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前两天在网上找书,一个封面吸引了我。浅绿色的背景,一个巨大的沙漏,一位穿着衬衫、打着领带的男人侧身,将头靠在桌子上。桌子上放着一台笔记本。沙漏上部黄色的沙子不断往男人身上洒落。除了电脑衍射出来的白光和男生的衣服颜色的亮光,被黑色布满了整个空间。沙漏几乎在每个寓意里面代表了时间,也代表了一种悬疑、不可知的境地。除了这个有特色的封面,更吸引我的是这个书面上的主题——三十岁的恐慌。三十岁的我们,如何来度过自己1/4的人生危机。
作为有股老学究气质的自己,第一眼望过去,标题为人生三十,才度过1/4长,这折算下来的人的寿命有120岁。这个数字颇有夸大其词。包括全世界在内的平均期望寿命,中国男性为70岁多些,最长寿的是日本也不过80岁左右。如果要保险起见,这个题目改为“如何度过1/3的人生危机”要更为精确一些。
当然,这也只是一时戏言,然而这个专题所反映的人类现实以及隐含的心理内涵,我们不得不去深思。
我们常常喜欢用一个节点来评估自己的状态,或是用一种里程碑似的方式。人生三十岁,按照心理学家对人生阶段的划分,这个阶段正是处于青春向成年发展的重要节点与转折。在狭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里,个体心理的趋势的往往与他们的年龄与生长发展有关,从婴幼儿、童年、成年再到老年的每一个阶段,他们的认知、情绪、能力和人格都受到年龄趋势的影响。随着年龄趋势的增长,与我们一起增加的是对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以及周边环境的不断复杂。每个阶段,每个过程的心理特征都有明显的变化,甚至有一个很长的缓冲期或过渡期来对这些转变进行适应。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寻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角色的形成。在这个年龄段,我们离开了童年与青春期对父母的依赖,对于事业、婚姻、家庭还没有持久的责任,躁动而又保持着警惕。
除去这个年龄段的心理转变,重要的是人生三十所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在所有的责任里,对待感情、婚姻的观念与行为最能够体现出这个阶段成熟特征的因素。在古代的中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诗中这位美好的女子,她的婚嫁年龄是在14岁。对全世界法定结婚年龄的分布情况的统计,欧洲国家大部分男女均在20岁之前,荷兰、西班牙等地甚至12岁就可以结婚。在伊斯兰宗教国家,伊朗等地的结婚年龄低至9岁。9岁、12岁,他们都还停留在儿童期,心理还未足够成熟,甚至生理上都处在发育过程中,婚姻过早让他们来承担成年的责任。婚姻后,他们也只有很短时间来转变自己的角色。他们能够真正承担起成年人成熟的责任,需要打上一个疑问号。
自由价值观、婚姻自由的观念业已随着生活水平、知识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深入人心。我们甚至可以在三十岁之后才考虑结婚,我们甚至可以作为“丁克族”,并完全不必去理会世俗的观念。女权主义的精神,让妇女得到了解放,我们不再束缚于家庭,财务也开始独立并逐渐实现自己的自由。我们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有人说,这是一种成年的延迟。我们延迟自己的青春,推迟自己承担成年的责任,这一种奢侈和浪费。这种浪费,使得我们心理上还不断处于被保护状态,而社会的推力、个人的责任观需要你不断向前。
“恐慌”与“恐惧”,按照词意,它们是一对近义词。
恐慌指的是因事情而内心不定,慌乱、害怕,而恐惧也同样表达了惊慌害怕、惶惶不安。但落在“慌”与“惧”之间的差别,一个是慌乱,一个是惧怕。三十岁恐不恐慌,与恐不恐惧有着千差万别的意义。
随着三十岁的到来,我们身上的心理变化、承担的责任以及随之带来的压力,让一个人心理承受的负担越来越重、也愈加复杂。我们是否恐慌,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是否有所准备,并能够有更好的处理办法来迎接,而不显得慌慌张张。
如果我们做好了这些准备,或者在适应了一段时间,也能够顺利得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成为真正“成年期”。而恰恰相反,有恐惧心理的人遇到这些问题,不只是慌慌张张、惶恐不安,还甚至产生了惧怕心理。
“彼得·潘综合征”,就是用来概括带着这份恐惧心理渡过了一生的人,这部分人是在社会上还未成熟的成年人。面对成年,常常伴有不负责任、缺乏自信、依赖心理强、难于坚持,处理社会关系具有很严重的障碍等。在这个心态下,这部分人逐渐形成“巨婴”,所有失败都将会自我暗示、安慰后将理由归结为他人与社会。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长大、变老,然后直至死去。那我们在三十岁,究竟因为什么而恐慌?而我们该如何消除这些恐慌呢?在我的认知里,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对自我认知的不清晰、社会责任压力巨大以及面对复杂环境的手足无措。
具体说来,一是,对自我角色的寻找,年龄危机带来的冲刺感,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来选择自己想要的事业与人生伴侣,然后再去探索自己的人生角色,这是寻我的过程;再是,我们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个人,所具备的能力非常有限,我们的时间有限、生命有限、才华有限,可以选择的人生职业都有所限制;最终,我们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做出许多巨大的决定,并且经常只剩下一个人,关于人生的,比如我们要与谁结婚,去确定什么样的事业,选择什么样的信仰、世界观、人生与价值观等等。这些寻找过程、认知过程以及决定的过程往往非常短暂,不宜推迟太久,有时甚至连眨眼的时间就很容易错过。
这些因素里,最根本的是自我价值实现难以最终得到满足而导致的恐慌。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而相较于在低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我们都或多或少能够从社会、家庭中得到弥补。而我们接受现实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加的创造力都需要我们正在不断形成的成年期中依赖自身和外力综合的因素而实现。
我们要消除内心里的恐慌,实现真正的内心不恐慌,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并能够自我提升。众多出版物发行名人名志,来向大众推销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电视媒体上,如何投资、理财的节目层出不穷,不断向我们灌输如何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这些经验都是他人总结,他们利用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实现了自己社会知名度、财务的自由,为名为利,最终亦有可能安然度过了自己人生三十岁的恐慌。
明白别人的道理,但未必能够就一定实现自我。我们真正需要自己带有心灵上的自由,是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学会做计划、承诺和决定,并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初始的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克服我们自身在人类的幼态持续里面的自然本性,增加抵抗社会的缓冲力。
总而言之,明白内心的恐慌的缘由,并为之不断持续的努力,我们理应能够顺利跨越1/3人生阶段。当我们能够度过这个从被保护到独立,从青春至逐渐成熟的阶段,也必然能够轻松过渡到我们自己下一个阶段的“中年危机”。
“过程和结局都有了,再去纠缠,连自己都觉得贪婪”。用海子的这句话来结束这部分内容,也向自己还剩下2年就要到达三十岁的人生转折点谨以一种致敬。人生三十,需要努力的太多,其实中间的过程与最终的结局都还未明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肖协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9347-107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