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零售”的落地和实践,有着怎样差异化的思考和布局?
来源:零售老板内参
ID:lslb168
作为北京最大的小米之家,通州万达店有什么
不一样?
不是“店中店”而是全面融合,小米有品
最佳落地方式
找到了?
小米之家
能撑起小米新零售线下渠道的
全部功能
吗?
雷军眼下可能只关心两件事:
一是开店
,第二件事
还是开店
。
成功登陆港交所以后,雷军和他的团队,接下来需要向投资者兑现之前诺言(起码证明推进顺利):
扩大新零售版图,将小米生态链稳稳扎根线下市场
。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Apple、华为、OV等竞争对手线下基因强大,但雷军雄心勃勃——他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开出
1000家
小米之家,最终可能会在全国开
1000-2000家
店。
7月15日,小米之家通州万达广场店正式开业,这是北京第20家店,也是北京面积最大的小米之家,足足有
570平方米
,给到小米人更多施展空间。
这种施展不仅体现在小米、米家产品上,还包括小米生态链平台“
小米有品
”。更早以前的6月16日,小米之家南京旗舰店开门营业。该店被雷军称之为“
小米新零售旗舰之作
”,除体验全面升级外,在那家面积超过700平方米的店里,还倾斜部分资源,开辟“小米有品”专区。
作为小米新零售一大直营渠道,小米有品同样在小心验证线下落地的可能。笔者曾于今年6月初实体探访小米有品全国首家旗舰店店,并对该店体验做粗浅分析(
详见小米有品全国首家旗舰店开业!对标MUJI?
)。
通州万达店也不例外,有品再次全面与小米、米家产品“融合”在了一起。《零售老板内参》日前走进该店,试图从这里找到一些关于
小米新零售理想线下模型
的可能痕迹。
通州万达店位于广场一层,贯通广场内外,两端均为落地透明玻璃门,视野更加开阔。该店延续小米一贯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棕、白、灰等主色调错落有致,并与左右的星巴克与Sephora形成明显区隔。
-
右侧
则为亲子体验区,米兔机器人、保温杯、餐盘、烘干器等儿童用品五颜六色,同时设有互动区,可供实际操作和体验智能产品、玩具。如果说零售市场“得年轻人得天下”,那这家小米之家无疑是成功的(至少在暑假这个档期)。笔者店里闲逛时粗略统计发现,儿童在店里的比例约占到1/4,并且均对智能场景表现出浓厚兴趣。
-
与两侧商品紧凑码放不同,
中间
则主要以实际体验场景的搭建为主。75英寸的小米电视4与150英寸的米家激光投影电视背对着背,既是功能对比,也给到店用户有更多停下脚步的理由。
-
该店同时还原家庭厨房使用场景,锅、碗、筷、餐具、收纳罐等被置于同一张操作台上,一旁的墙上挂着不同规格和功能的铲勺,颇有一番烟火气。
-
转过身来,桌上并排摆放着电饭煲、电热锅、料理机、净水器、炒锅、煎锅等各式厨房电器及锅具。锅具相对比较特殊,除功能及品质外,尺寸、重量也是掌勺人尤为关注的方面,眼睛看一看,掂量一下轻重,更能辅助做决策。
-
除此之外,颇具层次感的安格尔黑胡桃原木餐桌椅,堆满办公用品小物件的书桌,搭配有精致咖啡杯的胶囊咖啡机,以及条纹四件套、乳胶静音床垫组成的床具等,也被紧凑布置
居中的各处
,极大地强化家的感觉,“应该把小米搬回家”,有店内消费者半开玩笑地说。
比起小米之家,笔者实际上更加关注的是
小米有品的
落地形式
。
首先
从定位来说
,小米之家主要售卖小米、米家品牌产品,本身SKU较少,且均为小米自有品牌产品,渠道相对易于管控。有品则不然,除售卖前述产品外,还兼售生态链品牌产品及精选部分第三方品牌产品,SKU超过3000个,属于泛生活消费品平台。
根据上市招股书
,截至今年6月份,小米已累计投资210家生态链企业,其中超过90家公司专注智能硬件产品。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投资原则为“
持股但不控股
”,双方共同设计和研发产品,并由生态链企业组织产品生产,下游则通过小米自有渠道及第三方分销渠道对外销售,并进行收益分成。
小米有品长期以来走的是“爆品”模式,意图在生态链企业身上复制或者传递小米产品理念。这样做在完善小米生态链产品体系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调性相对统一。但难就难在,如此多的生态链企业和产品,
落地产品选择及成本实难估量
。
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小米之家在快速复制的同时,小米有品全国首家旗舰店仍在试营业阶段。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小米有品总经理高自光曾表示,小米有品未来是否更大规模开店,仍在动态考虑当中。
《零售老板内参》此前曾判断,类似“店中店”形式的探索,或许将有更多机会落地。而在通州万达店里,这种融合似乎又更进一步。临街入口处,小米有品LOGO十分醒目。并且从产品陈列来看,有品产品尽管数量相对较少,但陈列位置并无明显倾向,部分与小米或米家产品相互补充,同台竞技。甚至在部分货柜上,有品产品还被放置在最佳视野范围上。
值得一提的是
,该店有品产品外包装一角均有“有品”、“小米有品”或“米家有品”式样标签,以强化辨识度,但
标签名并不统一
。《零售老板内参》从小米方面了解到,目前有品正处于新老包装替换期,部分产品可能无此类标签或出现不一致现象,未来有品会统一增加该类标签。
事实上
,这主要跟有品
频繁更名
有关。有品起初名为“米家有品”,2017年8月,米家有品宣布更名“有品”,去掉“米家”属性的同时,有品也正式对外界全面开放渠道,除售卖小米、米家及生态链品牌产品外,还引入大批第三方品牌产品,转型成精选电商平台。最新一次更名,发生在今年5月,有品悄然更名“小米有品”,再度强化小米品牌标识。
多次更名背后
,反映的是小米有品在内部的
模糊定位
。如今逐步融入线下渠道,或许这才最符合雷军眼里,新零售渠道应该有的理想模型。
雷军和马云都自称新零售首倡者,但不管如何解读,线上线下全渠道打通都是共性观点。小米是线上部分渠道布局较为清晰,小米商城、小米之家、有品、以及天猫旗舰店等把控多个入口。但线下则不然,各地情况错综复杂,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及县乡市场,必须给到渠道足够利润空间。
雷军理解的新零售渠道,是向用户销售小米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硬件产品,从而建立庞大自有平台,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提高整体销售效率,并提供相应互联网服务。
按照目前小米之家推进速度,千店计划似乎大概率会实现。但显然,仅将小米、米家落地线下,称不上真正的“新零售”,小米有品必然需要同步落地线下。
那么,一个小米之家业态能解决所有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受限于小米之家本身的定位,似乎很难给到小米有品更多露出机会
。小米、米家产品线相对稳定,而“爆品”模式的小米有品则在源源不断更新产品库,竞争激烈,落地风险大。
小米有品往线下走的思路,笔者以为可分为两条路径:
显然,前者相对模式更轻,运作起来更加灵活,后者则有更多测试市场反应的机会。至于说,应该两条路齐头并进,还是先轻后重,从小米之家通州万达店身上,我们似乎能大概率找到一些答案。
本文为转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