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周宏灏的一项“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成果成功实施了转让,一次转让7件发明专利和40项应用技术,技术转让费2.2亿元,其中每件专利转让费2600万元,共计1.8亿元。该技术转让,无论是一次转让的成果数还是转让费,均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纪录。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拥有优秀的科技人才、良好的科研环境,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的重要科研力量。然而,一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中南大学充分依托学校现有平台,发挥人才、科技、智力密集的优势,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进行研发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设,建立了一套符合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管理制度,通过加强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服务,简化工作程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中南大学副校长周科朝表示,中南大学不断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专利代理实务、转移转化机构”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和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周科朝口中所说的“加强服务,简化工作程序”实际上指的是学校为便于科研人员安心从事科学研究,将一系列审批申报程序交由技术转移中心工作人员代为办理,学校通过对外招标,每年优选10家服务水平好、能力过硬的代理机构为科研人员撰写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最大限度地免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每成功转化一项创新成果,我们都会进行公示,转化费用多少都一目了然,由于学校规定,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获得企业股权时,由权利人及其团队拥有70%的股份,因此巨大的经济回报会对科研人员产生较大触动,能从根本上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中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昌友介绍,这样的变化能改变科研人员以往提交专利申请只是为了评职称、项目结题的目的,激励科研人员重视知识产权。
据了解,2000年以来,中南大学依托学校高价值专利创办的企业已超过150家,仅2017年上半年,学校已实现技术转让45项。2011年至2016年,学校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获得的进校横向科研经费已达16.18亿元。
无独有偶,湖南大学也从政策上积极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专门出台了《湖南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开展高精尖项目的研究,从资金、激励措施等方面激励科研人员。
“我们曾在两个星期内,采用3D打印方式为北汽福田制造了轴流水雾机叶片,助其顺利通过项目验收。该技术还可以实现‘私人订制’,如果应用在生物医疗领域,可以依据不同人的特点,量身打印骨支架等产品。在工业生产领域,设备部位磨损,将严重影响到整机运行,若更换整个部件,不仅价格昂贵,还是严重浪费。通过此3D打印技术,不仅可以打印新的,还能让磨损的部位再‘长’回来。”湖南大学宋立军介绍,这不仅成功实现了技术转化,有效推动了我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转型升级,同时也是湖南大学主动寻求对接制造企业需求的成功案例,将有效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潜能,提升学校科研人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
“高价值专利不仅可以为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带来很好的市场回报和市场前景,帮助产业做大做强。高校既是高价值专利产出的源头,也是高价值专利实现技术转让的主要聚集地。”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何炼红表示,高校的科研成果如果最初的产出就能和市场进行有机结合,就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而高质量的科技成果通过法律的途径,使其成为法律状态稳定、科技含量高的高质量专利,高校的高质量专利得以转化和运用,就是对高价值专利价值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