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菲的理想 - 三大写作原则
3大原则:
1、深度:
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2、实战:方法论均已经过
实践验证
3、高维:站在
更高维度上思考一切
最近,我看了《玫瑰的故事》这部剧,虽然这部剧有个比较大的bug - 塑造了一个接近完美的玫瑰,但世界上根本没有如此完美的人,也没有如此完美的原生家庭。
但与此同时,我也觉得,整部剧里还是有不少折射了真实世界的内容值得聊一聊,它们是很有启发的。
庄国栋,家境优渥,优雅帅气,文质彬彬,谈吐不俗,工作能力强,还能流利地说英文和法文。
刚一露面,他就成功吸引了玫瑰,然后又成功点燃了玫瑰的爱情与激情 - 灼热、绚烂、不顾一切。
可惜,没过多久,他就接受了法国公司总部的工作邀约,要去巴黎工作,给正在疯狂爱恋中的玫瑰从头到尾的浇上了彻骨的冰水。
等去巴黎工作后,玫瑰请假去看他,他却一心忙着工作,忽略了玫瑰的感受。
这一系列的行为表现让网上和弹幕中的很多人,给了他一个字的评价 - “渣”,以及两个字的评价 - “自私”。
但其实,这种看法还是有些表面。
所以,才会有那样一个片段:玫瑰在申请一周假期去巴黎看男友时,给老板同时准备了两样东西 - 请假单与辞职信。
那一刻,她表达的是:不批假,勿宁走。
这说明在玫瑰心里,爱情比事业更重要 - 这就是价值观的体现。
所以,从这一层来看,在二人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不同的,于是分歧就产生了 -
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的价值观冲突。
所以,事业与爱情的关系是有了前者,才能有后者,而不像玫瑰那样,可以为了爱情放弃事业。
可以说,
在庄国栋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看不见却很深切的恐惧 - 如果我没有事业,我的感情/亲密关系就会一败涂地。
这个恐惧如影随形,展现在他与玫瑰的整个交往中,而这个恐惧从本质来说,正是存在于他头脑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边界。
什么是思维边界?
我在《心智觉醒》这本书里写到:
头脑中的思维边界,说的是我们对人、对事所做出的各种不真实、不客观、并能将我们束缚住的思维假设。
这种思维假设往往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但是它会严重阻碍我们对于目标的实现,会让我们时不时的陷入痛苦,并将我们牢牢困住,走不出来。
比如:只有做到出类拔萃,我才有价值。
比如:只有足够漂亮,我才会有男人追求。
比如:只有实现了财务自由,我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我的伴侣,必须永远把我放在第一位。
比如:我的爱人,绝对不能对我有一丁点儿隐瞒。
比如:没有结婚的女性,就是最失败的女性。
比如:没有孩子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人生。
比如:赚钱少的男人,就是没出息的男人。
这些,就是隐藏在很多人头脑中的思维边界,也就是对人、对事所做出的各种不真实、不客观的思维假设。这些例子非常普遍,存在于很多人的头脑中。
同时,除此之外,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还有很多个性化的思维边界。
而思维边界对我们的影响就像是“看不见的枷锁”,它会造就我们接下来的人生、影响我们的命运,就像庄国栋这样,他的思维边界是“
如果我没有事业,我的感情/亲密关系就会一败涂地。
”
- 正是这个思维边界深深困住了他,让他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了自私与“渣”。
而这也导致了玫瑰的离开,以及他的遗憾。
虽是复旦大学研究生,但方协文一直觉得自己配不上玫瑰,同时也觉得玫瑰家人看不起自己。
于是,婚前他步步为营,让玫瑰感到爱与关怀,从而选择与他结婚,婚后他则开始了越来越多的控制,目的是让玫瑰无法离开自己 - 比如:玫瑰
孕期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方就强行给她办了离职;玫瑰在家做了三年全职妈妈想要工作的时候,方又全力阻止,甚至背着玫瑰替她拒了工作邀约。
究其根本,是源自他的自卑,
这
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
不论是方协文,还是奥赛罗,
他们都没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好”,没有能力发现自己“优秀的地方”,相反,他们只是一味跟社会主流价值观认为的“更高级”、“更好的”去比较,从而败下阵来,吃到了自卑酿的苦果
- 最终,方协文离婚了,奥赛罗则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因为没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好,于是方协文就陷在了他人的视野里、陷在了主流价值观的观点中 - 认为书香门第才是高人一等,认为出国海归才是高人一等,认为住得起五星级酒店的才是高人一等,这样一来,他当然认为自己是配不上玫瑰的,就算是结了婚、生了娃、创了业
,这种配不上依然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假如他能换个角度,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发现
:作为一个从贫困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来说,在复旦读本科、读研究生、工作优秀、成功创业,早已证明了他的优秀,这种优秀对很多书香门第出身和海归出身的人而言,其实也是无法企及的。
所以,他并不低人一等,他
甚至
比他们还要更厉害、更优秀
(如果非要比较的话,事实上“比较”依然是在玩有赢有输的“有限游戏”)。
可惜的是,他没有看到自己的优秀,他只看到了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更要命的是他认为别人也是这么看他的,甚至认为跟自己一起走过人生低谷、拿出所有积蓄支持自己创业的亲密伴侣也是这么看他的。
这就是方协文最大的悲剧:
他被这种狭隘的视野,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己的狭隘评价困住了,他困在了那个非常狭窄的隧道中,于是,他只能透过这个狭窄的隧道去观望外在的一切
- 包括:自己的伴侣、伴侣的家人、以及自己。
在这种旷日持久的狭隘以及自卑中,他的生命被黑暗笼罩了,对玫瑰的感情变得愈发扭曲,最终变成了彻底的控制,从而背离了爱的含义。
爱是什么?
我在《心智觉醒》这本书里写到:
爱
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爱是要去支持对方活出她的生命力的。
如果带着这个定义再来审视他们的关系,你会发现,方协文做得事情与爱的含义恰好背道而驰 - 他不但没有支持玫瑰去活出她的生命力,
相反,他想方设法的压抑着玫瑰的生命力,为了控制她,他要把她变成为自己生儿育女的依附品,为了让她无法离开自己,他要减掉她的“羽翼”,让她再也无法“飞”出这个家。
所以,后来玫瑰说:
“我感觉自己喘不上气了。
”
扭曲的关系、被扼杀的生命力,带来的结果自然就是喘不上气的感受。
幸好,玫瑰是有智慧的,她在发现这种情形有增无减后,便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他,虽然那时她的女儿仅仅三岁。
不论是庄国栋,还是方协文,从本质来说都被一定程度的困住了,但是,玫瑰没有。
在整部电视剧中,玫瑰一直在成长,尤其在
第三段感之后,我能强烈的感受到玫瑰的生命力是更加彻底、更加完整的绽放了,之前在她身上的种种束缚也消失殆尽。
在玫瑰遇到第三段感情,而后又失去了爱人(傅家明)后,她没被过去的挫败、永恒的失去、永远的遗憾,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牢牢困住。
相反,通过这件事,她实现了生命中的一次重要飞跃 -
她学会了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各种痛苦与烦恼,她学会了如何更自在洒脱、更听从内心召唤的去生活。
所以,她说:“生死之外,别无大事”。
所以,她说:“40岁之前都是调研”。
40岁的年纪,正是很多人忙着赚更多钱以换个大房子、换更好的车,以及为“再不找个男人就再也嫁不出去”忧心忡忡的时候,玫瑰却没有忙这些,她安然的住在父母的老房子里,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学着自己想学的飞行,她拥有的物质不算丰富,
但她的心灵与精神却有着异常的丰富与生动,而她的生命力也达到了这部剧中的一个高潮。
是的,玫瑰一直在成长,每一段恋爱都让她获得了深刻的成长,也让她更好的成为了自己。
在与庄国栋,也就是第一段恋情结束后,她去了上海读书,那时她说了这样一段话:“以前我老觉得庄国栋自私,老觉得他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不把我放在第一位。但是其实当时的我是把爱情放在第一位,我也要求他为了我把爱情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也是自私的。”
这是一段非常深刻的自我反思,她看到了自己与庄国栋身上的相似之处,也看到了自己的执念,这就是成长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