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整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激烈动荡的局势每天都在各个角落上演,冲突与斗争、对抗与合作成为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词语。在大江大河不断滚滚向东流之际,一些激荡而起的滴滴浪花也纷纷出现,在世界中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
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中,世界范围内发生了3件尴尬事,美国、印度、英国、法国和加拿大都深陷其中,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当今的国际政治。
一、重提入常话题?拜登支持印度入场
作为当今国际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局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美俄英法五国组成的五大常任理事国集团,在历史、现实、政治、军事等领域都远超过其它国家。不过在新时期,以印度、日本为首的国家却对垂涎已久的五常席位主动发起“攻击”。
在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峰会结束后,印度外交部副部长在记者会上声称,美国总统拜登在峰会上表态,认为印度应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这位印度副外长表示,拜登对印度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期间的工作进行高度评价,尤其是在处理阿富汗问题上,拜登认为印度应该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有一席之地。
“印度入常”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2005年,印度就与德国、巴西与日本组建了“四国集团”,呼吁对安理会进行改革,增加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好让自己得以成功入常。不过16年来,“印度入常”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每次都信心满满,但每次都功亏一篑,就这样还能坚持下来,真是佩服印度人的毅力。
至于拜登支持印度入常,更多是拜登打得一张空头支票。毕竟凭借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能够把这四年安稳度过已经相当不易,其它国内外问题已经让年近八旬的他喘不过气来,哪还有时间去管印度入不入常呢?还不如卖给印度个人情,他莫迪在角落里自嗨一会儿。
二、英法领导人通话,“冷淡”是主旋律
为了给前几天的“潜艇门”降温,美国总统拜登和法国总统马克龙进行通话。尽管美法领导人的通话还是比较“体面”,但彼此之间的芥蒂却不会因此而消失。美法高层通话后,紧接着就是英法领导人的对话。
对于这位曾经的“欧盟朋友”,法国还是比较给面子的,首先在召回大使之际并没有召回驻英国大使,另外相比较拒接莫里森的电话,马克龙还是接起了约翰逊的电话。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英法之间不存在问题,相反根据事后记者的描述,马克龙与约翰逊的通话只能用“冷淡”概括。在事后发表的声明中,唐宁街方面的口吻明显更加“亲切”与“尊敬”,英方表示两国领导人重申了英法关系的重要性,并交流了一系列感兴趣的问题。马克龙方面对于英国恢复关系的提议,只简单回复了一句“在等他的提案”。
正所谓冤家易解不易结,美英要是想重新塑造对法关系,必须拿出具有实际意义的举动,简单的几通电话是无法让马克龙回心转意的。
三、加拿大议会选举,“反华派”华裔政客惨遭失利
社会学中有一个经典理论,叫作“皈依者狂热”,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个体,如果在后来“皈依”了另外一个社会集体,那么就有可能表现得比“原住民”更加激进,从而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忠诚与可靠。在战争期间,这一行为发生的主体是叛徒与汉奸,而现在,他们主要指那些有中国人血统,却在其它国家不断渲染“反华”观点的“二鬼子们”。
在刚刚结束的加拿大联邦众议院选举中,以“反华”形象出名的华裔政客赵锦荣遭遇失败,失去了在众议院中的席位。
身为华裔人士,且自己的选区大部分都是华人民众,赵锦荣应该利用自己的议员身份替华人群体发声。不过在之前的议员任期中,他绝大部分的经历都是在“反对中国政府”、“批评中国内政问题”,对于辖区中华人民众关心的经济、就业等情况,他则很少关注。最终在本次议会选举中,赵锦荣遭遇了“滑铁卢”。
赵锦荣之流,哪怕在西方政治圈中也只能算是小丑级别的人物,原先他还能在政治舞台上左右横跳,现在也只能黯然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