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猫头鹰教室
猫头鹰教室为小张聊科研发布课程与会议信息的专属账号,带来小张聊科研最新课程培训信息,并介绍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让您随时可以get到想参加的课程,也为学员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交流的港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猫头鹰教室

细胞-细胞间交互的8大作用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总结

猫头鹰教室  · 公众号  ·  · 2025-04-12 09: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细胞 - 细胞间交互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领域,今天来盘点细胞 - 细胞间交互的 8 大作用方式以及研究方法。


一、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通讯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携带蛋白质、 RNA 等生物分子,通过与受体细胞融合或内吞作用传递信号,调节其功能。例如,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影响周围细胞的代谢和行为,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

研究方法: 研究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常用差速超速离心、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外泌体, Western blot 检测外泌体特异性蛋白(如 CD63 CD81 )进行鉴定。还可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测定粒径分布。荧光染料标记(如 DiI DiO )和核酸标记(如 Cy3 标记的 miRNA )可示踪外泌体在受体细胞中的动态变化。蛋白质组学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外泌体的蛋白质和 RNA 成分,揭示其功能。此外,检测受体细胞中特定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如蛋白磷酸化水平),可研究外泌体传递的信号。

二、线粒体转移

线粒体可通过隧道纳米管、细胞外囊泡、细胞接触或细胞融合等方式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支持受体细胞的代谢需求,如在皮肤损伤中,血小板将线粒体转移至干细胞,促进伤口愈合。

研究方法: 研究线粒体转移,可使用荧光标记的线粒体(如 mito-GFP )共培养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转移。隧道纳米管( TNTs )介导的线粒体转移可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TNTs 的形成和线粒体的转移,细胞骨架抑制实验(如使用 Cytochalasin B Nocodazole )探究细胞骨架对线粒体转移的影响。此外,测量受体细胞的氧气消耗率( OCR )评估线粒体功能,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如 Annexin V-FITC/PI 双染)研究线粒体转移对细胞存活的影响。

三、配体 - 受体结合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诱导受体构象变化,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功能。例如,表皮生长因子( EGF )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 Ras-MAPK 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这种机制在细胞生长、分化和免疫反应中广泛存在。

研究方法: 研究配体 - 受体结合,可使用阻断性抗体特异性结合受体,阻止配体与受体结合,检测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评估受体活化的功能。利用中和性抗体与配体结合,降低游离配体浓度,检测细胞对配体的反应,研究配体的作用。还可通过免疫共沉淀验证配体与受体的结合, Western blot 检测沉淀物中配体蛋白的存在。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可实时监测配体与受体结合过程中的折射率变化,获得结合亲和力( KD )等动力学参数。此外,通过圆二色光谱( CD )或核磁共振( NMR )检测受体结合配体前后的构象变化。

四、细胞连接

细胞通过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和粘着斑连接等方式相互连接。紧密连接可阻止物质从细胞间隙通过,缝隙连接允许小分子和离子直接扩散,粘着斑连接则提供机械支持并参与信号传导。这些连接方式在组织结构和功能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方法: 研究细胞连接的方法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免疫荧光染色用于观察细胞连接相关蛋白(如紧密连接蛋白、缝隙连接蛋白等)的表达和定位。电镜技术(如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可观察细胞连接的超微结构。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可用于敲除或敲入细胞连接蛋白基因,研究其对细胞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此外,邻近连接技术( PLA )可高灵敏度地检测单个细胞水平上的蛋白相互作用,通过特异性抗体和 PLA 探针识别目标蛋白,实现蛋白互作的可视化。

五、细胞外基质( ECM )的调节

细胞通过分泌或降解 ECM 成分,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周围细胞的行为。例如,肿瘤细胞通过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降解 ECM ,促进肿瘤侵袭。 ECM 的调节在组织发育和修复中也至关重要。

研究方法: 研究细胞外基质( ECM )调节的方法多样。免疫组化和 Western blot 可用于检测 ECM 成分(如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的表达和分泌。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敲除或过表达 ECM 相关基因,研究其对细胞行为的影响。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 ECM 调节对细胞迁移、侵袭等行为的影响。此外,材料科学方法(如使用聚丙烯酰胺、海藻酸盐和聚乙二醇水凝胶)可模拟 ECM 的物理性质,研究细胞对 ECM 物理性质的响应。流变学测量可用于研究 ECM 的力学性质(如弹性模量和粘度)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六、细胞间代谢物交换

细胞通过分泌代谢物(如氨基酸、 ATP 等)或气体信号分子(如一氧化氮)调节其他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例如,线粒体产生的代谢物可通过细胞外途径影响其他细胞的代谢。这种交换在细胞能量代谢和信号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方法: 研究细胞间代谢物交换的方法包括代谢组学技术,如气相色谱 - 质谱( GC-MS )和液相色谱 - 质谱( LC-MS ),用于分析细胞分泌和摄取的代谢物。荧光探针可用于实时监测细胞间代谢物的交换过程。基因编辑和药物干预可用于敲除或过表达代谢相关基因,或抑制代谢途径,研究代谢物交换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此外,动态代谢足迹分析可用于研究细胞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代谢物交换。细胞共培养实验可用于分析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代谢物交换和相互作用。

七、细胞融合转移

在某些情况下,两个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的融合交换内容物,包括线粒体。这种机制在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中较为常见。例如,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融合后,可改变巨噬细胞的表型,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研究方法: 研究细胞融合转移的方法包括荧光标记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融合过程。流式细胞术可用于检测融合细胞的表型变化。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可用于研究细胞融合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此外,使用化学诱导剂(如聚乙二醇)或物理方法(如电融合)可促进细胞融合,研究融合细胞的特性。研究细胞融合相关蛋白(如融合素)的表达和功能,可揭示细胞融合的分子机制。

八、吞噬作用摄取

某些细胞类型,如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作用摄取细胞外的线粒体或含有线粒体的细胞碎片。这种机制在细胞清除损伤细胞和调节细胞代谢中发挥作用,例如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受损线粒体,维持细胞稳态。

研究方法: 研究吞噬作用摄取的方法包括荧光标记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吞噬过程。流式细胞术可用于检测吞噬效率。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敲除或过表达吞噬相关基因,研究其对吞噬作用的影响。药物干预(如使用吞噬抑制剂)可用于研究吞噬作用的机制。电子显微镜可用于观察吞噬体的形成和内容物的摄取。细胞共培养实验可用于研究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和吞噬过程。


联系Alice@解颐生物, 扫码备注:科研服务
图片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