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了7.0级地震,9个小时之后,新疆精河县发生了6.6级地震。据报道截至11日上午10点,已有20人死亡、507多人受伤。
得知消息后,我和大家一样,感到很沉重、难过!
四川与我有特殊的缘分,2008年汶川地震后到2011年,我在那儿驻扎三年做心理压力释放、危机干预、创伤治疗,雅安地震后又带团队先后两次救援。
四川地美、景美、人更美,近十年来,经历了太多地震、洪水带来的灾害,为灾区人民心痛!很愿意力所能及地为救援出一份力。
从新闻报道可以看出,目前灾区救援工作正在各级组织的主导下有序开展。我也了解到,许多援助团队和志愿者也纷纷组织力量准备奔赴灾区支持救援。
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为民与助人情怀,我和大家一样,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感到很温暖、感动和希望。
但就心理救援而言,也有担忧。
2008年汶川地震后,心理救助在灾后救援中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一天之间,我已听闻数家机构意欲紧急组织心理救援团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
我曾参与过多次国际国内的最大危机及自然灾害的心理援助工作。对大灾之后的心理救援有了一些体悟,与大家分享。
海蓝博士在汶川
一、心理援助力量是不是马上大规模投入?
1、一般来说,重大灾难发生后的前三个月,受灾人员最需要的是生命安全,和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帮助,以解决最紧急的生存问题。
家中有亲人受伤的,主要精力都用于照顾亲人;亲人下落不明的、主要精力用于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亲人;有丧失亲人的,想办法让离世的亲人入土为安。
2、当人遭遇心理伤痛时,第一时间真正需要的是自己相信并和自己靠近亲戚朋友,往往不是陌生人。
这一点,我想如果每个人回顾自己内心伤痛的时刻,最需要什么就可以明了。
清晰地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后不到一周,我与心理救援团队奔赴汶川的场景,当时许多灾民被安置在绵阳九州体育馆,北川已被封锁。绵阳涌入了大批各种救助团队,安排食宿成了当地政府的巨大挑战,甚至是负担。
很多灾民回避心理救援团队,没心思交流,不想交流,不想回顾创伤经历,有的即便交流了也就觉得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更多的人没有心理创伤的意识。
3、心理伤痛的呈现一般是灾后6个月到一年,当媒体、各种援助团队、救援部队撤离后。
灾后半年,当我作为“5.12心灵守望计划” 团队临床总督导,再次奔赴灾区时,基本生活秩序已恢复,媒体和救援部队相继撤离。
灾区人民因地震引发的心理创伤逐渐凸显,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莫名的焦虑、恐慌,经常像惊弓之鸟,失眠,做噩梦,烦躁,悲伤,难过,并且开始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有的人开始愿意寻求帮助,更多的人,认为承认伤痛是一种脆弱,也不愿触碰过去。加之,此前已经有很多的心理援助团队、志愿者去过了,有的援助者热情很高但受限于专业知识的不足,未能有效开展工作。
有的受灾人员感到被搅扰,有些对心理援助失去信心。有人说,就叫我们去填个问卷,啥问题也解决不了;有的说,你家房子也没有塌、人也没有死,你怎么知道我的痛苦;甚至还有顺口溜说“防余震、防盗、防心理咨询师”。
大家的奉献精神,对灾区人民的深厚关切,值得称赞。
但更重要的是:
灾区人民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需要做什么?
怎么做?什么时候做?
不是灾民需要的,给的就是负担,有时候是麻烦。
海蓝博士在四川德阳
二、现在可以做什么?
如果已经有志愿者进驻灾区,我感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可能是眼下需要关注的。
1、让有需要的灾民,萌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意愿
我们的同胞整体上还尚未形成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习惯。好多人在遭遇大灾后,选择含住泪水、把悲痛憋回去。而如此大灾造成的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悲痛,往往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够调整恢复的。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这些情绪干扰是有科学方法调整的,多么严重的创伤也是可以疗愈的,是有专业团队可以帮助到他们的。
只有当他们愿意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帮助才有效果,否则很容易成为对他们的搅扰甚至冒犯。尊重他人的意愿是最大的帮助。
2、告诉他们,感到难过时要哭
一般人往往容易安慰遭遇灾难的朋友说,别哭了,别想啦,想点高兴的吧。其实,一个在伤痛中的人很难做到。
2013年雅安地震时,我也曾在地震灾区开始救援,当时去看望了地震中遇难的9岁女孩的父母,之前很多人告诉那位妈妈,不要难过,不要再想。试想一个失去了女儿的母亲,不哭、不想,悲伤何以释放?所以她有了严重的胃痛和头痛。
当我让她放声大哭并对她做了梳理之后,隔日再去看她,她已经平静多了,并且脸上有了光彩。哭与是否软弱或是否坚强无关,其实哭是生命的疗愈,能哭说明内心仍然有真情实感、情绪与身体没有失去正常连接。
海蓝博士在德阳
3、让人感到被陪伴、被支持
我们的心理救援,最重要的不是让人感到被给予、被施舍、被同情,而是让人感到陪伴、支持和鼓励。
看到同胞,尤其是孩子悲痛时,一般人很想说安慰的话,其实人在悲痛时,最需要的不是语言,而是可以靠着的肩膀,温暖的怀抱,一双可以紧握的手和充满关爱的眼神。
对悲伤的人,把你的手放在他/她的背上,给予陪伴和支持。如果说一句话就说: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我随叫随到。
对于有自杀倾向的请转给专业人员,没有专业人员的情况下,至少陪伴他/她24小时,直到他情绪缓解,转介给相关专业人员。一般来说,激烈的情绪,在超过24小时之后,绝大多数会改变想法。
4、不要轻易让受灾者描述受灾过程
灾难刚发生时,主要是做解压和危机干预,最好不要描述创伤经历,因为会引发再次心理创伤。假如救援者专业技能不足以支撑的情况下,让受灾者描述创伤经历就像掘开了没有防护的堤坝,会伤人伤己。
创伤治疗是要描述,但需要有特定的时机和专业方法。不同时机要用不同的方法。
5、对孩子的救援要特殊考虑
一方面,对受到惊吓的孩子,不要说“你别怕”,要问“怕什么”。孩子受惊吓后,大人往往容易说:别怕。而畏惧不会就此消失。
所以,我认为对孩子的最有效支持是,年龄小一点的抱在怀里,大点的可以拉着手,对他/她说:“孩子,我会尽全力帮助你,你是怕看到、听到、还是想到什么吗”?
然后根据回答判断:恐惧是现实存在的真实危险,还是害怕回忆中的场景。再去解决相应问题。当有人知道你怕什么并愿意帮助,恐惧就会减轻很多。
另一方面,假如有条件的话,在灾民临时安置点,白天最好给孩子们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有专职人员看护,以保护他们的情绪不要过多地被周围的紧张混乱所干扰。还有,援助孩子,首先要援助老师。
灾后,孩子们的家园遭到破坏,尽早复课,哪怕把大家组织起来每天只上体育课,孩子们都有一种生活回归有序、逐渐走出灾难阴影的感觉。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老师能有好的状态。因此援助老师非常非常重要。
援助老师,首先要问老师需要什么帮助。记得我在震后救灾时,许多老师需要雨布遮挡震漏的房子,和储物的地方。
海蓝博士与四川的孩子
6、参与所有救灾的同胞请学会自我关怀与保护
救灾对身心都是很大的挑战,甚至是生死的挑战,压力会非常大。如不调整,会像一根一直绷紧的橡皮筋,会绷断,身心会崩溃。
所以要有意识的放松。只要有时间,哪怕几分钟,就让自己的肌肉从头到脚放松,深呼吸。如果有挥不去的画面,上下左右转动眼睛几分钟,想想放松的画面。这些都是释放压力、调整状态的有效方法。
三、未受地震伤害的人要注意什么?
1,少看或不看过于惨烈的视频画面。
在汶川地震后,我们设立了心理救助热线,来自地震灾区受灾者的求助电话寥寥无几。大多数求助者,是既没有经历地震,也没有去过灾区,只是看了遇难者和救助伤亡人员的电视视频照片后,出现心理创伤:
感到很恐惧,眼前总是浮现惨烈的人体残亡的景象,失眠,看到楼就害怕,有的甚至不能上班。
不是一定亲身经历地震的人才会有心理创伤。
因此,我想呼吁,其他未受地震灾害的人们,保持对大灾的关心关注无可厚非,但一定不要过“度”。这个度就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过度,就会伤及自身。
已经看了,并且已感到不安时,连续做50个蹲起或深呼吸50 次以上,让自己想像自然静的画面,可以让身体和情绪逐渐平复。仍然感到困扰,寻求专业人员咨询。
2,人人都需要学习危机干预。
想起在汶川做心理重建的三年和雅安地震救援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人总以为危机和自己很远,是发生在别人家,别人单位,别人朋友,别人亲戚和同事的事,直到有一天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但为时晚矣。
危机事件有很多,比如地震,车祸,疾病,亲人离世等等,最常发生的还有因关系冲突引发的危机(如因家庭纠纷而自杀等等)!而绝大部分的自杀、自伤行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并非心理咨询师办公室里。
因此,正如美国全民普及心肺复苏的救助技能一样,心理危机干预也应当成为我们普通人都要学习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此,方能自助助人。
3,学习静观自我关怀
许多人,一直想靠一颗大树,给自己遮风避雨。事实上,人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能够真正24小时陪伴我们的只有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永远陪伴在自己左右,即便陪在身边,也很难知道你每时每刻的需求和愿望是什么。
好好学习自我关怀,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不依赖任何人,照顾好自己。一个能够关怀自己的人,才能够关怀他人。
其实,对所有不能在第一线参与救助灾区的大多数人来说,你对灾区人民的第一贡献,是把自己照顾好,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
人生永远不变的就是充满变化和无常。
人追求很多,但真的需求的不多。
生命没有昨天和明天,只有今天,
今天好,生命就多一天美好。
愿我们都能把今天过的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