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如今天空中的主宰者,鸟类是陆地脊椎动物中最具多样性的群体。
有理论推测,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最早发生在1.45亿年前的侏罗纪
,但这一假说缺乏化石记录的支持,因此鸟类最早期的演化史始终没有水落石出。目前,
唯一被广泛接受的侏罗纪鸟类只有始祖鸟。
自从1861年在德国的一处石灰岩中发现始祖鸟化石以来,这种长着标志性长尾的“原始鸟类”就被视作恐龙与现代鸟类之间的关键过渡物种。
不过,相比于鸟类,始祖鸟的骨骼结构更接近非鸟类恐龙,尤其是其长而分节的尾巴,与现代鸟类的短尾以及由多块尾椎融合而成的
尾综骨
大相径庭。
因此,
近年来也有研究对始祖鸟的鸟类地位提出质疑,认为它们应该属于恐爪龙。
围绕着始祖鸟的争议仍未终结,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
是否存在确切的侏罗纪鸟类记录呢?
既然是“确切”的证据,那么自然是要找到和现代鸟类更接近的短尾鸟类。
此前学界认为,这类鸟直到约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才出现。这类鸟通过缩短尾部、形成尾综骨,显著提升了飞行稳定性,为后续鸟类的辐射演化奠定了基础。
202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团队合作,在福建的政和动物群中发现了一具不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
经过一年的修复与分析,研究团队确认,
这具可以追溯到1.5亿年前侏罗纪末期的化石属于一种全新的鸟类,命名为政和八闽鸟(
Baminornis zhenghen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