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启泰投资
启泰投资专注研究、分享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案例;致力于发掘、培育初创期及成长期的创业公司,将匠心融入服务!公司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企业、新消费及产业互联网等。我们希望携手创业者,艰苦奋斗,铸就伟大的企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全国人大代表海国勇:以耕地保护“小切口” ... ·  2 天前  
Kevin在纽约  ·  Kevin在纽约的微博视频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启泰投资

创业清单:启泰三周年&三生万物

启泰投资  · 公众号  ·  · 2020-09-17 07:15

正文

/肖波







2020年的八月已经过完了,专注于早期创业项目投资的启泰,三周年了。

,是个神奇的数字,关于三的成语多如牛毛:三生有幸、三阳开泰、三顾茅庐、退避三舍、韦编三绝,孟母三迁、三缄其口、礼让三分......


而最神奇、最有力量的当属道教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于是,就有了这个标题: “三生万物”


似乎仅仅就是为了显示这种神奇,为启泰三周年应个景,八月初,启泰投资完成了第一次的项目退出,完成得那么 猝不及防

不管是退出的原因、过程、还是结果,都留下了永远的遗憾,都有太多的要总结。

虽然收益还能接受,但离预期确实有点远。


然鹅,对于投资工作,退出了就是王道,就是胜利!哈哈!


言归正传,三年,不短的一段时间,似乎应该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变化,确实有,而且也很大。但这种变化,从外表看不出来。


正如破茧之前的蝴蝶,从外表看还是一枚虫茧。但虫茧里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条蠕动的丑陋青虫变成了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

对于任何一项新开启的事业,第一个三年,是打基础的三年,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今后发展的质量至少 70% 取决于这三年的基础建设得如何。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一生的行为模式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定型了。


启泰的这三年,应该说, 完成了质的飞跃!


何谓质的飞跃?启泰初步完成了一家投资公司必须完成的基础工作: 投资究竟要如何投?即,投资的标准是什么?


从2009年开始的投资生涯 ,看过很多创业企业的起起伏伏、生生死死; 自己也经历了不少成功与失败; 再加上大量的阅读,与各方高人的频繁交流,一路来时刻都会偶有所得、小有收获。


通过这些年的不断积累,最近的一年多时间里,终于基本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个“质”是什么?一切的事,背后都是人。

相同的事,不同的人,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在投资行业,一直就有 “投资即投人” 的说法。应该说,这句话,直到今年,我才真正基本理解了它的内涵。


那,投资究竟要投什么样的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投什么样的人,首先要看他 会处于什么样的环境。

创业者所生存的环境,当然是商业环境。 任何时代的商业环境, 竞争,从来是主旋律。

而今天的创业者,在 现在及未来 将要面对的商业环境,竞争会来得 即突然、又猛烈、更残酷


因此,未来商业环境下的竞争情况对于创业者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这些能力都是些什么呢?

见过 建过 是一个创业者能够创业成功所需要的最坚实的、也是必备的基础能力。


见过:见识过


见识过:通过各种方式,比如交流、阅读等,获得间接经验。

不管是通过身边的人、或是工作环境、还是阅读,创业者要有足够 的见识。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没有见识的创业者是很可怕的。


他们绝不承认世界上居然还会有你说的这种做法!更不相信只有这样的做法才会有效果。


他们绝不知道那样的做法会导致企业在三年、两年、甚至一年后就会陷入困境。


他们只能浮光掠影的看到事物最浅层的表象或者支离破碎的细枝末节。


夏虫语冰、坐井观天这两个成语相信不需要解释了。


他们稍遇顺境,就自信满满,莫名狂热,一切尽在掌握;偶遇困境,就焦虑万分,不知所措,病急乱投医。


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坚定的相信,自己才是最懂的那个!


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笃信,只有他们的实践才能出真知。先不论能得出的是不是真知;殊不知,即使得出的是真知,这真知早已存在几百、上千年了。

科技确实是在日新月异的不断进步;但人类社会、人类商业社会的智慧早已经没什么新鲜的了。


好了伤疤就忘了痛是常态。


要有多和高的见识, 读书 的作用是不可替代。


不管是通过身边的高人、还是高强度的职业培训,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关系,能 直接接触 到的见识毕竟是极其有限的。


而创业,对创业者见识的要求是极其广博的。

只有读书,是 最体系、最有效、最方便、成本最低 的获得见识的途径。



建过:建设过


建设过:在优秀企业工作过3-5年以上,并担任中层以上职位,比如省区负责人。

有一次,我与一位曾在千亿级的S公司担任过部门负责人的朋友交流。


他说,他认为他的职业生涯非常之幸运,能够恰逢其会,在S公司的任职期间,参与到公司的 正规化建设


当时,S公司聘请了一批世界顶尖的管理专家,按照他们擅长的领域分配到公司的各个部门,手把手的指导、训练管理人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知道了要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学到了本质和底层逻辑。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的运用知识。


他感叹说,我的前任们和后任们可就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我们时常在微信中见到的“认知”,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见过或建过”。否则,认知是无从谈起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见过 建过 之所以是基础能力,是因为这两者决定了很多东西。

决定了创业者的眼界,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有更大的格局;

决定了创业者创业伊始就能避免很多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

决定了创业者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有更多的解决方法、手段、技巧。

决定了创业者犯错后发现错误的速度,并当机立断进行调整的速度与质量;


这些,又都决定了一名创业者是否有足够的成长的空间。

而一个创业项目是否能够成长,完全依赖于创业者的成长。

因此,对于要投资的对象,见过或建过,至少要有一项。两项都有当然是最好的,那实在是太难找了。


见过或建过只是基础能力,基础之上呢? 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


一个创始人的核心能力是 组织能力

纵观古今中外,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莫不是具有超强的组织能力。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刘邦。至少从表象看,他身无所长。但正是他,开创了一个民族:汉!

他看似身无所长,总之史书上没有记载刘邦会什么,但唯一擅长的也许恰恰就是组织能力。


不管一个人之前是擅长什么,一旦他要成为一名领袖、一名领导者,他就必须擅长组织能力。

创业者必定也必须是领导者、领袖!




什么是组织?


组织至少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

作为动词的“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系统加以结合。

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系统加以结合后的集合体。


具体到创始人的“组织能力”所指的是, 创始人如何不断将外部资源组织(动词)起来壮大组织(名词:企业)。


而在今天这个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中, 人、优秀的人 ,又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

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人来了,其他的一切资源都会随之而来。


没有蔡崇信,马云能从高盛拿到阿里的第一笔融资?更别提后面的孙正义了!那么,蔡崇信会随便选择合作伙伴么?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创始人,核心能力要求就是 聚人 ,他的关注点也一定是在人上。他必须有能力将一群优秀的人聚拢在自己身边。


马云在一个国际论坛上说,他对科技、管理都是一无所知。

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优秀的人,将他们组织起来。

一名优秀创业者的优秀之处就是如何能够让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很好的合作。

因为优秀的人之间是很难合作的!


而要具备核心的组织能力, 又有许 多许多其他的能力要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