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日书活动中,我们请参加的学员定下一个可以坚持30天的主题,经常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切口很小,但是又非常有趣的主题。Nile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硕士,海外求学和旅行的经历让她对“入睡地”的定义变得更加宽泛,于是她定下了“30个入睡地”的主题。这里我们节选了几个她写下的“入睡地”,它们分别是自己的床,妈妈的床,地铁,学车的车上,以及一位消防员朋友睡在消防队的故事。
三十个入睡的地方
Nile
坐标:合肥/上海
职业:新鲜广告人/自媒体瞎鼓捣者/斜杠青年
每日书组别:一月
自我介绍
每日书第二期参与者,写完30天后觉得,我再也不要来一次这样的挑战了,但鬼使神差般,今天竟决定再进行一次。上一期写了在旅行中遇到的30个人,终于把过去一年的环球旅行回忆清了干净。这一期想回到日常,毕竟,能走在路上也能停下生活,转换自如是很重要的。
我对床一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感,就像我小时候一定要躺在床上看书(也由此给了自己挥之不去的高度近视),此刻也半躺在床上敲下这篇文字一样。
家对我而言,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但床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频繁搬家。搬到现在住的这个家也不过短短一个月光景,但我把我的床拆开搬了过来,所以,从身体感觉来说,并没有什么大改变,我还是睡在我原来的床上。
对大部分人来说,想到家就想到了家里的每一间屋子,洗手池的冰凉瓷器感,地板暗红色的纹路,电视背景墙上落着的淡淡一层灰;然而对我而言,想到家就想到这张我睡了超过10年的床,床头是蓝色的,床板是白色的。前两天,脚方向一块木板掉了下来,深夜里,狠狠砸在地板上,着实令人心惊,也着实令楼下的住客胆颤,但我还是决定继续睡下去,不给自己找一个换床的理由。
买这张床的时候,宜家可能才刚刚进入中国,还是个高大上不接地气的品牌,于是我和我妈只能一起逛家具城。我一眼就在样板间里看上了这张蓝色的床,搭配着同色的大衣柜、写字桌、转椅,还有书架。老板说,买下这张床,再搭一张席梦思床垫,刚刚好。我妈想了想,坚定的拒绝了,还特地要求加高床板,学医的她始终认为,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不该睡席梦思,那太软了,不利于脊椎骨骼发育。
所以,我的床没有席梦思,床板上只铺了薄薄一层棉花絮。硬?当然硬。但不知出于惯性还是什么莫名原因,我始终凑活着,竟也能舒舒服服地睡了多年。月前从英国回来,太久没有睡这张床,又赶上突然发烧,浑身的每一个关节都在疼痛,躺在硬板也似的床上,感觉骨架被咯得散开,人又更昏沉了些。忍不住跟我妈抱怨,嘴里喝着她给我泡的药水,甜甜苦苦的,“妈,那床真的太硬了,睡的我全身都疼”。
第二天,我的床上就多了一层棉花絮。
后来,搬来了如今的家,我妈又托外公外婆用上好的棉花做了一床洁白蓬松的新絮,在它们的包裹下,我散开的骨头一颗一颗自己接了回去,既不会软得无着无落,也不会硬得生猛直白。
所以,现在我一天可以睡16个小时,就在这张床上,躺在这一堆洁白的棉花上,拥着我妈最甜蜜热忱的心思,山摇不响,雷打不动。
原始人类可能是吃草根果腹,剥树皮制衣取暖,并且席地而眠的。睡在城市里无数张豪华床垫上久了,有时返祖亲近自然,反倒成了极具新鲜感的浪漫事情了。
然而四月初的苏格兰高地并不是个友善的地方,凄风苦雨,寒气未散。把帐篷搭在这样的地方,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因为人往往睡的很憋屈。
背风处有一块草坪,湿湿滑滑的,很考验帐篷底的防水性能,但还是壮着胆子扎了营。傍晚时分,风向突变,走在远远的小道上,我一眼就看到快被大风吹破了的小帐篷,再走近一点,连地钉都要拔地而起。
紧急抢救,两人抬起帐篷,顶着狂风把它从山脚下移到了海边,铺好防潮垫取暖垫和睡袋,新窝整理完毕。
该如何形容席地而眠的滋味呢?
冷,零度以下的空气灌进帐篷里,让人只敢哆哆嗦嗦脱了外套就钻进睡袋去。地面的寒气一点点往上渗,离开小小的防寒垫背部就一片冰凉,于是牢牢的把自己控制在防寒垫范围内。外界水汽很重,皮肤和手指无法接触帐篷布,否则那一块防水性能就会被破坏,湿掉一大片,动也不敢动,牢牢缩在睡袋那一方小小的空间里,以期获得更多温暖。
躺在草地上是奇异的。分明是软的,可与大地接触的感觉相当踏实,有着有落,安全感十足。这时,再细小的地面起伏也能被身体灵敏地捕捉到,比如,人总是控制不住的向下滑,脚慢慢要顶到帐篷的门,啊,一定是躺在了肉眼难以看出来的斜坡上。
午夜迷迷糊糊间,听得瓢泼大雨,打在帐篷上噼里啪啦,然而巨大的困意让人睁不开眼去查看帐篷的情况,慢慢做起一个梦,不知道雨声是真是假,然而确乎更冷了,我又缩的更憋屈了些。
觉得屁股暖烘烘的,以屁股为原点,全身都在传递陌生的热量,我睁眼,帐篷圈出的一方小小空间里明晃晃闪着光,太阳!
前一夜冻的憋屈完全消散,再没有比此刻更有幸福感的时刻了,太阳是能给人带来作为人的尊严的,难怪古人要搞太阳崇拜。
我迅速爬出帐篷,眼前的大西洋猝不及防撞进眼睛里,在清晨的阳光下蓝的诱惑。
那边,我的少年守着气炉一脸认真地煮泡面,正拿着热狗罐头要往锅里丢香肠,一束阳光打在他脸上,好看得闪闪发光。
我的家乡在合肥,一个无甚特色也无甚名气的普通省会城市。上个月末,圣诞节后第二天,城市的第一条地铁开通了。对于这个常年默默无闻的地方来说,难得有一件“大新闻”。
老人们尤其兴奋,报纸总是喜欢拍他们的背影,裹着臃肿的大棉袄,峰拥在地铁站门口,抢领试乘券,好像这样可以表明开通地铁是多么可喜可贺受到欢迎的事情。
我觉得我应该要有一点市民荣誉感,于是我在蜂拥的老头老太太们散去的那天,买票做了一趟地铁。
真的不错,车厢又新又宽,行驶起来又平又稳,噪音也小,我抱着我的包,头靠在门口的挡板上,很舒服得打了个盹儿,睁开眼,已经离市区很远了。
我想了想,这地铁真的不能更好了,还具备北上广一类城市没有的最大好处 ——— 没人。约摸是下班高峰时间,我这个一向不善于抢座位的人,居然还能获得一个位置绝佳的好位置,可喜可贺。
我不知道过一阵子之后,地铁的使用率会不会提高,这条去哪都不方便的鸡肋一号线还会不会连接其他的线路。但我知道,为了这条地铁,整座城市已经停留在战备状态很久了,市中心每处繁华的地方都在挖隧道,年年回来,年年如此,堵车越来越严重,“大约前面又在修地铁吧”,司机总是这样抱怨。
我怀疑,除了上下班高峰时段,连公交都时常坐不满,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地铁的存在?
这是公共交通的刚需,还是为了不给自己“大城市”、“文明城市”、“有发展前景城市”这样的名号抹黑?
我看了看周边,南昌也有这样一条尴尬的地铁线,郑州、长沙也如是,他们的存在就好像上海的磁悬浮列车一样,我看到了一幅规模宏大的规划图,可我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才能看到规划出的那一天,而为此,整个城市的人要付出多少代价。
或者地铁真的能够缓解合肥这一类城市的交通压力,可我们还要先等待压力大到需要地铁来解决的那一天。
最近在忙一件事,学会开车。
说忙是真的忙,每天清晨八点开始,说话的时候嘴里还能嘶嘶冒着白气,直练到傍晚五点,回家的路上正对着一大轮又凄美又妖艳的落日。所有的社交活动堆在晚上,恰逢年休,要见的人实在很多,等回到家,星星都在嘲笑我快要合上的眼睛,丢下包,脱掉外套,踢掉鞋子,瞬间倒在床上。
如此比工作还要繁重的学车活动,对精力和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比如此刻,站在寒风中的公交站,一边瑟瑟发抖等教练来,一边努力在大脑中创造一方安静的天地好敲几个字。
中午的时候艳阳高照,车厢被烤得暖烘烘的,瞌睡虫爬的满身都是,教练开着车往城市外围的道路开,摇摇晃晃,我在后排睡得像个动物,娴熟又敏锐,轮到我练习的时候总能迅速感应并睁开眼,好像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打方向灯,按喇叭,踩离合,踩刹车。
就像在车上睡觉是一件无奈的事情,学车本身也极缺乏尊严。车原本应当为人用,乖乖充当一个代步工具,减轻双腿的负担,可当你接触它的时候,它总是做出各种傻事消磨你的耐心,嘭,熄火了;嘎啦啦,档位没挂好;油门稍微踩大了些,车马上就发出类似呛油的声音,整辆车都在颤抖......
教练往往也是急脾气,年纪大些,手脑不那么灵活的学车人,常常被教练骂得泫然欲泣。原本应当都是各行各业的老精英,起码也是受到家族尊敬的长者,在外要被叫伯伯了,此刻一下被骂得矮了三截,让人好心疼。
每个人都说学车是一件必须的事情,这是技能,无论早晚都要掌握的。可我倒觉得,这跟游泳等技能完全是两码事。很多时候,在大城市里生活,开车是一件不可能也没必要的事情,与国外的城市不同,我们便捷的交通工具覆盖城乡,自行开车实在可有可无。
的确没有必要因为全世界都在学车,所以我也挤出时间来痛苦的学开车,即使近几年我都不需要此项技能。
从会开车到要买车,实际是个连贯的过程,或早或晚都会完成。若是想要控制私家车数量,减少排放,限制牌照和出行绝不是源头上的方式。整体大幅提高教练准入门槛和拿驾照的时间与精力成本说不定更有用,也能为必须学车的人提供一个更愉悦清净高效且有尊严的环境。
虽然我正坐在后排的椅子上等待开车,我仍然忍不住这样想。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跟我妈一起睡过了。有记忆起,每晚睡在奶奶的身边,大约七八岁的光景,开始独自睡觉。所以,也可以说,我从没跟我妈一起睡过。
我不习惯,也不喜欢,仅有的几次被迫挤在一张床上,我竟然都没睡好,一夜做着乱七八糟的梦,拼命往床边滚,试图寻找到一个独立的空间,而我妈则拼命地把我往回捞,只是顺带而已,她主要捞的是被子。早晨醒来,我妈也一脸茫然,“跟你这小孩一起睡觉真是太累了”。
于是娘俩达成共识,在一切可能性下坚决不睡一张床。
后来家里的人越来越少,只剩我和我妈两个人,我们仍然保持着亲密无间但绝不一起睡的关系;再后来,我出国了,家里还剩我妈一个,自然不用考虑怎么睡跟谁睡的问题。
可我妈变了。
“喜欢你的那个小男孩是哪里人?”我妈在隔壁房间扯着嗓子。
我一边盯着电脑屏,一边漫不经心地答了。
“家里有没有兄弟姐妹啊?”她又问得更大声了。
我坐在我房间的桌前,开着电脑敲敲打打,简短应答。
“你们怎么认识的呀,说给我听听!”她躺在她的床上隔着一堵墙八卦着。
害怕她这样隔墙聊天,整栋楼的人都要知道“喜欢我的小男孩了”,于是我合上电脑,爬到她的床上去,“有啥你就问吧,这么扯着嗓子聊天不累啊?”
也许是我的错觉,我看到我妈脸上闪过一抹狡黠又开心的神色,在我钻进她的被窝之后。
两个人一起睡,我依然很难入眠,可这一次,我很愿意。像有一条细的看不见的线,把两个人之间的那条沟拉的越来越近,我不再往床边滚了,而她也不用再捞被子了。
可我不得不承认,这代价是,我大了,她老了。
我差不多快两年时间没有见过Metal同学了。
一环夸张的大堵车,我坐在滴滴上,捏着手机,焦虑的点亮锁屏,再锁屏点亮,距离我和metal同学约好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分钟。
车还没停稳,我在司机“给我五星好评哦”的呼号里,冲进一家越南餐厅。
Metal同学坐在那里眯着眼睛笑,干干净净的,跟刚毕业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我坐下,努力抵抗面前已经摆满一桌的酸酸甜甜东南亚菜,仔细打量他。
瘦了点,臂膀壮实了不少,发型是军人特有的板寸,脸上也多了些军人特有的沉稳,我差点被他的外表骗到,忘了他以前是个多么胆小的少年。
就是这么一个胆小的少年,居然在毕业后跑去做了消防员。
“消防员叔叔好!”我坏笑着开口。
他永远是个不忌重口的人,这一餐,伴着高速上撞碎的头颅,迸裂的脑浆,漆黑的裹尸袋,殡仪馆大叔的黑色面包车,浓烟滚滚的火场,小胖墩卡在树枝间拔不出来的大腿,还有跳楼讨薪人的撕心裂肺,我们把一桌花花绿绿的咖喱牛肉薄饼,黄咖喱虾,菠萝炒饭,和嫩嫩的鱼片吃的干干净净,是东南亚特有的酸酸甜甜。
“卧槽,你都不知道”,这些口头语倒是一点没少,“天天晚上被警铃叫起来,一夜就没了。有一次,晚上一点出警一次,三点回来,结果紧跟着又出警一次,搞到六点。回来赶紧睡了两个小时,白天接着值班。”
“那很难有个完整睡觉的晚上咯?”
“就算没有任务,精神也很紧张,警铃一响,在干什么都得放下,我睡觉的时候都有幻觉了,老觉得警铃在响,紧张的睡不着……”
我们聊到天津爆炸牺牲的消防员,已经做了指导员的Metal同学显得很谨慎。他手下的兵大都是98,99年出生的孩子,遇到大火场,没有判断出结果前他一般不轻易让人往里冲,“出了事对人家家里没法交待,我不能让他们出事……”他反复念叨这句话。
再不是上学时一起打打闹闹的孩子了,我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些叫做责任感的东西。
过年Metal同学不回家,继续待在队里,和他带的兵一起,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完成作为消防官兵应当完成的责任。
文字是我们记录日常最简便的方式。在中文世界里,我们收集到这么一批身份各异的文字爱好者。他们和我们一样,都笃信文字记录的力量。每个月都有百余名作者在每日书里共同书写下他们生活中的故事,这些片段令人十分感动。在我们看来,这些真实的记录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写作日常。
每日书是三明治创新的一种写作鼓励方式。成员可以在世界各地写作同好的激励下养成写作的习惯,并获得奖励。扫描二维码,了解详情并参与下期每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