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清华大学把一天中的“黄金时段”留给体育锻炼的举措,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影响及实施细节。文章指出清华一直重视体育,不仅是要求运动,还有鼓励性和引导性措施。此外,也提到了教育部发布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以及体育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清华大学留出黄金时段用于体育锻炼
报道了清华大学发布的新政策,每天第五大节课原则上不排课,留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关键观点2: 清华重视体育的措施与影响
指出清华不仅有鲜明的体育特色,而且其体育措施具有样板意义,能够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关键观点3: 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提到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较高,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清华体育措施的实施细节与方式
分析了清华鼓励运动的方式不仅是通过要求,还有引导性措施,如设立体育助教和各种运动队,形成体育氛围。
关键观点5: 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强调了体育运动成为日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越来越多的共识和政策的支持。
正文
清华的这种举动,在今天格外有针对性——年轻人的体质,近些年来总体上似乎不尽如人意。
清华大学宣布,把一天中的“黄金时段”留给体育锻炼。
近日,清华大学发布课程新政策:本学期起,每天第五大节课(17时05分至18时40分),原则上不排课,把一天中的“黄金时段”留给体育锻炼。
根据学校安排,每天17时后,学生们可以到北体育馆乒乓球馆、冰上运动中心、网球馆、壁球馆等多个场地场馆开展锻炼。其中,游泳馆浅水区在特定时段设置了学生免费专场。这相当于让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受到格外“关照”的时间段进行锻炼,任何课程都不能干扰。
“体育”向来是清华的特色之一。作为国内甚至全世界的知名院校,在研究、教学之外,清华还有一个鲜明的标签是重视体育。比如,“无体育,不清华”“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些slogan,以及“不会游泳不能毕业”“清华人人都必须参加长跑”等要求,都让清华的体育特质极为鲜明。
某种程度上,清华的举措很有样板意义,这相当于是在明确一个新常识:身体是一切的根本,不应该因学业繁重、工作忙碌等理由而忽视运动,哪怕在最顶尖的院校、最重视文化知识的地方,这个“野蛮其体魄”的常识也是颠扑不破的。
清华的这种举动,在今天又格外有针对性——年轻人的体质,近些年来总体上似乎不尽如人意。
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一份针对115余万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抽查样本中,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约30%。虽然近几年一些高校公布的数据显示情况有所好转,但在网络上,“脆皮大学生”依旧是网友的一个调侃。清华此举,当然有纠偏的效果。
不过,客观上也要看到,此前一些学校在引入类似长跑之类的措施时,曾引发反弹;学生质疑标准苛刻、不尽合理等,也值得重视。鼓励运动当然是好的,但用什么方式方法也很考究。是“一跑定分数”,还是加强课程设计;是强制学生进行锻炼,还是加以有效引导,这些不同的细节往往会导致效果大相径庭。
以清华为例,清华不只是“要求运动”,也有很多鼓励性、引导性措施。清华自2017年起设置“体育助教”,一群擅长并热爱体育运动的清华学生,在体育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课程方案,面向各院系低年级本科生进行集体锻炼辅导。此外,在清华,几乎每个院系都会成立各种运动队,也由此形成了强烈的体育氛围。
可见,体育不只是一种要求,它还应当是一种文化,真正沉淀进校园生活之中。由此所产生带动和激励,才能让体育运动真正地成为日常,也化解学生的恐惧——原来那些看似可怕的体育项目并不困难,重要的是坚持运动、形成习惯,实现自身体能和精神的超越。
从近些年的社会趋势也能看出,多运动已经渐渐成为共识:强化体育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要求保障“每天一节体育课”,提高体育老师的地位等,都出现在了各项政策之中。
这也是“无体育,不清华”引发社会共鸣的原因所在:原来最顶尖的高校,也是最重视体育的高校。
接下来,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当然不只是高校)跟进,给体育锻炼留出更多时间,让体育成为校园气质的一部分。届时,学生不会再为“上学要跑步”而惊诧,体质和知识的同步增长,也会真正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编辑|王磊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