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疗法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120万的CAR-T细胞疗法虽已上市,但价格昂贵,使得临床试验成为了许多患者的重要选择。在参与一项新型CAR-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
现有临床试验方案要求先进行两周的筛选检查,全部合格后才提取细胞进行培养,两周后再进行回输。然而,细胞培养的速度缓慢,一周的培养加上一周的质控检测,整个过程漫长。对于常规的口服药或注射液来说,筛选完第二天即可用药,但细胞疗法不同,它是为患者定制的产品,制备周期较长。
对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尤其是那些具有不良预后因素如TP53突变、双表达等的患者来说,两周时间肿瘤可能发生巨大的进展和变化。患者的体能状态可能会有天壤之别,甚至骨髓情况也可能迅速恶化,从而错过最佳回输时间。有些患者为了符合条件,可能还需要桥接一次化疗来避免两周等待导致的身体进展过快。
患者向我们反馈了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能否改变流程。我们提出让患者一参与临床试验就提取T细胞并开始培养,等其他检查结果出来后,如果完全符合临床试验要求,就可以正常进行回输,让患者马上得到有效治疗。如果两周后某个指标未达到临床研究要求,暂时不符合,可以将培养好的细胞用于研究者发起的其他临床研究,或者先冻存,等相关指标恢复正常后重新筛选再使用。
于是,我们便将这个提议提供给了申办方和一些正在做临床研究的公司,并得到了他们医学部的正向反馈,也希望整个行业的CAR-T临床试验都能进行改进。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阐述患者的建议,希望将细胞培养这一步调整到患者筛选时同步进行。同时,这个想法也得到了CDE同道的帮忙,转给了生物制品临床组的负责人。因此,我们希望从顶层设计上,CDE也能要求申办方考虑患者的声音,加快细胞培养速度,提供更好的方案让患者接受。
可能有人会担心先培养细胞会产生较大成本且衰败概率高。但实际上,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发现,申办方和研究者在筛选病人时非常严格,标准远远高于临床试验方案的标准,基本上只有完全符合的病人才会入选,所以衰败概率并不高,产生的额外成本也并非特别高。相比之下,我们平时做很多其他研究产生的成本远高于患者筛败的成本。
这是患者参与改变临床试验方案检查流程的一次重要尝试。过去一直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以流程为中心,方案写好就按流程走,患者的意见很难反馈到上层并得到重视。所以,一个患者的声音往往作用有限,只有反馈到有影响力的患者组织,才有可能被申办方听到并最终改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