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地风景
政府、景区、开发商的一站式咨询服务专家:旅游策划、规划,景观、建筑设计,旅游投融资,旅游创意商品设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前战地记者回国搞“吃播”,1400万粉丝看他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仅199元拿下「HOKA同款性能」越野跑鞋, ...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你见过最脑残的设计是什么?我先来10个!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服气!卖到1000多的蓝牙耳机,竟然有几万人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地风景

没座位,大家站着也要听完这节课?!

大地风景  · 公众号  ·  · 2018-03-17 07:00

正文


导言

第九届(2018)大地风景旅游研究生班第1期课程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主讲,课程主题为《中外经典游记与世界格局演变》。当时因为场地限制,很多学员是站的把课听完的 课后研究生班学员纷纷发来他们的学习体会。



樊慧娟 山西省旅游投资集团


游记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经典游记作为一种记录作者所行,所见,所闻的文学体裁,为我们后人研究历史、地理、科学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也为我们通过书本打开了看向世界的窗口。


游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反映时代历史真实面貌的作用。 从很多古代游记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描画山水景物,记述旅途见闻中,往往会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社会现实;不少作者借景抒情,寓物言志,常常会触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流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品评;还有不少作者借助游记讲义理、发议论,阐述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所有这些,都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借鉴。


游记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对人类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起着传导的作用。因为这一类作品大都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人文科学工作者,特别是那些必须深入山林湖海进行野外考察的地理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探险家以及求法高僧们的杰作。他们攀山越岭,涉水穿林,并不是单纯为了游山玩水,恣情名胜,而是借旅行观察,去探究自然之奥秘,实现自身科学研究的计划、目标。他们以科学家的缤密、执著,深入常人所不去的野地,精详记录其行踪履迹、所见所闻,以及沿途考察实况和科学发现。由于这些特殊的旅游者拥有高学识、高素质及其专业知识的优势,他们写出的游记就更加思想深逢、内容丰富、翔实生动,既是引人入胜的旅游文学大作,又是很有学术价值的科学专著。晋法显的《佛国记)、唐玄类的《大唐西域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就是这一类古代旅游文学的佼佼者。


在古代,出行的不易,路途的遥远,使得那些出行的人,经典游记的作者,会带着出行的目标和使命,多维度、全方面的详细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才有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游记。现在,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容易,旅游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热衷于晒照片,写攻略等碎片化的旅行随笔,可以称之为经典的游记作品却越来越少,也许真像吴老师说的,若干年后游记可能真的会消失,那我们的后人的后人是否还能读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游记,值得深思。


黄泽虎 上海派米雷集团


人生旅程与人在旅途

首先,感谢举办方大地风景对这次课程的策划组织工作,很难得工作多年后还有这样类似当年学校学习的机会。课程《中外经典游记与世界格局》,老师应该是花了很多时间备课,讲解也很到位,谢谢老师,其他同学也各抒己见。在这里,我倒想从看别人的游记和自己写游记两个角度说说浅薄的想法。人生在世按80年算,也就两万多天,抛开个人的经济情况限制,至多也就能触及自己所在的短暂世纪和当时科技所能达到的有限空间里,所以看别人写的游记,让我们好像开着时光机,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间接感受到不同的时空和光景,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旅程,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体验。从自己写游记(有时候其实就是日记)的角度呢,游记让我们更加细腻的回味曾经的旅行感受,每次阅读可能带给自己的都是不一样的体验,可以重复读,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游记当作生命中不可替换的精神财富;看自己写的游记,回首往事展望未来,反思过去看淡现今,其实就是一个心灵自我涤荡的过程,让自己心态更加平和,让自己的人生格局更富有成长性。


附:本人游记感想(节选)


人生如旅行,但还不如旅行,因为人生不可以重来,旅行可以。在有限的旅途中,不一定要走多远,但走过的地方就一定要尽可能充分燃烧自己照亮一片天地,哪怕这片天地最后不属于自己。有句广告词不是说么:“人生就像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旅途中就应该是这样一个轻松闲适的蜗牛节奏:没有时间的紧逼追撵,也没有尘世的喧嚣浮躁;没有市侩的尔虞我诈,也没有欲望的纠缠牵绊;没有前现代性社会的压抑,更没有现代或后现代社会的理性控制一切。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心灵自我涤荡的过程,这个旅行的过程没有任何形式的限制,可以步行、驾车、坐船……可以出远门、附近玩……可以游山玩水、观古览今……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你的心态可以不承载不必要的负担,当然也不要给社会和大自然增添负担。


一次成功的旅行并非取决是否到达目的地,同样,成功的人生也并非看你是否完成什么丰功伟业,而是取决于这个过程中你是否拥有一份成功的心态。人生中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不是追名逐利的结果,而是短暂的生命中一路上你的所作所为能否带给你一种成功感受的心态,比如说你在旅途上去帮助和善待身边有困难的人,即使耽搁了你赶往目的地,但是这却可以悦纳后来你的整个人生旅程,这个没有完成的旅程看似残缺实则完美(不是有一种美叫缺陷美,这是否也是其中的一种?),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心态不是。


所以,我们要用旅行的心态看待人生,善于发现和创造人生旅程中的美,美人美景的地方多停留多看看都没关系,遇到险象环生的地方就努力跨过去,跨不过去就绕过去,别过多纠结一处咬住不放,指不定绕过去会有更美的风景候着你呢?人生旅程中还有一种情况,既没有美景也不是险象环生的地方,她是平平淡淡的一段,平淡得没有任何看头,这时候就不要怨天尤人,多一些耐心平和,少一份心烦气躁,在平淡中寻找甚至创造激情,孰不知有时平淡中也是蕴藏着别样的美的,毛主席一句诗词说得好——“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注重过程中的心态,减少患得患失,如此这般,我们的人生旅程岂不更加精彩纷呈?


张文宇 鲁能地产


不应该让游客做低层次重复体验的试验品

游记与世界格局整合剖析作为开创性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不仅展示出中外名胜风貌和自然奇观的点滴切片,也描绘了人类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的绵延宏图。这项研究对本人所从事的文旅行业具有启发意义。


第一,游记所记载的区域无论对于历史还是现代都具有品牌传播作用,品牌效应不仅体现在单个项目上,也体现在多项目生态圈的成功上。 如果企业借助某游记打造出IP生态圈,那么游记中项目都可以传递给其他业务板块,形成传播体系内的业务乘数效应。比如徐霞客游记中的山水资源,李白的游历诗歌散文。各类景区项目之所以出现“千景一面”,似曾相识的尴尬局面,而规模化、标准化的产品是不适合休闲度假时代需求的。其原因在于对项目历史内涵深入挖掘不深,缺乏文化传承演绎,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第二,所谓游记对交通尚不发达,区域往来屈指可数的时代人们开拓视野,获取知识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也算是最早对后来访者的旅游攻略或生活指南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更多90及00后发烧驴友对网络里不计其数的旅游心得早已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们更欣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一次心灵的自由放飞,一个逃离现实的桃花源。这一代更期望尝试徐霞客游历的浪漫,体验哥伦布旅行发现的振奋,他们希望自己做当代史的见证,从超脱疲惫的身心中刷出优与常人的存在感。


因此我们在景区中不应该仅仅让游客做看客、听客、食客、睡客,更不应该让游客做低层次重复体验的试验品。让游客从旅游中得到迥异的体验,身心的升华,获得更多人生的启迪,这将是以后景区运营的关键。这一点从无锡拈花湾景区人气就可以得到印证。


申市兴 吉林城规设计研究院


拒绝快餐化认知世界

听了吴必虎老师的《中外经典游记与世界格局演变》,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会出现游记这种文体?二是游记对我们的影响。


一、为什么会出现游记这种文体?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迁移史,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在岩壁上作画,以记载所见所闻,大概是因为人类的记忆有限,需要以图画或者文字记录下来,以永久保存。而游记的作用一是能够真实地记录旅行者的所见所闻,二是能够与他人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来看,如果时间是纵轴,那么游记所记载的内容则是地理上的横轴,丰富了我们认知整个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二、游记对我们的影响


游记的作者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角度(地理、自然、文化、社会、经济、外交等)来认知世界,让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时代的不同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现在的世界就是人类通过旅游一步一步认知的。即使在今天,游记仍然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一个人不可能走遍全世界,但是通过游记我们可以跟随作者开始探索世界的旅程。现代社会游记的形式更多样化,尤其是网络、视频和三维摄影等形式的出现,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身临其境地看到世界各地的风光和风土人情。去年有幸参与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制作工作,制作过程中对新型旅游媒体平台有了初步的认识,数字博物馆建成后,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对传统村落进行三维虚拟游览,这也许是未来游记的一种新的形式,虽然不如实地感受的那么全面,但也是快餐化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


闫雪 软通动力


从“后现代的游记”到“后现代的旅行”

两个多小时,在吴老师的带领下透过“一群人”的眼睛,走着他们曾走过的路,从游历一个国家,到发现一片大陆,直到今天我们通过Google地球,只要点一下鼠标,就能看到这世界上的几乎任何一个角落。


我们几乎发现了一切,然而,探索不会因此而停止。关野吉晴的《伟大的旅行》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书籍,虽然时间有限,还未来得及阅读,但她所选择的方式是我心目中后现代旅行的最佳案例。


非洲、亚洲、美洲,对于今天的人类而言,已经没有那么稀奇了,人们对于已知事物的兴趣总是少些。但关野吉晴的“伟大“之处,在于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从而把已知变成了未知,激发了大众的好奇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非洲到亚洲,再到美洲,坐飞机也不过一天的时间,而用脚走,恐怕除了探险家和人类学家以外,今天没什么人会做。当关野吉晴启程时,仿佛在已知的世界里开了一条“未知的路”,没人知道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而所有人都会好奇,这位日本女性和亿万年前那些露西的后代们是如何走出非洲,走向世界的?


后现代的旅行有哪些特点呢?


无极限不旅行,像优酷的《侣行》为我们提供了难以想象的旅行地点和难以想象的旅行方式——荷枪实弹的索马里街头、封锁了30年的切尔诺贝利电站、在零下53度的奥伊米亚康露营……当人类对大陆的探索结束后,我们会走向高峰、深海、极地、太空以及一系列人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所在。比如,马斯克已经做好了移民火星的准备。


无意义不旅行 ,像是《伟大的旅行》一样,赋予一个旅程新的意义。私人的意义如无数青年寻找自我的旅行,国家的意义如新华社近年做的“重走丝路”自驾活动。无知时旅行,疗伤时旅行,迷茫时旅行……当生产力智能化的水平越来越高,人被机器替换下来,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时间,而时间将被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用来玩乐。当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玩乐时,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旅行呢?也许是在旅行中创造一个“第二人生”也说不定。


王燕 渤海财经


这是一堂颠覆思维的课程

‘’任何书若以经读之则必能读出真佛,任意句若以咒信之则字字皆含玄机。‘’一部部零散游记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有何关联与规律,经吴老师独特的角度,将这么大一个题目用七十一页图文并茂有据可查的内容用以严谨的学术框架为线索,让浅者不觉其深的方式传授分享,用其庞大的逻辑思维系统风趣温和娓娓道来,顿开茅塞:


一.在浩瀚繁杂的古今中外游记中经吴老师精选出经典作品, 用以时间轴和主题轴为横纵坐标,绘制出一种简洁的分析框架表格, 将任何一种游记作品都可以确定自己的坐标位置,一种直观清晰的分析表格让人一下找到了头绪,方便查阅一目了然。一部部经典作品在吴老师鼠标滑动间呈现成一幅幅瑰丽的人类文学史文明史;逐一的解说又不时令人穿越到远古文明,有意思。


二. 吴老师利用游记景观动力学把所有的经典游记用以叠加 ,呈现出一副副新航线开辟图、殖民扩张图、殖民地扩张图、世界人口和语言地图变化图…… 水到渠成回归到课题 。以一篇篇游记的文字、数据为资料背景呈现细微之处见真章,见格局,见规律。


三.游记中的中国演变吴老师从鸦片战争的打响讲到肯定辛亥革命的正确,也一语中的当下“一带一路”的重要性;恢复“丝绸之路”陆上路线,海上航线,及其与欧洲两端国家对中东的影响。


四.吴老师在课程尾声时做了结论留下思考与遐想

1、 旅行的必要性 :就算婚姻制度消亡了,旅行依然继续。“行”’是人类的物质基本生活之一,是必须。游记则是一个时代历史下的缩影依据。


2、 开放的力量 :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活动空间范围应该是成正比。开放的内涵更是勇敢、开拓、付出……。高度发达文明的国家在坚实本土后重点放在了航路和海外,“一带一路”更现其重要。


3、 模糊的未来 :地球就这么大,在现有的旅游业中是调整、巩固、提高、开发…还是太阳系、银河系……二百年后的人们会怎样看今天我们的游记,他们又会是有怎样的旅行……


时至此时,还余音绕梁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回味无穷,在此感谢吴老师分享了独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也感谢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提供的开放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向每一位付出者说声:谢谢您,您辛苦了!


史超 中资集团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由于很多政治和历史原因,世人往往无法完整准确地了解到历史真相。这时,游记就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它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视角去窥探历史地理,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帮助今人还原当时的情景。


本次课程从世界游记历史分期、古典游记的学术体系、游记景观动力学、游记里的世界格局演变四个篇章阐述中外经典游记与世界格局演变。


在了解了世界游记历史分期和经典游记、古典游记的学术体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旅行,不仅可以发现、传播与积累世界知识,还参与了重构世界人口分布与语言地图和改变地球信仰区域,甚至能够构建深化审美意境、促进全球文化交流融合。


游记再现了世界历史地理格局的演变,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动态的、生长发展的过程。 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今天,旅游和过去的含义已经大不相同(过去写游记的人们一般以某种目的为导向进行探险活动、 科学考察、 宗教旅行),然而广泛阅读和研究中外经典游记,仍然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对现今旅游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从科学到宗教,从风土人情、语言到艺术审美,无一不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成功的旅游项目都具有其文化特色,而每一部游记,就是沿途文化的缩影,可供我们从中汲取养料。


2、如今人们生活被虚拟世界充斥着, 如何让大人和孩子们走出来、走到广袤的世界中去感知和体验真实 ,或许是每一个旅游业相关人士值得思考的问题。


姬春明 车智互通


天上掉下的礼物

首先感谢吴老师的精彩讲授,让我对游记和世界的演变,了解到了更有兴趣的一个视角!


同时感谢组织者和主办方大地风景,请到吴老师,并且办了这么棒的活动,堪称爱旅游、爱学习的同学们的福音!


再有要感谢移动互联网和我的工作,一个阳光很好的京城正午时分,偶然看到了大地风景的招生信息,ps: 好像天下掉下来的礼物,当时很是将信将疑,哈哈!


接下来,总结一下学习这次课程的五点收获:


1、 独特视角 一直比较爱看历史类的东西,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算是个历史腔,当收到上课通知,看到《中外经典游记与世界格局演变》这个题目时,不由得眼前一亮,一直以来讲世界格局、世界史,大多都以所谓正史、信史为素材源,以游记为基础来讲的,还是第一次听说,单就这个视角讲,就很吸引我;


2、 游记演变脉络 吴老师给大家系统的梳理了世界游记的历史分期和古典游记的学术体系,通过5个关键时间节点(公元500年、1492年、1807年、1945年、1991年)而分成了6个时期,并列出了每个时期的经典游记作品,加深了对游记史和游记演变脉络的理解,同时吴老师的分类方法,我也想借鉴到之后自己新家书架的分类上,吴老师的课即有理论价值也有生活实用价值,哈哈;


3、 一个新词 课上学到了一个新词: 游记景观动力学 ,游记是旅行活动的一种固化,把旅行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固化为文字、图画、图片等形式,游记记录的是人类的旅行活动,游记作者写作的初衷多种多样,比如:探险、避难、游玩、朝拜、考察等等;对于作者个人而言,游记是旅行期间的日常记录,相当于日记,而很多人对同一地、同一景、同一事的游记相叠合,就会影响后人的观感和认识,构建起对某一事物的认知;


4、 古代的大V 古代能写游记并且流传到今天的,多数是知识分子或是某一领域有身份的人,比如外国人看中国的几位名人:马可波罗、马戛尔尼、利玛窦,这些古代的大V,虽然在当时粉丝数量有限,却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演进;今天正值重提一带一路,当代的大V会以什么方式,是游记还是其它,来影响今天的人们,这是吴老师在课程最后提出的问题,是离开现代生活,追求内心世界,还是大隐隐于市,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网游九洲八万里,也确实是值得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