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利芬
感谢您关注王利芬和优米网。从央视制片人&主持人到创办优米网,我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创业历程和每日所思。欢迎大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伯虎财经  ·  怎么理解万亿小米? ·  17 小时前  
伯虎财经  ·  怎么理解万亿小米? ·  17 小时前  
辽沈晚报  ·  官宣:解散!曾风靡全球,几乎每家都有! ·  19 小时前  
湛江日报  ·  创新高!95.10亿元!湛江籍知名导演这样说…… ·  21 小时前  
湛江日报  ·  创新高!95.10亿元!湛江籍知名导演这样说…… ·  21 小时前  
江西市场监管  ·  事关特种设备,节后复工复产安全先行! ·  昨天  
云南警方  ·  紧急提醒!快自查你的手机! ·  昨天  
云南警方  ·  紧急提醒!快自查你的手机!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王利芬

杜克大学13幅逻辑图,影响你一生的思维方式

王利芬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9-01-28 18:38

正文

王利芬成长社
读书读人读社会
开启社会上升通道


杜克大学作为全球排名第七的大学,在全球教育界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今日借杜克大学的13幅逻辑图与您一块探讨关于生活的哲学,这13幅图将帮助您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为、目标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让你选择正确的方式去实现心中所想与所需。

No.1、什么是生活

什么是生活呢?

在这个年龄我对生活的理解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生活是我们经历的集合,这个经历包括了我们记忆的以及被遗忘(错过)的。你需要知道的是,每个人的经历是自己多个选择的集合,而每个选择则是由自我意识及自我认知而决定的。

另外一方面,生活的本质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回顾往生:

或许是自己不懂事;

或许是随意地得过且过;

或许是自己不懂得珍惜;

或许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内心期许是什么?

也或许是错过了不该错过的人;

也或许是错过了不该错过的事;

其实这些错过,也有机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一不小心,你选择了它的反面,绘制了另外一条生活轨迹,当然你今天的每个选择,也决定了你明天的生活轨迹,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模式。

所有的经历,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最终都会擦肩而过,时间会让你忘记所经历的一切,甚至你都不曾记得你初恋的样子,甚至你不能描绘出你父母双亲的面孔,真正留在你脑海中的记忆,就是你真正的生活。

“Pay close attention. This is your life.”

No.2、明天比今天更重要

人们总是过于在意那些重要的决定 (比如接受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职位)但是实际上明天总是模糊的。潜心规划,向你认为最好的目标大胆进发,要知道,很少有所谓完全“正确”或是“错误”的决定,因为它们只不过都是一个让你的生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台阶。

活在当下是一种人生的选择,而杜克大学却在告诉我们,更要思考明天。

什么是“明天”?在不惑之年,我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

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期待是什么?自己的情感期待是什么?谁是自己最重要的人?什么是爱自己?什么是爱别人?

...................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如人生旅程中的灯塔,可以帮助每个人通往自己的明天。

如果没有了这个灯塔,前行的路上就会有更多“错误”的选择,从今天--->到明天,是一条不可逆转的路,跟随自己的内心,认真选择与珍惜对的人,认真选择与珍惜对的事情,明天一定会更好。

No.3、获得满足感

物欲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是物欲世界的恶性循环,20年前或许自己因为买了第一部手机而开心得不得了,10年后或许你换了一辆跑车都买不回当时的开心。物质带来的满足感总是有时间限制的,因为物质基本上可以用钱获得,因为有钱,物质的获得越来越容易,因此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也越来越少——也许这就是明星吸毒、出轨的一个重要原因。

钱绝对不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它只不过是满足我们的需求、实现我们目标的工具而已,可是很多人只想有很多钱,却不知道用这些钱来干什么,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

钱有了,却终日无所事事;钱没了,所有的精力及焦点都陷入到“求生存”的状态,几乎没有空闲的心情去思考幸福的事情,然后越来越穷,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No.4、体现生命的价值

人的价值及生命的价值有很多,但是头衔在价值中的占比应该是非常少的。“头衔”一方面是你的荣誉,过度地看中头衔的本质是极其依赖他人的评价,也就是所谓的面子,有挺多中国人的安全感是建立在面子上的。

在这里想起了复旦大学陈果教授的一句话,借此分享给大家:“不管你有多优秀与糟糕,不管你活成什么样子(有怎样的头衔)总有人会喜欢你,也总有人会不喜欢你,美好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回那个真实的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在我们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也切忌被所谓的头衔所迷惑,不管是明星也好、大咖也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念的经,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你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学问与头衔也不是你的学问与头衔,你唯一可以成长的就是了解自己,学习他人头衔背后的默默付出,才更有机会走向美好的明天。

NO.5、在拒绝中寻找机会

学会重新认识拒绝,并在拒绝中寻找机会,这是每个成年人的功课。

被拒绝是生活中的必然,有的人因恐惧被拒绝,而不善于求助他人;有的人因胆怯被拒绝,而错过了那个本来也喜欢自己的人;有的人因为惧怕被拒绝,措施了一单重要的生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其实,面对被拒绝,人们最大的问题在于遭受拒绝的时候“郁闷”的心情,这种情绪的本质是一种自我保护与防卫的机制,一旦陷入到这种自我防卫的机制中,我们几乎就丧失了关于“可能性的思考”,由此而失去了原本可以创造的新机遇。

面对拒绝,首先是妥善地处理我们的情绪,然后再坦诚不公地与对方探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我们便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即便是再次遭受拒绝,那也没有关系,因为你给对方留下了成熟、良好的印象,也减轻了对方拒绝你面临的心理压力,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记住了,这是一条很有用的社交法则。

No.6、挑战自我

其实对于这张图我的理解是:主动地接受有意义的挑战。

每个人的价值,与他能填坑的能力成正比。在你的工作与事业中,你总是去挑选一些简单的事情,谁都可以做的事情,你将随时被取代。

当然,你也需要知道,并非所有挑战都是有意义的。

请你特别注意,在不久的未来,取代你的或许不是人类,而是AI机器,所以,拥抱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主动的、大胆的、有责任感的去承受来自工作及生活中的各项挑战,这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唯一路径。

No.7、别害怕不确定性

其实生活中有条定律是这样的:生活中,总会有事情偏离你计划的轨道,你唯一可以选择的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及方式去应对这些“出轨”。在这里南哥也给你推荐另外一篇文章《科学解释:家和万事兴》可以加深你的理解。

其实偏离计划的事情,往往可以帮助自己打破“舒适圈”。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会刻意选择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例如:我不太喜欢社交型的饭局,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则产生了不少收获,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并且跨界交流也是蛮有意义的。

当然,一些“意外出轨”的事情,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情绪与结果。如果我们积极地反思这个过程,个人的成长还是蛮大的,所以尝试你没有尝试的是一种进步,有时候也很Cool!

No.8、回顾过去的经历

生活中,你需要有一种习惯:停下来,回顾你所经历的生活,这将让你的经历变得更加有意义。

在回顾的过程中,跳出自我,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反思经历过的事情,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反思自己是否无意间给他人带来伤害;反思是什么导致自己生活中的冲突,思考在第三人称下的这个自己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都是自我成长绝佳的机会。

其实,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人生经历的时候,有蛮多的经历会真正的变成有价值的经验,从而真正指导我们创造丰盈的人生。

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挺有道理的,而真正突破自己的,除了人生中突如其来的意外与伤害(但是这个改变的代价太大了),剩下就是我们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面壁思过,每日三思或许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修行方法。

换一个角度去反思我们所经历的人或事,或许你可以这样:

不再去恨一个此生再不会有交集的人;

去接纳过去的被伤害,让伤害相忘于江湖;

去发现自己原来也是如此的善良与勇敢;

去发现当年自己曾如此热烈地爱过;

去发现自己当年是如何激情地拼搏过;

或许我们的这份人生的经历,不管是好还是坏,都变得更加有意义。从这个角度去看,人生的一切经历都是财富,只要你换个角度,这个财富就会真正地出现在你未来的日子中,所以在这里有一条真诚的建议送给大家:放下成见与固执,切换一下心智的视角去对人、对事、对待过去的经历,你的人生一定会有所不同。

No.9、受到教育不等于聪明

杜克大学特别强调:“Never confuse being educated with being smart。”别把受到教育这件事和聪明这件事混为一个概念。

在中国,其实这条法则很有现实意义: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在重复着低级的错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不叫聪明,这是披着高等教育外衣的愚昧。

张小龙曾经说过:“善良比聪明重要”。我想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首先教育的是善良而不是分数及学历,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的人。

No.10、阅读能激发灵感

这是一幅需要铭记在心的图画,你阅读越多,你的灵感就越多。当然,南哥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阅读,而不是听书,虽然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获得知识,对我自己来讲,阅读带来的灵感是远远大于听书带来的灵感,我总结了四个原因分享给大家:

阅读需要物理环境支持,而这个环境也支持灵感的产生;

阅读可以自主控制进度,随时停下来思考,而听书却有诸多不便,所以有时候你听了很多书,却没有实质的价值就是这个原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