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药
独到的眼光,独家的访谈,独特的调性,毒辣的评点——毒药聚焦圈内重大、突发、热点事件,深挖业界资深、知名、当红人物,推荐精彩影视剧集,强调网感、深度、专业和趣味,着力树立影视报道新标杆,致力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第一媒体。帐号主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央戏剧学院实践教学中心  ·  实践课掠影|探秘2022级剧院管理班《剧场管 ... ·  2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东城区教育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 ·  3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锋尚文化音乐剧《大梦想家》演员招募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药

赢在射精前!父母掐表造人,孩子幼儿园学编程丨毒药头条

毒药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22 13:10

正文


前段时间澎湃新闻报道了一则“上海幼升小考题难倒父母”的消息,一时间在网上引起网民广泛讨论。


那则新闻说的是家长在送小孩幼升小前,得经过考题筛选。综合来看,这些试题更像是智商测验。随便放两道题,你们感受一下。



有人做完试题后“当场崩溃”——



这还不算完,做完试题的父母,还得接受诸如“爷爷奶奶的学历”、“工作单位信息”这样触及隐私的调查问卷回答。


有家长经过这一轮问卷调查后是这反应——



要知道,这只不过是上小学而已,有些学校就已经开始从小孩家人的出身背景和基因优良程度开始调查起。


结合目前搞得热火朝天的早教班,毒药君觉得,教育这件事,在我国正慢慢变了味儿。


当越来越多的人针对新闻中反映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时,一部反映香港教育问题的纪录片,把这个话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它就是去年在TVB播出的5集纪录片——


没有起跑线

The Treadmill Runner



《没有起跑线》把视点对准了香港家庭,这些家庭中有富人,也有一般平民。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拔苗助长。


这也是该片第一集要探讨的核心——早教。


不管身为毒粉的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多多少少,一定听说过“早教”。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可以开始早教了。现如今,是早教行业的黄金时期。


不要以为在上海发生的事在香港会有缓解,事实上,香港的早教更加丧心病狂。


现在香港的很多父母,为了让子女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甚至在正式进入早教前,就开始做好充分准备。


Irene就是这样一位身怀二胎,同时心系孩子教育的家庭主妇。



由于生第一胎时,她和丈夫缺乏早教意识,导致周边很多同龄小孩都能唱出字母歌时,老大还处于咿呀学语的懵懂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到老大选择幼儿园环境的资格。


有了前车之鉴,Irene决定要重头来过。要二胎前,她便和老公精准算好怀孕时机。准时怀孕,只为了给二娃提供更好的上学条件。


What?上好学校和怀孕时机有毛关系?来,听听她是怎么解释的。


▲“某些特别出名,多人竞争的学校,只收一月宝宝,他们一年只收十个。我们屯门的妈妈,有一些精句,就是赢在射精前。”要想上热门而名额有限的名校,你得赶在他们招生前生出小孩,从而获取入学资格


每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再给自己小孩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时,都有着美好的初衷,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透过Irene的叙述你会发现,自己之所以赢不过别人,不是因为你输在起跑线上,而是你在老爸向老妈发射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输了。


心脏痛不痛?脑袋晕不晕?!



好不容易把小孩送进幼儿园,家长还要面临彼此比较的过程。


Irene的小孩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早教,所以在学习能力上自然不如其他孩子。按她的说法,一些进幼儿园之前就接受早教的小孩,年纪从6个月到两岁不等。


▲别的小孩在数字,Irene的小孩在数脚趾


按理说,这已经算荒谬的了吧?别着急,这才哪儿跟哪儿!


除了幼儿园的好坏,还有人在为小孩上幼儿园上得多还是少纠结不已。


Athena,一位虎妈。为了让两个女儿学到比同龄小孩更多的知识,她给女儿报了两家幼儿园,上午一家,下午一家。对此,她这样解释道:


▲“我交了税,当然用尽政府的资源。政府有学券给我,我就用,另一班去上国际班。”说白了就是一边用政府福利正常就学,一边给孩子开小灶,让她去国际班“深造”


这样一天上下来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为此,节目组安排了一位艺人,按照Athena女儿的生活流程走了一遍。


大清早,她就被“妈咪”Athena提溜出门。


别以为学习只在课堂里才会有,生活中处处有小朋友需要学的东西。


比如街边路牌上的英文。



宣传海报上小孩子学过的单词。



吃饭的时间全部在车上完成,但即便是这样……



总之一句话,不放过任何时间学习。事后就连体验者本人也抱怨道:


▲就差没在厕所让你认字


熬过两家幼儿园的轮番摧残,放学后,就让我们加入编!程!班!愉快的玩耍吧!


麻麻的理论很简单,现在是信息社会,程序猿既然这么吃香,那就学咯。


▲一连串行业术语扑面而来,成人的心理面积,自己去算


折腾完编程,还有美好的游泳课等着你。


国家级游泳教练当陪练,爽吧?


▲前中国国家队游泳教练刚守林


这样度过一天后,好不容易回到家,还要完成白天两个幼儿园布置的作业。


这就已经够变态的,Athena还掐表,要求“女儿”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目的是培养她的时间观。同时也为今后考试提前做好准备。


幼儿园阶段过后当然是小学。为此,节目组换了位艺人和家庭,体验方法和之前介绍的一样,无非是项目不同罢了。


那么,小学生又学什么?


双语学校跑不了。



艺术、逻辑、编程、体育来一套。



和幼儿园唯一的区别也许在于,家长给小孩报的兴趣班,只可能更多,不可能够更少。


兴趣班上完,还有面试班等着他们。


等等,面试班又是什么鬼……



原来,香港的小孩在升学时,还要接受来自校长的面试。很多小孩因为不够灵光,缺乏应对技巧,于是很自然就在面试时被刷下来。


为了避免优秀的小孩在面试这一关吃闭门羹,处心积虑的家长又把小孩送到面试培训班进行专门的训练,从而让原本天真无邪的小孩,瞬间成长为“大人”。



看完这一段时,毒药君甚至怀疑自己曾经上的是一所假小学。


想想我那个年代,办个手续就能入校就读的事儿,怎么到他们这旮旯整这么复杂……


总之,类似的素质教育在这部纪录片里层出不穷,也让毒药君头一次听说了很多此前闻所未闻的兴趣班和教育模式。


《没有起跑线》探讨的问题尖锐而沉重。对于没有小孩的人来说,看完这样的纪录片,也许只会让本就生育意愿不高的年轻人更加不愿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



其实《没有起跑线》归根结底想要问的是,到底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才是最好的?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之所有争先恐后为小孩报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输给同龄人。


Irene的归纳简单粗暴:你有的,我也要有。


于是,你报3家兴趣班,我就报5家;你拿10个奖状,我就拿20个;你获得7个证书,我至少得翻一倍。


▲别人家小孩报那么多兴趣班,你好意思一个都不报?


与其说是为了让小孩更有竞争力,倒不如说这一切的背后,是家长的攀比心作祟。


这种攀比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压在小孩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而大人在此过程中也得跟着一起受罪。


▲稍微理智点儿的家长一语道破天机:这么累,还不是面子问题


对于毒药君来说,看完本片最大的困惑在于:


这么做,孩子快乐吗?


看着那位因为比赛成绩不好被刷下去而暗自垂泪的小男孩,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不是吗?


▲母亲一个眼神否定,让本已受挫的心灵变得更脆弱


事实上,香港近年来因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已经给小孩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关教育机构针对这一现象做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香港本地的小孩每星期平均参加3.5个兴趣班(最多11个),当地家长普遍认为,报班数量与升学几率是成正比关系。


不仅如此,接受调查的6成家长相信,儿女未来的教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早教基础。


但另一组数据显示,家长这种初衷正确,但方法激进的做法让香港小孩的幸福感比例从2008年的73%,很快降低到2016年的57%。其中一半的小孩不开心的理由皆源自父母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OECD(经合组织)每隔三年都会面向全球各个国家的中学生做一项国际学生评估,数据显示,香港中学生渴望成为优等生的总体预期虽低于大陆,但承受的压力并不输给内地


孩子并没有在兴趣班中放飞自我,因为很显然,那些兴趣,是家长强加给他们的兴趣,是一种他们无法选择的兴趣。


那么,让小孩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一定好吗?


看看那些“平凡”的人是怎么说的吧:



所以,这是一个矛盾,对家长和小孩来说,皆是如此:在小孩懵懂无知的时候,成人帮他做出了选择,这可能阻断他更多的发展可能;而如果放养他,任其“野蛮生长”,多年后,碌碌无为的TA,又可能将自己目前的平庸甩锅给父母。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也许,就像影片中的一位家长所说的那样——


想要潇洒很简单,别供楼,别生仔。


但在此之前,先问问你家里催婚的父母同不同意吧。





用文字触摸灵魂

毒药读书


每天推荐三本好书

白天看励志,晚上看窝心

有喂饱精神的鸡汤

更有涨姿势的干货


这个刚刚出生的宝宝

需要每一个你温柔地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