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娱头版(ID: wenyutouban)
“这是一个关于你自身的故事。你体内的故事。”
前一阵,央视六套引进并配音播放的科普动画《工作细胞》第一季迎来最后一集,“身体里的故事”暂告一段落。因“失血性休克”而被输送到人体世界里的“外来红细胞”们,凭一口东北腔在社交平台引起热议。
人类的身体里,约有37兆2000亿个各种各样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充满活力地工作,支撑起这具身体的生机。当身体变成一个工作世界,当细胞们都变成了上班族,生物书上的点滴知识,会发展出怎样的故事?
还真有的聊——
“我的细胞谈恋爱了,那我还算单身吗?”
故事从一位元气满满的红细胞“少女”的视角展开。肩负着运送氧气职责的红细胞,快递员般穿梭于身体内部。
而在一路送货的途中,“路痴”属性的她也认识了更多同伴:
消灭细菌的白细胞,或者更确切地说,中性粒细胞,是外冷内热的“警察”小哥哥,哪里有细菌出现,哪里就有他战斗一线的身影;
比一般细胞体积更小的血小板,是一群奶声奶气的小朋友,随身携带凝血因子,嘿咻嘿咻地扛着大部件去止血;
此外,表面有抗原接收器的辅助性T细胞是发号施令的“司令官”,杀伤性T细胞是身手矫健、脾气暴躁的老哥,进行噬菌作用的巨噬细胞是温柔但武力超高的大姐姐,B淋巴细胞整天扛着炮筒发射IgE抗体,能够抗癌的自然杀伤细胞在人体内到处巡逻……
没想到我的身体里,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不过,也有许多单身观众深感怨念——“请不要在我的身体里谈恋爱啊喂!”
也不妨换个思路——“我的细胞谈恋爱了,那我还算单身吗?”
这些每日勤勉工作的细胞们,在被赋予丰富人格的同时,也时时面对突发危机。
从外来入侵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到自身因复制错误而产生的癌细胞,都以“反派角色”的形象为这个世界的安定带来威胁。危机的具体表现上,体表的一个小伤口对细胞们来说不亚于一场“核爆”,引起过敏反应的杉木花粉如火流星般坠入身体,眼泪翻涌宛若决堤,误食的寄生虫仿佛外星异形……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常见事故,都为这些细胞们带来大挑战。
而在齐心协力抗击病菌的过程中,各位细胞分工协作并互助成长,打造“职场励志图鉴”。
身体擦伤
早前,《工作细胞》曾获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动画剧本奖。
作为正儿八经的趣味科普动画,其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的“人物互动”,在保持着一定信息密度的同时上演一出出热血故事。
细胞各自的功能、病症引起的身体反应与痊愈过程,均通过拟人化的行为与“世界毁灭、重建”的具象表现传递出来,便于理解记忆,并警示观众好好保护身体。
此次引进放映时,电影频道官方呼吁,“希望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在看过《工作细胞》后,能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在疫情期间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哦。”
在新冠疫情引起生活方式变化之时,卫生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而
以充满趣味性的方式进行硬核科普,从观众反馈来看,也确有可取之处
——
“现在每次打喷嚏,都会想到我的细胞们为此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我都不敢抠蚊子块了,更不敢揭结痂的盖,敢情血小板辛辛苦苦做的工作我一秒就毁了!”
此外,当中文配音版《工作细胞》登陆荧屏之时,衍生作品《工作细胞Black》动画也于近日上线。不同于本篇作品的积极向上,这部“黑暗向”“限制级”的故事发生于饮酒、吸烟、压力、睡眠不足……导致的不健康世界,细胞们的生活充满残酷与疲惫。当熬夜追番的观众们因可怜劳碌到死的细胞,对不爱惜身体的主人充满愤怒时,也应当反省自身——我对自己的细胞,足够好吗?
毕竟,
“当你感到沮丧时,想想身上还有37兆2000亿个细胞为你而活。”
拟人化的世界,萌即正义?
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工作细胞》中让细胞变成人的构思充满新意。不过,简要回顾一下近些年涌现的多部动画作品,
拟人化已经算得上是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
在青少年或儿童向作品中,拟人用法屡见不鲜,大都将动物套进人类的语言、思维、行为模式,甚至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外表。《蓝猫淘气三千问》通过动物主角的历险,打造“青少年百科全书”。现今受到小朋友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作品,以及日本近年来受欢迎的《动物狂想曲》,也是动物拟人化的典型。
动漫的“拟人”课题中,更深一层的是诸如《工作细胞》般,将不具备独立思考及行为能力的生命体甚至非生物拟人。其中,《血型君》将四种血型赋予人格;《宝石之国》设定在后人类时代的世界,宝石成为人;《刀剑乱舞》则是名刀名剑拟人后的故事。
不难看出,在进行拟人化创作时,主要有三个鲜明组成要素:
类人形
,即将“原物”赋予人类的表面特征,如直立行走、运用手指、口吐人言,常常还将“原物”特色征融入外表中,如将动物白色的皮毛化为人类的白发,《宝石之国》中一些宝石本体的坚硬度也成为人物特性。
个性
,即赋予角色人类的性格特征,这是“成为人”的关键点。早年动画《黑猫警长》以动物警官的视角解读生物世界时,便赋予黑猫矫健、认真、负责的警长形象,身为老鼠的“一只耳”则是阴险狡诈的罪犯。
故事
,即由“人物”间的相关关系与所处世界特征,延伸出互动故事。如《工作细胞》探讨细胞间的分工合作,《动物狂想曲》在情节中融入对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天性对立的探讨。
在这些成熟作品之外,“拟人化”也成为社交网络上,大众对于特定对象表达喜爱的方式。
当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起热议时,便有网友根据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等受欢迎的文物创作出了拟人形象,随后来自三星堆博物馆等的知名文物也出现了各类拟人化图。
学科拟人通常将数学赋予严谨的性格,令语文拥有知性的气质;高校拟人则运用了更多现实中的校际关系,如清华、北大常常以“针锋相对”的相处模式出场。
那么,为什么拟人化如此受欢迎?
当赋予了人类的特征及情感,动物、抽象的概念等便变得可感可亲,多数更是拥有“萌”系特征,能够激起观众对于人类角色的“爱意”。
而在由角色延伸出故事时,更是可以套进各种或冷门或为大众所熟知的“梗”,将枯燥信息变得生动有趣,带来知识性或亲近感。
这么一来,在因“萌”生爱的拟人化世界里,是否“萌即正义”?
事实上,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拟人创作中,“边界感”是切实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娱乐性质明显的拟人过程中,严肃性不可避免地被消解。
去年疫情期间,曾有人将病毒亲昵地称呼为“阿冠”,招来批评。日本一档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拟人化的作品,采用通过“人物”互动讲解历史,却在这一过程中将战争简化为小打小闹……
可见,拟人创作作为一把双刃剑,既是一种有效的科普方式,也是需要注意价值取向的娱乐产物。在对观众描述世界和事物时,合理采用拟人方式,能够拓宽荧屏表达,创造出有趣味、有意义的作品。
还有什么适合假期看的剧和电影?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吧~
请在留言区告诉我们你的答案,我们会随机抽取1位读者,赠送20元书券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