Manosphere)杜撰的歪理邪说,或者把它一股脑儿甩给“父权制文化”这种抽象浮泛的叙事,更需要沉下来思考,为什么这套理论在公共讨论中能够奏效,这套叙事中间暗含的逻辑是什么?
“Incel”学说之所以在许多人群中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有一个更加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虽然表面上它是关于“性别议题”的理论,但它实际上暗示了性别内部的“阶级问题”。当人们嘲讽一个男人“如此普通,却又如此自信”时,人们暗示的也并非是所有的男性,而是处在“金字塔”结构中某些特定位置的男性。
因此,人们经常忽略了:“性别问题”其实需要与“阶级问题”同步进行讨论。否则,它很可能会变成一种小圈子内部的虚空打靶。一些男性觉得一句脱口秀无伤大雅,另一些男性却对此恨得咬牙切齿。处于下位的底层男性或许会认为:他们在权力结构中同样也是被剥夺者,但在性别议题上,他们却要被指责为压迫者——尽管他们可能刚刚被底特律某个车间所辞退,或者压根没有拿不出足够的彩礼钱。
这其实是在《混沌少年时》中有所指涉,但并未全面铺展开的。杰米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水管工,在第四集中,你可以进入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你实际上会意识到它处在某种困窘景况。尽管在许多人看来,第四集显得有些缓慢与冗长,但我却格外喜欢这一部分,它让这部剧集的社会学属性更加凸显,让我想起英国导演肯•洛奇式的现实主义——温和而谦卑,带有某种泥土气息。
第四集中也有一处让人觉得不寒而栗的细节,当杰米的父亲埃迪来到汽车修理店,想要寻找一罐蓝色的油漆时,一位眼尖的店员认出了他就是网络上那位杀害同学的男孩的父亲。他找到机会凑上前去向埃迪耳语:
“我是站你们这边的,也站你儿子这边。尽管并不顶什么用。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他杀的,对吗……还有,”店员再将声音放低,“我看过她的(裸体)照片。”这里头有一种“沉默劳工阶级男性所组成的秘密同盟”的意味,它好像关于一股让人不安的政治能量。
事实上,这部剧集里牵涉的问题很好地解释了唐纳德•特朗普能够二次入主白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清楚理解这一点,电影《小丑》也许是一个过分极端的例子,但《混沌少年时》却刚刚好。
这里面有一种对“尊严”的刚需——当第三集中心理学家布里奥妮(艾琳•多尔蒂饰演)开始询问杰米对于性的理解和认识时,她遭遇到了非常顽固的抵触。这个问题对于杰米来说,触及到了他的尊严的核心,也是自我认同的核心。他的自卑成为了一种非常可怕的定时炸药——当异性否认了他的性吸引力,对于他而言,是一种摧毁性的判决,他也要报之以毁灭。
这种根深蒂固的对“超雄主义”(Hyper-masculinity)的追求的确降格了女性,也困住了男性。然而许多男性羞于承认这一点——他们会本能地将自己的“失败”藏匿起来,这逐渐发酵成一种憎恨。
这种“藏匿”在西方当代政治中意味着什么?最直观的例子是:它意味着,当民调人员挨个拨打电话询问选民的投票意向时,有很多受访者有意隐瞒自己是极右翼候选人的支持者。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公共言谈中,人们总是听到清一色的政治正确语调,但在实际的选举中,却可以看到压倒性的人群投向了保守的阵营。在所有的全国民调之中,哈里斯都与特朗普几近持平,但结果却是她输掉了所有的摇摆州。“沉默的大多数”是一个常见但又太笼统的分析术语,你应该反过来问:大多数人为何沉默?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发声的渠道,而更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诉求会让他们自身感到羞愧。
我对于《混沌少年时》的欣赏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此。它所真正触及的,是一个隐而不可见的、古老的核心议题——性,以及关于它的“社会配置”。人人都意识得到它的存在,但人人却都避而不谈它。而网络的存在则让这些问题都找到了一个隐秘的社群——它开放也封闭,开放是因为无论年龄无论地域,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封闭是因为人们的交往已然衍生出一套完整的暗语,许多人就算是看到了也不解其深意。
人类社会的确进入了一个“乌卡时代”(VUCA;即“易变”: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网络的部落化让“匿名者Q”、“深层政府”等政治阴谋论畅通无阻,有一些曾经设置的栅栏已经太过低矮。据说,《混沌少年时》已经进入了英国政坛,英国首相斯塔默在下议院讨论时特别提及了这部剧集。过去十年,英国青少年被利器杀害的人数上升了240%;近期,连环杀手凯尔•克利福德(Kyle Clifford)被曝出长期浏览“厌女”博主安德鲁•泰特(Andrew Tate)的社交媒体。
《混沌少年时》四集中的四个不同视角,可以看到主创试图构建一个全景众生相的宏大野心,它的确可以作为一面棱镜去扫视社会的诸多面向。当然,这部剧集还有一个残酷的警示,那就是:对于人类社会中那些被压迫与被损害者而言,获得尊严的一条捷径便是“挥刀向更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