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的一件名作。这件雕塑作品在我国已经为大家熟悉了,但它所根据的那首名诗——维庸的代表作《美丽的制盔女》,大家却还没有见过。因此译出该诗,以飨读者。
读者可能会问:“这件雕塑不是叫做《美丽的欧米哀尔》吗?”不错,这是国内通用的译名,但是诗与雕塑原名为《
La belle
heaumière
》,其中的“
heuamière
”一词
(
在维庸用中古法语写的原诗中作“
heuamière
”
)
本义是女性“制盔者”。在中世纪的欧洲,制盔甲的手工业盛行,故有这一名词。后来虽然不流行了,但把这一普通名词音译作“欧米哀尔”,使人误会为姓名,是不妥当的。
诗作者弗朗索瓦·维庸(
François
Villon
,
1431-1463
?)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抒情诗人,在欧洲还被推崇为中世纪两大诗人之一(另一位是意大利的但丁)。他生于百年战争之后,出身微贱,由一个姓维庸的教士收养长大,并读书读到巴黎大学文学系毕业。当时社会秩序很乱,而维庸又生性狂野,爱情纠葛也不少,有人找他寻衅,拔剑刺伤维庸,维庸用石头砸倒对方致死。以后他四处流亡,成了一名大盗兼诗人,曾多次坐牢,两次被判绞刑又被赦免,
1463
年改判流放后不知所终,既听不到他的音信,也不再有他的诗出现了。
维庸作有《小遗言集》和《大遗言集》两本诗集,他的诗既有市民阶层的机智、幽默和讽刺,也有心理深度和悲剧的力量,既有市井语言的粗俗,又有真挚坦率的抒情。当宫廷诗人们只会用满纸浮词歌颂贵妇人时,维庸却在歌唱下等人,在探索人生,否定天堂和地狱。在《美丽的制盔女》中,他采用强烈对照的手法抒写一个昔日佳人顾影自叹的心情,同时又刻画了另一个不出场的主人公——时间。这一主题与中世纪另一位大诗人——波斯的奥马尔·海亚姆的诗颇有相似之处。由于维庸写作大胆直率,被称为法国“最真挚的诗人”。
此诗原题全称为《老妇哀叹青春的逝去(美丽的制盔女自叹)》,但是却以《美丽的制盔女》之名流传于世,可说是维庸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原诗格律是八音节八行体,韵式为
ababbcbc
。译文韵式悉遵原诗,但在音节上略有机动。
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