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影像云
《医学影像云》公众号(yxyxjs)平台,旨在为同道提供医学影像领域的资讯信息、学术思想、前沿科技、发展趋势等学习和交流切磋的平台。望各位医学同道在本平台得己所需,共同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影像云

急性/亚急性/慢性脑梗死的影像诊断要点

医学影像云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07-22 13: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1、概述

  • 流向大脑的血流中断导致脑缺血/梗死,产生各种神经功能缺损。


2、影像

  • 大动脉(供血区)梗死:通常为楔形;灰质、白质均累及。


  • 栓塞性梗死:常常呈局灶性/小灶性,位于灰白质交界区。


3、CT平扫(NECT)

  • 血管高密度(特异性高,敏感性低)。


  • “大脑中动脉(MCA) 致密”征:动脉内急性期血栓。


  • 50%~70%病例在发病后3小时内灰白质分辨不清。


  • “岛带征”:岛叶皮质的灰白质分辨模糊。


4、MR

  • 脑实质±动脉内FLAIR高信号。


  • DWI信号增高+相应ADC值减低。


  • 灌注MR(或CT) CBF、CBV降低。


5、主要鉴别诊断

  • 类似的高密度血管。


  • 脑实质低密度(非血管病因)。


6、病理学

  • 严重缺血的核心区:CBF


  • 周围“半暗带”:CBF在(10~20cm3)/(100g/min)。


7、临床要点

  • 全世界死亡的第二常见原因。


  • 在美国发病率居第一位。


  • 治疗:静脉溶栓(症状起始3小时内);动脉溶栓(6小时内的急性卒中,选择性溶栓)。



  • 左: 冠状位绘图显示左侧MCA的MI1段闭塞。近端MCA闭塞累及整个MCA供血区,包括由豆纹动脉(穿通动脉)供血的基底节。急性缺血在早期CT上的表现有灰白质交界轻微模糊、基底节模糊不清、岛带征。


  • 右:急性卒中症状的患者,轴位NECT显示左侧MCA高密度征,说明存在急性血栓。



  • 左:轴位NECT显示,同左侧相比,右侧颞叶灰白质交界略呈分辨不清, 代表“岛带征”。


  • 右:轴位pCT(CBF) 显示右侧半球血流减低,与超急性期MCA缺血有关。头顶上方层面的CBF和CBV彩图显示MCA供血区大面积楔形缺损。在TTP图像上显示同一区域相似的灌注异常(未提供图像) 。CBV和TTP图像之间无不匹配现象,提示不存在缺血半暗带。


亚急性脑梗死

1、概述

  • 亚急性卒中±出血性转化(HT)。


  • 亚急性梗死发生在缺血事件起病后大约2~14天。


2、影像

  • 最佳诊断要点:脑回肿胀、基底节和皮质强化。


  • 通常病变呈楔形,血管供血区内累及灰质和白质。


  • 大约15%~20%的MCA闭塞病例在缺血性梗死初期发生HT,通常在48~72小时。


  • “2-2-2”规则=2天时开始出现强化,2周时达峰值,到2个月左右消失。


  • 梗死组织内乳酸峰增高,NAA峰减低。


3、主要鉴别诊断

  • 肿瘤。


  • 静脉性梗死。


  • 脑炎/大脑炎。


4、临床要点

  • 急性发作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 梗死后1个月内,死因主要为神经系统并发症;复发性卒中死亡比例约为1/4。


  • 首次梗死后急性抗凝治疗可减低死亡率。


5、诊断纲要

  • 增强扫描是界定亚急性期梗死的关键。


  • 注意病变区内是否存在其他占位性病变(如,肿瘤)。


  • 建议短期随访,以确认预期的病变演化进程。



  • 左:起病后48小时, 轴位NECT显示脑梗死急性期末/亚急性期早期的典型影像表现。注意在左侧MCA分布区,病变呈楔形的低密度区,灰白质均受累。


  • 右:同一位患者,缺血起病后1周,轴位NECT显示脑回样稍高密度区,提示存在出血转化,出血转化通常发生在起病后48~72小时。



  • 左:一位亚急性期晚期梗死患者,轴位TIWI C+MR显示右侧MCA分布区呈脑回样强化。


  • 右:同一位患者,矢状位T1WIC+MR显示右侧MCA分布区清晰的脑回样强化。注意在亚急性期晚期梗死缺乏明显的占位效应。


慢性期脑梗死

1、影像

  • 脑组织容积丧失伴病灶边缘胶质细胞增生。


  • 经典型:脑软化呈楔形。


  • 血管分布区梗死:累及大脑的较大动脉供血的脑区。


  • 分水岭梗死:累及大血管之间的交界区脑组织。


  • 腔隙性梗死:最常见于基底节/丘脑、深部白质。


2、主要鉴别诊断

  • 孔洞脑畸形的囊腔。


  • 蛛网膜囊肿。


  • 术后/外伤后脑软化。


  • 低密度的脑肿瘤。


3、病理学

  • 容积丧失,胶质细胞增生是其病理标志。

4、临床要点

  • 老年伴常见的危险因素。


  •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各异,取决于脑梗死的大小和部位。


  • 卒中严重程度与卒中后30天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


  • 腔隙性梗死是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卒中亚型。


5、诊断纲要

  • 评价合并的急性梗死和目前病变是否在同一血管分布区。


  • 评估基础疾病:颅内、外血管的CTA/MRA检查;如果血管检查阴性,要考虑心源性。


  • 评估危险因素。



  • 左:轴位大体病理(经脑室中部水平切面) 显示左侧MCA慢性期梗死伴脑软化(在经典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注意左侧脑室轻微代偿性扩大 。


  • 右: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慢性期梗死,轴位FLAIR显示经典的MCA分布区脑软化和胶质细胞增生。基底节相对保留。



  • 左:轴位T2WI显示左侧MCA供血区T2高信号。影像表现符合慢性期梗死特征。注意继发于脑组织容积丧失的同侧脑室轻度扩大。


  • 右:同一位患者,MRA显示左侧ICA血流信号缺失。TIWI FS(未提供图像) 证实慢性夹层的血管壁内高信号、左侧ICA血栓形成。


来源丨熊猫放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声明:本微信平台属于公益性医学影像类学习平台,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注明来源,如不希望被转载的原作者及老师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