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诞生了很多后来影响互联网格局的大公司,58、YY、360、去哪儿、汽车之家等等。当然,这些公司的启动不太被关注,互联网的视线都投向当年上市的百度。8月5日,百度上市当天,股价从27美元的发行价跳到120美元,李彦宏当场落泪。
新生和上市,互联网最让人兴奋的两个节点频繁交替发生。资本再也按耐不住。
红杉资本在2005年正式进入中国。这家以处理赛道与赛手关系著称的老牌基金,要在中国施展影响力。此后几年,经纬、KPCB纷纷本土化运作。一场中国互联网淘金热拉开序幕。
高瓴也是在这一年成立的,但与上述老牌基金的玩法大相径庭。
这是个全新的本土品牌,第一笔投资标的是上市一年的腾讯。张磊把从捐赠基金会带回的大部分启动资金,购买了市值只有20亿美金的腾讯股票。这让他大赚一笔。
2010年2.55亿美金投资京东前,高瓴和张磊在互联网行业和一级市场并不被广泛所知,更熟悉他们的是二级市场。
然而当高瓴在未上市阶段捕获京东、去哪儿、美团、摩拜等科技公司之后,很多人又把它归为一家与红衫没什么差别的风险投资。
这都不是全部的真相。
高瓴具有一般基金缺乏的灵活性。第一期成立之时张磊就做成常青基金的概念,他与LP约定,只要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投资,都可以做。
这相当于张磊从投资人那里获得一张无限权力的空白支票。原则上,不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早期风险投资、PE、buyout还是公司并购,都在他射击范围之内。
这种全生命周期投资是一种滚动式发展,复利增长高,又不受限于单期基金的退出时间压力。企业在不同阶段对资本的特殊需求,他们都可以承接。但目前主要在美元基金如此施行。
高瓴曾在早期投资去哪儿,公司上市时进一步增持。但是后来因为跟携程竞争,去哪儿进行战略性亏损时,高瓴在二级市场对其进行了可转债投资。在线旅游领域的这两家公司合并后,高瓴向携程注资10亿美元。
张磊说,这种打法可以走得更远,而不是骑驴找马,总在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
一位PE从业者承认,高瓴资本的这种超长期基金配置的确有一定的优势。对于PE阶段的投资而言,一级市场可供选择标的本来就不多,头部项目争夺激烈,一个项目失手还好,只要数量上升到两个,当期基金基本万劫不复。
而如果投资上市公司,不仅要通过重重审批,承担时间成本风险,而且也很难说服投资人。“LP会想,既然去买股票,为什么我自己不去买?通过你们还要付管理费成本。”上述人士称。
如果不是因为第二季度,高瓴部分卖出京东买入阿里,可能很多人都不会仔细研究张磊和他的团队到底投了哪些公司。
高瓴在A股最经典的一笔投资是股灾后重仓格力与美的20亿元,入手后因熔断股价回撤20%左右,他们没有做出任何举动。至今,高瓴仍是两家公司前十大股东。二级市场投资人对张磊投资风格的评价是,“赚的时候大赚,亏的时候少亏”。
张磊还曾经爱买酒股。2014年,因反腐、塑化剂事件,洋河股份股价大跌,高瓴资本在Q1买入10亿元,第二年牛市末期清仓,大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