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
:“咱们聊聊人生吧?”
朋友
:“我还没房子呢,聊什么人生?”
我
:“那咱聊聊理想?”
朋友
:“我的理想是赶紧买套房子。”
我
:“你就没有梦吗?”
朋友
:“昨天我刚做了个梦,梦见我在南三环买了套房。”
我
:“……除了房子,咱就不能聊点别的?”
朋友
:“你说吧,聊什么?”
我
:“比如……人生……”
朋友
:“我还没房子呢,聊什么人生?!”
去年年底,我所在的城市突然传出“某重点高校东迁”的消息,于是那块疑似落户地周边的房价一夜之间翻了倍。请注意,这里的“一夜之间”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是真的只有一夜之间。
那所高校刚好是我的母校,所以我有幸目睹了校友群从寂静到喧嚣的全过程。当然,母校新区的规划、学术发展的前景、原先校园的用途、学弟学妹的命运……都是没人关心的,大家只聊两个话题:第一,“早先听到消息,我咋就不信呢?唉!”第二,“现在去也不晚,那里的房价还得涨。赶紧的吧!”
我也被朋友拉去逛了一圈。那里有三个正在销售的楼盘,都是原生态大盘,出了小区门就是野草地,就算拿炮仗去旁边河里炸鱼,估计也没人管。
“您别看现在这里挺荒凉,将来学校建好了,这房子再翻一倍没问题。”其中一个楼盘的置业顾问如是说。我猜他们会使某种魔法,因为用不了多久,大部分前来看房的人就会像被洗了脑一样重复这句话。
然而这不是真的。历史告诉我们:
凡由政策和规划带来的涨价,最大涨幅总是出现在靴子落地之时、甚至之前,而不是之后。
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和规划跟进,在原先政策和规划落实的过程中,房价不见得会继续猛涨。从这点上讲,楼市跟股市是一个道理。
可历史又告诉我们:那些消息不够灵、门路不够广的普通炒房者,只能在靴子落地之后进场,而他们虽然焦虑,却从不担心赔本。因为在他们看来,人可以远离股市,却不能远离楼市;如果说“实践出真知”,那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房价永远不会降,买房绝对不会亏。
这是真的吗?
三
我们常常以为,人们追逐房子,是因为它是必需品,但事实上,
只有第一套房子是必需品,从第二套开始,后面的都不再是了。
可是从来没人嫌自己房子多——如果你给我十双拖鞋,我会问“这么多拖鞋,烦不烦”,如果你给我十套房子,我只会说“这么多房子,太好了”。
房子的功能永远比拖鞋多——拖鞋自己不穿就没用了,房子自己不住却可以租给别人住,就算撂在那儿,它也能帮你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事实上,房子很可能是这三十年来唯一能让普通人跑赢通货膨胀的东西
——假设两个人同样在十年前攒下十万块,咬牙凑首付买房的那个,现在勉强还能有点“跟上时代”的底气;把钱存银行的那个,如今除了感慨“十万块还能干啥”,好像也干不了啥了。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伴随通货膨胀,这是难免的,然而“难免”不意味着人们愿意为通胀买单。
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有钱人不愿踏踏实实地搞创新、搞实业,可当我们自己有了点钱,首先想到的难道不是“买房”吗?在不对称的信息渠道、高昂的融资成本和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面前,理性的人难道不该选择贷款相对容易、信息相对公开、价值相对稳定的投资途径吗?
所以,抱怨是没用的,
有用的是不再让“买房”成为那个唯一可靠的投资途径。
这不仅需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以转移人们的视线,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住房的供给和需求。
四
刚才我说,第一套房子是必需品,但这句话其实没说完。它后面应该再加一句:
必需品,不一定是必买品。
多年来,我们一直觉得,好多中国人买不起北上广的房子,这是不应该的。我当然不能说这应该,但如果你以为,所有美国人都买得起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的房子,那就太天真了。其实,作为红果果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是红果果地承认“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纽约的房子”的,对那些买不起的人,它给出了别的解决方案;反倒是我们,一直盯着房价,为“所有人都买得起北上广的房子”呼唤着、呐喊着、努力着。
于是不断有人抛出“增加住房和土地供给”的观点。最近有微信公号说,中国大城市的住房供给还是太少,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城区建成面积加起来,才赶得上东京;而且这些已经建成的区域也不是都得到充分利用了。如果把它们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完全可以建更多的房子、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当供给满足了需求,价格自然回归合理。
我不知道这话对不对,当然,重庆的例子似乎证明它很对。可问题是,有谁统计过,全国究竟有多少人需求北上广的房子,又有谁计算过,北上广的房价究竟到多少算是合理呢?
如果我们认为,把青春献给北上广的人们买不起北上广的房子,是不公平的,那这不公平的根源到底是北上广的房子太少,还是北上广垄断了太多的优质资源,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拼命涌向那里呢?
或许,我们该往别的方向想一想了。
还记得清明小长假,我的微信朋友圈没被雄安新区刷屏,它只是被雄安新区的房价刷屏了。
然而,既然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那它肯定不只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那么简单,更不可能是“承接北京房价”那么苍白。
容我斗胆揣测:雄安新区将为中国房地产业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彻底改变过去单纯由房地产拉动经济、主宰人生的局面。
梦想着到那儿炒房的人们,还是醒一醒,在家里炒菜吧。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一座活力之城,必然不能由背负沉重房贷负担、甚至连背负沉重房贷负担的资格都没有的市民组成。
所以,新区很可能会探索新的住房模式,比如由地产商开发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精品公寓,只租不售,产权归属地产商,长期居住权归属租户。又比如由政府开发设施齐全的廉租房、经适房,居住者同样只获得居住权。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这不可能,因为地产商回本太慢,肯定不干。可这只是我们的传统思维。事实上,房子的成本中最大的一块是地价,如果当地政府严控土地出让金额,地产商的成本会下降很多。
至于到新区安家的人们能否接受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模式,就要看他们是些什么人了——向往“说走就走”的年轻人越多,就越容易接受;当全城人都是“过客”的时候,也就无所谓“归属感”了。
当然,从全国范围看,这幅景象还很遥远;但仅就新区一地而言,它可能不再是梦。或许在某个未来,谈论着房子的我们蓦然回首,会发现雄安人民已经在谈论“诗和远方”了。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
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
www.ishiju.com
吧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