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不知不觉间即将走完,这十年里我国的公募基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回首往事,我们能从资本市场的十年浮沉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展望未来十年,又有哪些理念、策略和智慧需要我们十年如一继续坚持呢?
本文共1900字,写作较为仓促,有文无图。
十年如一的话题很大,今天要分享的主题与公募基金经理有关。我们知道,
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得人才者得天下。
自古千军易得,良将难求,毫无疑问,每一位基金经理都是基金管理公司麾下的将。想要在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十年如一日任职是否是难事?我们先来研究这一问题。
01 | 基金经理的人员流动性很大
从晨星网给出的数据看,目前公募基金在职的基金经理共1952人,
平均任期为2年又344天。
从天天基金网给出的数据看,各公司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只有1年又225天。
两者可能因为是否统计新发基金,在基金经理一拖多管理基金的情况下是否只统计管理年限最长的那个而存在统计口径的偏差。
但不管怎么说,
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动性较大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就会导致投资者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追踪一位基金经理的表现,当他研究透彻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打算将自己的资产托付给基金经理管理时,却发现没过多久基金经理离职了……
人事变动,始终是悬在主动型基金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投资者不容忽视的风险。
02 | 三类基金经理易长时间在任
在经过研究之后我发现,相较股票型基金经理的人事更迭频繁,
固定收益类基金经理、指数投资类基金经理、QDII类基金经理相对来说容易做到十年如一在任。
大抵是因为,与偏股型基金相比,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受到的诱惑少,
管理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回报的起伏小,自然不容易被镁光灯照亮。
偏股型基金在做出好业绩之后,媒体会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各路基金投资者的资金也会蜂拥而至。
很多中小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在取得好业绩之后,都偏向于去更大的公募基金公司发展,有的基金经理也会考虑自立门户,加入私募基金行业。
指数型基金经理在任时间长也很好理解,因管理被动的投资标的,一拖多并无多少压力。
投资者在谈论指数型基金时,往往会说XX指数涨得有多好,近几年的表现有多牛,但有多少投资者会记得指数型基金经理的名字呢?
白酒、消费类指数近年来回报喜人,但若问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是谁?很多投资者会一时语塞。但如果问消费行业主动投资水平很高的基金经理有谁?易方达基金的萧楠经理很容易被想起。因为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曾一举摘得2017年主动管理股票型基金的冠军头衔。
QDII类基金经理的在任时间也很长,QDII指数类基金的基金经理在任时间长好理解,与普通指数型基金经理在任时间长是一个道理。但不少QDII主动管理型的基金经理在任时间也很长,这可能是因为
擅长海外投资的人才难觅,也有可能是因为管理水平一直很平庸,自己走不了也不想走。
从十年如一的角度看,的确有不少主动管理型的QDII基金,10年没有跑赢业绩比较基准,更不必说跑赢全收益指数了。
03 | 老将尚能饭否?
再来说说在任十年如一的基金经理的管理水平。偏股型基金中,
朱少醒、曹名长、周蔚文、董承非等老将早已是名声赫赫。
但也有部分基金经理管理偏股型基金十年以上,业绩却非常平庸,最近几年更是连续跑输沪深300指数。
在这里就不点名批评了,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基金投资风格摇摆较大或基金投资思路不明确,最为致命的是他们的投机性较强,管理基金的换手率极高。
我观察到的几位业绩不佳的老将,近年来,以半年为单位进行统计,基金的换手率经常高达200%以上。
蕴含巨大投资价值、持续成长的公司怎么可能半年不到就没投资价值而需要反复换手呢?
债券型基金中,在任十年以上的老将比偏股型基金多很多,公募基金的老十家与新十家中,基本都能找到这样的老将。
但债券型基金管理也并非易事,尤其是管理二级债基,不能做到股债投资兼长就很难管理好。
我看了很多家基金公司债券型基金老将,业绩真正特别突出的差不多只有
博时基金的过钧以及工银瑞信基金的欧阳凯
(在任9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