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年
6期一次
发货
,看得爽快,更享折扣
2024+2025双年、2025+电子刊,
组合下单更优惠
许多人认为,在一个追求平等的社会中,人们会丧失工作的动力,从而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被扼杀,经济陷入停滞。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社会学者林庚厚在《金融化与不平等》一书中写到,这种看法忽略了人们也有追求社会地位、友谊、忠诚、感情、伦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考虑经济动机,确实便于建立经济学模型,但对我们理解社会却是有害的。
《金融化与不平等》描写了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引发社会不平等的大量事实。作者从各个角度深入观察,说明当贫富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不仅无助于经济的增长,还会引发社会危机。
今天的美国会是明天的中国吗?
人们对贫富鸿沟的担忧在19 世纪加剧。
工业革命刺激经济快速增长,但也造成大规模贫困、饥饿和社会动荡等人类灾难。
为什么现行社会经济制度无法为多数人提供经济保障和人性尊严?这个“关键的社会难题”是工业社会共通而难解的议题。
经济不平等在过去数十年加剧是难以否认的事实,但是这种不平等该如何解读,则引发了激烈的辩论。有些人认为美国不平等加剧根本是个假议题,跟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穷人仍享有不错的生活水平。另一些人则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社会流动性,穷人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不平等就没什么问题。还有一些人认为,不平等是美国的优点而非缺点,因为它代表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力和动力;不平等代表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经济潜能的自由。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曼昆2013 年发表的文章《为1% 辩护》(“Defending the One Percent”)广为流传。他认为只有在报酬并不反映当事人的贡献,因此未能优化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不平等才值得担忧。曼昆认为当代美国并未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像乔布斯和斯皮尔伯格这种创新性企业家之所以致富,是因为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努力创造了广受欢迎的产品。
但这些说法有多大的道理呢?
现实与美国梦的神话相反:美国的代际流动性近数十年来显著降低,
也就是孩子长大后,愈来愈难超越父母在同一年纪时的经济水平。1940年代出生的孩子约有90%的人在经济成就上胜过他们的父母,但 1980 年代出生的孩子则只有约 50%的机会。跨国研究显示,不平等与相对流动性呈现负相关:
随着经济阶梯上各级之间的差距扩大,父母的经济地位变得更能预测孩子的人生机会。
比较美国与北方邻国加拿大的社会流动性,我们会发现,同样出生于经济阶梯的底层,加拿大孩子比美国孩子更有机会向上爬;同样出生于10%的顶层家庭,加拿大孩子比美国孩子更少维持10%的顶层地位。两国的差异,源自富裕的美国家庭可以花更多钱搬到好学区并支付精英大学的高昂学费,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但在加拿大,教育费用比美国低许多,因此富裕本身无法提供很大的优势。
曼昆的观点将收入与经济贡献挂钩。这些理论认为,当代的不平等主要是个体的生产力差异造成的。曼昆以乔布斯和斯皮尔伯格等企业家为例,
说明才能加努力带来了经济成就。
许多企业高层或金融专业人士有何实际经济贡献其实是很模糊的,但曼昆却完全不提这些。企业无疑愿意支付较高的薪酬雇用生产力较高的首席执行官,但高薪首席执行官的生产力是否真的比较高,却是另一回事。事实上,许多研究已经显示,年薪百万的首席执行官的表现并不特别优于薪酬较低的首席执行官。这些首席执行官高昂的薪酬反而会提高企业成本,降低股东报酬。
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1933年的收入仅为普通劳工的10 倍左右,而现今顶级首席执行官的收入常高达一般员工的300倍。这些首席执行官的收入真的与他们的贡献成比例吗?
有些人认为才能结合努力决定了个人生产力,而收入反映生产力。根据这个逻辑,收入较低者一定是才能不如收入较高者,或没有后者那么努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特朗普 2014 年发的一条推特贴文体现了这种心态:“除了作为一种记分方式, 金钱从来不是激励我的重要动力。”对出生于富豪家庭的特朗普来说,赚大钱不是为了生活所需而是为了证明他比其他人优越。但是,
金钱是一种糟糕的记分方式,因为在这种比赛中,竞争者很少是从
竞争对手
身上取得金钱,他们往往从
最需要这些钱
的人们身上掠取。类似的观念还包括误将利润等同正当性,误将价格等同价值。
过去衡量企业家成就的标准往往包括他们产品的质量、他们如何对待员工、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慈善捐赠。现在衡量首席执行官成就的主要标准,是他们为自己和股东 创造了多大的财务价值。《福布斯》富豪榜每年都广为流传, 而你何曾听过年度慈善家排行榜?
“不平等是好事”(或至少是公平竞争的中性结果)背后另一个未言明的假设是,人类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动机。
支持不平等的人常默认,在物质资源平均分配的平等主义乌托邦中,人们会没有任何工作的动机。
曼昆等人的看法忽略了人们也追求社会地位、友谊、忠诚、感情、伦理和自我实现。许多照护者(尤其是母亲)为社会及经济提供了巨大的贡献,但并未获得任何金钱报酬。
只考虑经济动机,确实便于建立经济学模型,但对我们理解社会却是有害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是美国的穷人,生活水平仍比其他国家的许多人好得多。这完全是谬论。事实上,相较于其他许多国家的穷人,美国穷人的生活异常艰难。美国农业部 2016 年的一份报告指出,12.7% 的美国家庭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5% 的家庭被视为粮食安全程度“非常低”。美国儿童的饥饿问题特别严重,在全球最富有国家之一的美国,每天都有五分之一的儿童饿肚子。
拿美国的穷人与最贫困国家的穷人比较,混淆了国家之间与国家内部两种类型的不平等。虽然国际经济不平等持续存在,而且需要更多关注,但以绝对标准评估经济状态忽略了此一道理:
贫困始终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穷人之所以贫困,从来不是因为他们买不起某些商品或服务,而是因为资源的欠缺剥夺了共享社会繁荣的机会。
另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不平等促进经济增长,而只要经济有增长,水涨船高之下,所有人(终)将受惠。此一观点背后的逻辑是:社会愈不平等,其成员愈愿意投资于自身的技能,并尽可能提高自己对经济的贡献。根据这种观点,不断扩大的不平等是市场自由化的产物,可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健的标志。这种观点假定平等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取舍:重视平等甚于增长,将导致所有人的经济状况变差。
某种程度的不平等或许可以促进创新和投资,并且激励人们努力工作,但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一如金融活动,不平等一旦过头就可能适得其反。贫富之间若出现显著的社会差距,可能导致两者皆欠缺追求进步的动力,因为在社会阶梯上成功向上爬(或向下掉)的希望相 当渺茫。此外,过度的不平等可能会制造更多社会和健康问题,例如身体和精神疾病、吸毒、坐牢人口膨胀、肥胖、暴力和少女怀孕之类,而这些问题可能会损害经济增长。一项追踪 17 000 多名英国男性十年之久的研究发现,劳工阶级男性死于心脏病的风险较高,因为他们承受较大的压力。
不平等也会助长社会动荡,因为经济上的边缘人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失去,犯罪对他们来说很可能是值得的事。在美国,经济不平等的其他社会后果包括贫富阶层之间在结婚率和教育程度方面的差异扩大,出现居住隔离现象,以及社会凝聚力和信任受损。
宏观而言,严重的不平等甚至会损害民主,因为它扩大了有钱人的政治影响力,并减少穷人的民主参与。在美国,如果所得不同的选民各有不同的偏好,政策往往会照顾有钱人的利益并漠视低收入选民的利益。此外,巨额竞选捐款赋予捐款人较多机会与政治人物互动,也已经不是新闻。虽然投入更多金钱是否真的有助于赢得选举并不明确,但捐款让有钱人有机会去左右政策,尤其是那些与资源分配有关的政策。
不平等远非只是市场有效运作的自然结果:它源自一系列的特定制度变革,而这些变革嘉惠了某些人并损害了另一些人。
金融化与不平等
【内容简介】
在当代经济体系中, 金融正从一种支持性的活动变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量。金融的过度扩张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危机,而且会带来社会危机:金融化引发社会不平等的加剧。金融化是如何使资源从穷人手上转移到有钱人手上,并逐步集中在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手中的?本书从社会学视角做出了清晰的阐释。
本书认为,金融正以三种方式重塑经济:第一,金融化创造了过多的金融中介——各式各样的金融产品并未贡献经济价值,它们仅仅是金融从业者榨取资源的工具。第二,企业越来越多地将资源投入到金融领域,减少在核心业务上的投资,这一方面削弱了资本与劳动的依赖关系,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普通劳动者就业困难,另一面则使企业高层的薪酬一路飙升。第三,金融化削弱了原来社会结构中共同承担风险的组织。本来由工会、大型企业、政府承担的就业保障、退休福利、医疗等保障等越来越少,压力转移到家庭身上,导致人们只能通过市场化的金融服务获得这些保障:贫困家庭支付高额利息,富裕家庭则可以动用丰富的资源利用金融市场的波动获利。
基于这样的逻辑,资本的回报急剧增加,而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大幅下跌。最大的负担落在最脆弱的人身上,包括衰落的中产、挣扎的劳工和勉强为生的穷人。
作者最后指出,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应仅是通过金融改革稳定金融部门,而应该扩大到承认金融已经从根本上重组了经济资源的分配。
林庚厚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不平等、金融化、移民和劳动力市场相关议题。
梅根•尼利
(Megan Tobias Neely)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工作场所里的性别与种族不平等。
【目录】
引言 金融崛起是不平等加剧的根源
过去 40年美国社会的两大转变
金融导致不平等加剧的三种方式
本书的内容安排
第一章 大逆转
金融是繁荣社会的必需条件
美国金融化的过程
金融化的根源
总结
第二章 关键的社会难题
现实与美国梦的神话背道而驰
不平等的趋势
不平等的成因
金融崛起是不平等加剧的根源
总结
第三章 金融崛起
美国金融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