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园普外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助普外科医生快速成长、展现自我的舞台,普外时间,中国普外科医生的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13 小时前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13 小时前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2025阿根廷跨境贸易实战指南 ·  2 天前  
云南省人民政府  ·  我省开展2024年推进外贸稳进提质政策项目申 ... ·  2 天前  
进出口财税通  ·  deepseek:2025年出口退税稽查新动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普外时间

值班必备:急救车里有哪些药?怎么用?一文总结!

丁香园普外时间  · 公众号  ·  · 2024-07-31 19:58

正文

急救药品是每个临床科室必备的药品,抢救病人的危急关头,若没有掌握急救药品的使用,会导致患者抢救无效,因此,正确合理的使用急救药品至关重要药。


急救药品按作用机制分为抗血管活性药物、中枢神经兴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药、抗过敏药、利尿剂及脱水剂等。


接下来梳理急救车药品的使用。



抗休克血管活性药


急救车常备的抗休克血管活性药主要包括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及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等。


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1, 2]


规格: 1mL : 1mg/支

作用机制: 主要起到兴奋 α 受体和 β 受体激动的作用。兴奋 α 受体,可收缩皮肤、黏膜血管及内脏小血管,使血压升高;兴奋 β 1 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兴奋 β 2 受体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痉挛。


临床应用: 用于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支气管哮喘、黏膜或齿龈的局部止血等。


用法用量:


1)抢救过敏性休克: 肌注 0.5~1 mg,或以 0.9% 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 10 mL;如疗效不好,可改用 4~8 mg 静滴溶于 5% 葡萄糖液 500~1000 mL 静滴; 由于皮下注射起效慢,现已不推荐用于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2)抢救心脏骤停: 0.25~0.5 mg 以 10 mL 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或心内注射)。


3)治疗支气管哮喘: 皮下注射 0.25~0.5 mg,3~5 分钟见效。


4)与局麻药合用: 加少量(约 1 : 200000~500000)于局麻药中(剂量 < 300 μg)。


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心悸、头痛、血压升高等,用量过大或皮下注射时误入血管后,可引起血压突然上升至脑溢血。


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外伤性及出血性休克、心源性哮喘等禁用。


2、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 [1, 3]


规格: 1 mL : 2 mg/支


作用机制: 主要激动 α 受体,对 β 受体作用弱,有很强的收缩血管作用,可使全身小动脉与小静脉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血压上升。


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休克、低血压等,但出血性休克禁用。


用法用量:


5% 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滴。


成人起始 8~12 μg/min 滴注,调整滴速以使血压升高到理想水平,维持量为 2~4 μg/min。


小儿起始每分钟 0.02~0.1 μg/kg,按需要调节滴速。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高血压、心动过缓、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突然停药可导致明显的低血压。


3、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 [1,4]


规格: 2 mL : 1 mg/支

作用机制: 为 β 受体激动剂,作用于 β 1 受体,使心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作用于 β 2 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骨骼肌、肾、肠系膜血管舒张。


临床应用: 用于心源性或感染性休克,以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搏骤停的治疗。


用法用量:


1)救治心脏骤停: 心腔内注射 0.5~1 mg。


2)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率每分钟不及 40 次时, 0.5~1 mg 稀释于 5% 葡萄糖注射液 200~300 mL 内缓慢静滴。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口咽发干、心悸不安等。


心绞痛、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嗜铬细胞瘤患者禁用。


4、盐酸多巴胺注射液 [1, 5]


规格: 2 mL : 20 mg/支


作用机制: 直接激动 α 和 β 受体,也激动多巴胺受体。


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类型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


用法用量:


静脉注射,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 1~5 μg/kg,10 分钟内以每分钟 1~4 μg/kg 速度递增,以达到最大疗效。


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静滴开始时,每分钟按体重 0.5~2 μg/kg 逐渐递增;或 20 mg 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200~300 mL 中静滴,开始时按 75~100 μg/分钟滴入,以后根据血压情况,可加快速度和加大浓度,但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分钟 500 μg。


注意事项: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尤其用大剂量)、心搏快而有力、全身软弱无力感。


嗜铬细胞瘤患者不宜使用。


5、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 [1, 6]


规格: 1 mL : 10 mg/支


作用机制: α 受体激动剂,升压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弱但持久,有中度加强心脏收缩的作用,可增加脑和冠状血流量。


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低血压。


用法用量:


1)成人用量:


肌内或皮下注射,2~10 mg/次;


静脉注射,初量 0.5~5 mg,继而静滴,用于重症休克;


静脉滴注,15~100 mg 加入 5% 葡萄糖液或氯化钠注射液 500 mL 中滴注,调节滴速以维持合适的血压;


极量 100 mg/次,每分钟 0.3~0.4 mg。


2)小儿用量:


肌内或皮下注射:按体重 0.1 mg/kg,用于严重休克;


静脉滴注:按体重 0.4 mg/kg 或按体表面积 12 mg/m 2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升压反应过快过猛可致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心跳停顿等;静脉注射时药液外溢可引起局部血管严重收缩。


药物过量,血压过高可静注酚妥拉明 5~10 mg。



中枢神经兴奋药


急救车常备的中枢神经兴奋药主要包括尼可刹米注射液、洛贝林注射液和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1、尼可刹米注射液 [1, 7]


规格: 1.5 mL : 0.375 g/支


作用机制: 直接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对血管兴奋中枢也有微弱的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中枢性呼吸抑制及循环衰竭、麻醉药及其他中枢抑制药中毒。


用法用量: 皮下注射、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成人常用量为 0.25~0.5 g/次,必要时 1~2 小时重复用药,极量 1.25 g/次;6 个月以下小儿常用量为 75 mg/次;1 岁小儿常用量为 0.125 g/次;4~7 岁小儿常用量为 0.175 g/次。


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面部刺激症、烦躁不安、抽搐、恶心呕吐等。


抽搐及惊厥患者禁用。


2、洛贝林注射液 [1, 8]


规格: 1 mL : 3 mg/支


作用机制: 兴奋颈动脉化学感受器而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临床应用: 用于新生儿、吸入性麻醉药及其它中枢抑制药的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以及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


用法用量:


1)静脉注射: 成人常用量为 3 mg/次,极量为 6 mg/次,20 mg/日;小儿常用量为 0.3~3 mg/次,必要时每隔 30 分钟可重复使用;新生儿窒息可注入脐静脉 3 mg。


2)皮下或肌内注射: 成人常用量为 10 mg/次;极量为 20 mg/次,50 mg/日。小儿常用量为 1~3 mg/次。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可有恶心、呕吐、呛咳、头痛、心悸等。


剂量较大时, 能引起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呼吸抑制甚至惊厥。


3、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1, 9]


规格: 1 mL : 1 mg/支


作用机制: 为阿片受体解毒剂,可增加急性中毒呼吸抑制的呼吸频率,并能对抗镇静作用使血压上升。


临床应用: 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中毒,乙醇、安眠药过量中毒,休克,亦可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老年性痴呆的治疗。


用法用量:


1)阿片类药物过量: 起始静注射 0.4~2 mg,如果未改善作用,可隔 2~3 分钟重复注射给药。若给 10 mg 后还未见反应,就应考虑此诊断问题。如果不能静脉给药,可肌内给药。


2)重度乙醇中毒: 0.8~1.2 mg,一小时后重复给药 0.4~0.8 mg。


注: 静脉输注可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稀释,2 mg 加入 500 mL 溶媒混合液,并在 24 小时内使用,期间根据患者反应控制滴注速度。


注意事项:


可出现恶心、呕吐、出汗、震颤、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发抖、癫痫、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肺水肿和导致死亡的心跳骤停。



强心药


去乙酰毛花苷注液 [1, 10]


规格: 2 mL : 0.4 mg/支


作用机制: 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降低窦房结及心房的自律性,减慢心率与传导,使心博量增加。


临床应用: 用于充血性心衰、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 用 5% 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首剂 0.4~0.6 mg,以后每 2~4 小时可再给 0.2~0.4 mg,总量 1~1.6 mg。


2)小儿常用量: 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或肾功能减退、心肌炎患儿,肌内或静脉注射按体重 0.020 mg/kg;2 周~3 岁小儿,按体重 0.025 mg/kg,分 2~3 次间隔 3~4 小时给予。


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为新出现的心律失常、胃纳不佳或恶心、呕吐(刺激延髓中枢)、下腹痛、异常的无力、软弱。


禁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若伴收缩功能不全或心房颤动仍可考虑),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或扑动患者。


禁与钙注射剂合用。



抗心律失常药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1, 11]


规格: 5 mL : 0.1 g/支


作用机制: 促进心肌细胞内 K + 外流,降低心肌的自律性,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和室性早搏,对室上性心律失常通常无效。


用法用量:


1)静脉注射: 按体重 1~1.5 mg/kg(一般用 50~100 mg)作第一次负荷量静注 2~3 分钟,必要时每 5 分钟后重复静脉注射 1~2 次,但 1 小时之内的总量不得超过 300 mg。


2)静脉滴注: 100 mg 以 5% 葡萄糖注射液 100~200 mL 中静脉滴注,滴速 1~2 mL/min,1 小时总量 < 300 mg。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引起嗜睡、感觉异常、肌肉震颤、惊厥昏迷及呼吸抑制、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等。


阿-斯氏综合征、严重心传导阻滞者禁用。


肝肾功能障碍、肝血流量减低、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肌受损、低血容量及休克等患者慎用。



血管扩张药


硝酸甘油片 [1, 12]


规格: 0.5 mg/片


作用机制: 松弛平滑肌,舒张全身静脉和动脉,对冠脉血管也有明显舒张作用,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临床应用: 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也可用于降低血压或治疗充血性心衰。


用法用量:


成人一次用 0.25~0.5 mg(0.5~1 片)舌下含服。每 5 分钟可重复 1 片,直至疼痛缓解;如果 15 分钟内总量达 3 片后疼痛持续存在,应马上就医。


在活动或大便之前 5~10 分钟预防性使用,可避免诱发心绞痛。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得口服给药,应舌下含服给药。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虚弱、心悸和其他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尤其在直立、制动的患者。


禁用于心肌梗死早期(有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速时)、严重贫血、青光眼、颅内压增高的患者。


禁用于使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的患者。



利尿剂


呋塞米注射液 [1, 13]


规格: 2 mL : 20 mg


作用机制: 抑制 Na + -K + -Cl - 的重吸收,促进 Na + 、Cl - 、K + 的排泄和影响肾髓质高渗透压的形成,从而干扰尿的浓缩过程。


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水肿、降低颅内压、药物中毒的排泄以及高血压危象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 肌注或静脉注射,20~80 mg/日,从小剂量开始。


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尤其是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时,如体位性低血压、休克、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氯性碱中毒、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


磺胺药、噻嗪类利尿药过敏者禁用。


妊娠三个月以内孕妇禁用。



脱水剂


20% 甘露醇注射液 [1, 14]


规格: 250 mL : 50 g


作用机制: 在肾小管造成高渗透压而利尿,同时增加血液渗透压,可使组织脱水,而降低颅内压。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脑水肿及青光眼,亦可用于早期肾衰及防止急性少尿症。


用法用量:


1)利尿: 给药剂量按体重 1~2 g/kg,静脉滴注。


2)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眼: 按体重 0.25~2 g/kg,静脉滴注。


注: 单次剂量不宜超过 125 mL,滴速不宜超过 120 滴/分。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电解质失调、头痛、视力模糊、眩晕,大剂量久用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已确诊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无尿患者、严重失水者、颅内活动性出血者(因扩容加重出血,但颅内手术时除外)、急性肺水肿或严重肺瘀血者禁用。



抗过敏药


急救车常用的抗过敏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苯海拉明注射液和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1、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 [1, 15]


规格: 1 mL : 10 mg


作用机制: 通过拮抗 H 1 受体而对抗组胺的过敏效应,有抗 M 胆碱受体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用法用量: 成人,肌注,一次 5~20 mg。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嗜睡、疲劳、乏力、口鼻咽喉干燥等。


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幽门梗阻及肠梗阻患者忌用。


2、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 [1, 16]


规格: 1 mL : 20 mg


作用机制: 通过拮抗 H 1 受体而对抗组胺的过敏效应;有镇静催眠等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也有镇吐、局麻和抗 M 胆碱受体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晕动症及呕吐。


用法用量: 肌注,一次 20 mg,一日 1~2 次。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疲乏、头晕、嗜睡、口干、恶心等。


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幽门梗阻及肠梗阻患者禁用。


3、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1, 17]


规格: 10 mL : 1 g


作用机制: 钙离子补充剂。


临床应用: 用于钙缺乏症、心搏骤停的复苏、过敏性疾病、镁中度解救。心脏复苏时应用(如高血钾或低血钙,或钙通道阻滞引起的心功能异常的解救)。


用法用量: 用 10% 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不超过 5 mL/min。


注意事项:


静脉注射可有全身发热,静注过快可产生心律失常甚至心跳停止、呕吐、恶心。


使用强心苷期间禁用本品。



解热镇痛药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 [1, 18]


规格: 2 mL


作用机制: 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发热、头痛、偏头痛、神经痛、牙痛及风湿痛。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成人一次 2 mL,在监护情况下极量为一日 6 mL;2 岁以下一次 0.5~1 mL;2 ~5 岁一次 1~2 mL;大于 5 岁一次 2 mL。本品不宜连续使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胸闷、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大汗淋漓等症状。


对吡唑酮类或巴比妥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止吐药


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 [1, 19]


规格: 1 mL : 10 mg/支


作用机制: 阻断多巴胺受体、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发挥止吐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放化疗、手术、颅脑损伤、脑外伤后遗症、海空作业以及药物引起的呕吐;急性胃肠炎、胆道胰腺、尿毒症等各种疾患的恶心、呕吐症状的对症治疗。


用法用量: 肌内或静脉注射, 成人 10~20 mg/次,一日剂量不超过 0.5 mg/kg; 小儿 6 岁以下每次 0.1 mg/kg,6~14 岁 2.5~5 mg/次;肾功能不全者,剂量减半。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便秘等,大剂量使用可导致锥体外系反应,也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禁用于嗜铬细胞瘤、癫痫、乳腺癌患者。



十一

平喘药


氨茶碱注射液 [1, 20]


规格: 2 mL : 0.5 g/支


作用机制: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呼吸兴奋、强心等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胆绞痛等。


用法用量: 静注、静滴,0.25~0.5 g/次,用 5% GS 稀释。


注意事项:


静注过快或浓度过高可导致恶心、呕吐、心悸、血压下降和惊厥等。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未经控制的惊厥疾病患者禁用。



十二

抗炎药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1, 21]


规格: 1 mL : 5 mg/支


作用机制: 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及免疫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各类炎症及变态反应。


用法用量: 肌注、静注、静滴,2~20 mg/次,静滴时用 5% GS 稀释。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包括诱发和加重感染、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


有精神病史、溃疡病、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肺结核等患者不宜使用。



十三

解毒药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 [1, 22]


规格: 1 mL : 0.5 mg/支


作用机制: M 胆碱受体阻滞剂,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扩大瞳孔、升高眼压、视力调节麻痹、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等。


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内脏绞痛;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抗休克;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麻醉前给药。


用法用量: 肌注或静注,0.5~1 mg/次,总量 < 2 mg/日; 有机磷中毒时予 1~2 mg(严重时可加大 5~10 倍),每 10~20 分钟可重复,维持 2~3 天。


注意事项:


剂量越大所致的不良反应严重性增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