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安猪,我是一个创造者。
在2017年以前,我曾经创造过两个作品。
2004年,我创造了一个公益活动“
多背一公斤
”,鼓励每个旅行者背上图书文具带给乡村学校。这个活动意外地受欢迎,也让我下了决心离开商业公司成为一名全职的公益人。
后来,随着跟学校的老师接触越来越多,我发现乡村学校需要的不仅是物资,他们更需要优质的教育内容。于是,在2011年,我带领团队创造了“
一公斤盒子
”,一个为志愿者和乡村老师提供多元化学习内容的教学工具包,帮助他们把知识带给乡村学生。
多背一公斤获得了奥地利Prix Ars电子艺术大赛数码社区类别金奖(2008年).
而一公斤盒子也入围了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教育创新项目奖的决赛(2016)。
现在,我正在进行人生的第三个大创造:创造不一样的学习。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速和人工智能进入主流社会,未来的学习将会出现如下趋势:
-
人们需要终身学习。但这种学习不会在学校中进行,而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以碎片化学习的形式来实现。
-
记忆性的知识和重复性的技能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人们需要掌握那些更本质的知识和能力,如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爱和同理的能力等等。
-
人们的学习将不止于追求职业的发展,更进一步会希望通过学习去追求人生的意义。
我和两位学徒一道创造了
慢学校
,一个在线的终身学习社群,是实践这种基于未来场景和需求的学习。慢学校基于三个理念而建立:
-
慢知识
。慢学校
不提供那些快餐式的知识,因为那只会让学习者迷失在知识的碎片当中。相反,我们引导学习者关注那些在十年后依然需要学习和精进的知识,那些关于自我、人格、爱和关系的知识,关于真实世界底层脉络的知识,关于如何进行持续创造和行动的知识。
-
慢学习
。慢学校
追求学习的深度而非广度。只有慢下来,学习才会变得深刻。慢学校并不提供直接的答案,因为让你成长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慢学校通过同伴的共同阅读、思考、实践和对话来实现深度的学习。
-
慢社群
。
如果你需要在一个学校呆十年或者二十年,那么,“和谁一起学”就会比“学什么”更加重要。我们不希望也不可能在一个没有理解和信任的群体中成长,所以,慢学校的目标不是快速拥有大量学生,相反,慢学校致力于人与人的传承,让信任和分享成为社群的核心价值观。
所以,在慢学校中,学习者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听课者,而是会和其他学习者一道,自由组织、共同去探索知识的边界。在慢学校,学习者更像相约而行的背包客,更像分工翻译的字幕组志愿者,更像开源软件社群的代码贡献者。
在创造慢学校的过程中,我们也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工作。例如:
我们会以周为单位安排团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每周进行项目的更新和迭代。
在每天工作的开始,我们都会站立着开一个二十分钟左右的会议,总结昨天的工作,并计划今天的工作。
我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图书馆,对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共同的学习和讨论。
我们有一个“禅房”兼休息室,每天中午有午睡时间,每天下午四点有打坐时间。
工作室不时会有同行朋友拜访,频率大概是每周一次。
我们会不定期进行工作旅行,例如,在过去的两周,我们集体去了大理,共同工作,探访当地有趣的个人和地方,并和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创新者共同深入讨论教育问题。
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工作?因为我们在设计伊始就定下了目标:
设计一个我们愿意终身栖身其中的学习空间
。这个目标也成为了衡量我们自己工作状态的标准:我们是创造者,我们必须活在自己想要创造的状态当中。
所以,我们不是为别人设计,我们在为自己而设计。
目前,慢学校二期学员的学习已经开始,七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深度学习学员聚集在一起,以创造为目标,期待通过共同的学习,创造一个共享的学习者心智地图,成长自己,也造福未来更多的学习者。
为适应高速发展,我们正在招募两名设计和运营实习生,以协助我们进行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和运营。实习生将在我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学习的内容将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