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黑社会起源、发展和结果,是两种文明政治、经济和文化逻辑不同的表现。
照片|
《边水往事》海报
我是希望《边水往事》拍第二季的。
因为故事并没讲完。
我先显摆一下,就像去年写了个《流浪地球3》的剧情大纲一样,再写写边水往事第二季的大纲
:
沈星回国后,发现来自三边坡的毒品,流入了中国境内(
比如可以安排一场他遇到了苏苏的戏,发现苏苏或者周围的人都受到了毒品的伤害
)。于是他去公安举报。其实公安也早就了解了一些情况,但整个案件由于各种原因很难查(
比如跨国执法和协调机制、当地的高层腐败
)。沈星便主动要求回去当卧底,但中国公安当然不会主动让守法公民去当卧底。那以什么身份回去呢?就可以结合这一季里非常有深意的NGO这条线了。沈星以NGO的身份再回去(
可以加几场他在成都这种NGO中心城市去找死在三边坡的那个老外的同事的戏,然后因为要重返三边坡,就加入了NGO
)。回去后,与已经崛起的猜叔再度见面。猜叔这边可以上上强度,再往深挖一些。拍出《无间道》的感觉。比如猜叔已经从不沾毒变成了新一代毒枭,并向更高的位置去拼。而沈星以卧底的身份借助这个过程、帮助这个过程实现,顺便以黑除黑,并且享受一种权力的快感而不可自拔。最终既可以像《绝命毒师》那样彻底黑化、毁灭而引人深思,也可以沈星最终克服心魔回归正义和阳光而催人奋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对三边坡的贫穷、动荡根源作进一步剖析,把中国式的经济发展和西方式的NGO输出进行鲜明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很容易就非常写实,完全没有假大空的宣传味。如果细节够丰满,完全可以拍三季以上。拍出《火线》的感觉来。
是的,我在群里大吹《边水往事》的时候,就一并推荐了在微博、公众号都写过好几次的
《火线》
。
有不少朋友在我的推荐下看了这部剧,看完之后都说,水平很高,很好看,很有感慨,但感觉很憋闷。
我是希望《边水往事》拍第二季的,
因为写实度还不够深刻。
《边水往事》和《火线》,这两部剧的写实度都很高。但《边水往事》的的确确可能顾忌到审查(
而不是我经常批判的那些大导演们天天挂在嘴上说的“因为有审查、所以无佳作”这些空话
),就算是故事发生地是在国外,但毕竟有大量中国人,所以不得不做了些调整(
比如郭立民显然是被性侵了、比如苏苏和子樱明显是L或者B,但这些内容,一是全部展现的话会占不少篇幅,二是加这么多“刺激”的内容可能过于“强度化”
)。但既然放进去了、又没说透,整体力度上就比《火线》弱了。
而且《边水往事》的整体节奏,偏明快、跳动了一些。
所以虽然更易流行、更吸引人,但在厚重感方面,比如《火线》差了。
有句话咋说的来着,美好的东西能感染你,伟大的东西会摧毁你。
它有了一些像《前途无量》、《城中之城》这种“爽”剧的气质在里面。主角光环太过于明显,境遇和转折太过于顺利。背景现实度是够了,但主角的深度和立体度还是欠缺了。第二季再上上强度,就能把第一季的欠缺处给补上。
我是希望《边水往事》拍第二季的,
因为创新性很强。
第一季不仅合格了,而且达到了优良的水平。并提供了一个非常容纳性很强、扩展度很大的场景和框架,能不断塞内容,过一关可以再设一关、打一个BOSS可以再加一个大佬。
而且这个题材和赛道,以前中国影视剧一直没有,而这部作品上来就达到了优良的水平。不
再挖一挖就浪费了。完全可以延续一下,让其成为具有“历史感”的优秀作品,说不定能成9分以上的神剧了。
这就得再说说神剧的代表——《火线》了。
前年英美有过一次严肃的评选,评“本世纪头二十年”最佳电视剧,《火线》排第二。
第一名是《黑道家族》,我也追过几年,但我觉得不如它,因为没有它视角广阔。只
是故事结构很精巧,更讨喜。
而与它同列前几名的《纸牌屋》,则过于上层化和戏剧化,《绝命毒师》题材过于新颖,胜在创意上。
至于《冰与火》,只是由于玄幻、好看,根本没有现实启示意义,娱乐性很足。
《火线》这个剧有一个特点,只要看过、喜欢的人,肯定会看第二遍。
但在看第二遍之前,一定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不想再看第二遍。
就像我们对待一位严肃的、真正的老先生,知道他一肚子学问,知道向他提问能得到真知,但却想避开他。
好的黑帮片,一定是视角宽广、结构宏大的。
一定会对整个社会进行立体描绘。因为黑帮是社会最极端的存在,人性的恶在这里会得到最大的张扬。
哪怕《疾速追杀》这种看似纯刺激的架空式黑帮枪战片,其广受好评,并不仅仅是把枪击术这种酷炫的形式玩得登峰造极,而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犯罪宇宙。
此类作品,美国已经很多。我们却并不多。优秀的作品就极少极少。这既是艺术的缺失,也是现实的缺失。今天的中国,
需要这种真正
意义
上的反思,
艺术的反思、反思的艺术
。
我是希望《边水往事》拍第二季的。
因为这部剧相对于以前的中国黑帮片,
真正拍出了史诗气质
——它把一个真实的“化外之地”的各种人物的生活常态,都微缩进了20集里面,不仅仅是单纯叙述毒贩、杀手、警察。
而是把整个生态圈、社会面都展现了出来。
虽然有的只是浅尝辄止、有的进行了阉割、有的作了处理,但已经很全面了。
几乎所有人物,都可以单独成为故事线。
也就是说,剧中的人物,都是长出来的,通过电视剧串起来的。
而不是硬造出来的一个角色。
我们会觉得,这些人,哪怕没有这部剧,他也真实的生活在那里。
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进入过那种场景,但我们相信,他们就会这么生活。
逻辑很正、线索很顺,这就是仿真的最高境界。
无仿不真、无真不仿。
延着两部作品的区别,再讲点想法。
黑帮和腐败一样,是人性的必然、社会性的必然。但以往,我们对此的思考是相当不够的。哪怕香港影视剧提供了一些样本,但由于城市特色过于鲜明、而且也深受西方影响,其实并不是中国式黑帮的底层逻辑。特别是,不是新时代的逻辑。
我昨天写脱口秀分析时,说过一个观点:
此前很长时间,大部分国人被规训且自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没有区别的。
价值观应当是普世的。
普世标准就是美国标准。
此前二十年,我们从完全对标、接轨、融入美国式现代化标准,到敢于思考这种标准是不是符合中国实际,到现在基本明白中国式现代化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
以前,如果我们发现我们居然和美国不一样,那我们肯定会反思,甚至会自卑、自省、自醒:
哎呀,我们怎么能跟美国不一样呢?
一定是我们错了吧?因为
美国的标准不会错的。
一定是我们错了。
那我们怎么办呢?改啊,
对齐美国、对标美国。
改我们的规则和标准。
这种意识,深入到各个领域,从政治治理、经济调控,到社会运行、舆论媒体,从法律制度,到产业路径,都自觉对标美国。以至于,我们的黑帮片都成了美国式的黑帮片。
美国有没有好的地方、先进的地方呢?当然是有的。
《火线》
每季只有短短十二集,但简直比一个人的一生还要长、还要丰富。
它涉及整个美国的政治和选举、腐败和官僚、权力斗争和种族对抗、商业欺诈和教育危机、媒体良心和新闻噱头、LGBIQ和多元文化、工会和工人阶级、毒品合法化和社会控制、家庭伦理和普通人生活,几乎无所不包。
比红楼梦更真实、比水浒更全景、比三国更深沉。
换个导演,100集都拍不全。
结果人家12集就完整的完成了任务。
但这种好和先进,是不是普世的呢?不一定。
我以前写过很多篇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文章。而黑帮,其实跟腐败密切相关、一体两面。没有保护伞,就没有黑社会。成为黑社会,必有
保护伞。
那么,从中美两国腐败的成因和政权对待腐败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出来,中美的黑帮以及政权对黑社会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而此前,大量从香港产生又反过来影响大陆的黑帮片,其实是不自觉的运用了美国逻辑。
远的不说,中国和美国近二十年真实的“黑社会”,既有相同之处,即,
黑帮,是唯一一个和国家相似拥有暴力能力的组织。但两者又
有巨大的不同之处。
美国是源自立国之初就没有“统一治理”,实际上黑帮先于国家而产生。近年来的毒品又具有了产业化特点。我们的黑社会,其实是悬浮型存在,是国家力量还不足以渗透全域时出现的一个社会分支。而涉毒类的东西,在200年来的痛恨中很难被全社会所接受。不可能成为自由和时髦的象征。
特别是,无论是对于腐败还是对于禁毒以及对待黑帮,美国都是认为,这是无法根治的,所以只能适应和利用。无论是《黑钱圣地》还是《毒枭》,最终都是用黑帮治黑帮,用黑帮治社会。香港黑帮片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节,“干掉这个老大,街头就会因为争老大而混乱,不如扶老大控场面”。而中国认为,由于这是无法根治的,所以,要永远与之斗争、战斗。我们公开提出,反腐败永无止境。为什么?因为人性的腐败永远存在。
这一点,在《边水往事》第一季中已经有了令人意外的直观表现:美国式NGO,是走教育、教化的路线,最多是教你文化,然后离开“家乡”。这跟万斯的《乡下人悲歌》如出一辙。
而中国式,是走“种植替代”道路。不种罂粟种水稻,不植鸦片植香蕉。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反腐和经济发展,才是让黑帮生存土壤急剧缩小的根本原因。但这个原因,却是反美国逻辑的。
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刚移民过去不久)真的参加了一次反对游行,因为当地政府准备给流浪汉造一处安置房。这还得了,一是怎么能动用我交的税给穷人造房,二是怎么能干涉穷人的流浪权?
把这一点想清楚了,并不是让你当黑社会。而是,你要知道中、美所有的微观治理和宏观政策有什么重大区别。美国的绝大部分内部政策和具体措施,都是美国式的。念美国经,觉得中国下一步会那样,你对未来的判断和应对,就会出错
。当然,我讲的出错,是现实层面。网络上,你想怎么发牢骚,你随意。那是这个伟大时代给予你的权利。骂它的权利,也是它给的。
扫下面图中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