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花儿小草
专注于0-3岁宝宝的喂养与教育,认真研习育儿用品,分享育儿心经,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不同年龄孩子眼科检查的重点,替你整理好啦! ·  2 天前  
丁香妈妈  ·  孩子为什么会腿抽筋?需要担心吗? ·  3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最费妈的数学,有了偷懒新思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花儿小草

父母没有界限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花儿小草  · 公众号  · 育儿  · 2018-08-01 19:42

正文

来源: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作者 | 佟霏

几天看了综艺节目《少年说》,其中一个孩子对妈妈的告白让我印象深刻。


初一女孩徐嘉唯,在告白一开始,她便开门见山地说:


我的妈妈是一个特别有条理的人。


有条理到什么程度呢?我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个表格。



妈妈的监控精确到女儿几点钟吃饭、睡觉、写作业,也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在家不可以翘腿、抖腿,早起马上叠被子等等一大堆的生活细节。



末了,徐嘉唯发出对妈妈的请求:


「能不能不再对我做这么细致的规划了?」



然而妈妈坚定地认为:


「这都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最基本的。」


「就是因为我们早出生、早经历,所以我们才会把我们所经历的提前告诉你们。妈妈说的话,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确,肯定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正确的。」


此时,台上的嘉唯听着妈妈的话,脸上透着掩不住的失落和无奈。



主持人陈铭一针见血地说:


「自律是一件好事,但妈妈把自律变成他律,就成为了压力。」


归根到底,是妈妈希望女儿的一生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地按照自己的期待去行走。


她想帮女儿绕过弯路,让女儿去做 「正确」 「应该」 去做的事,而妈妈则是标准的唯一制定人。


有一种父母,被称作 直升机父母


他们时时刻刻监控并干预孩子的一举一动,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


言则是爱,实际上,却让孩子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压力。


控制欲,其实是一种自身很难察觉的欲望。


控制欲强的人,往往对他人的行为进行了过度的绑架而不自知。


控制欲强的父母,常常会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


听我的,没错。

我都是为了你好。

爸爸妈妈不会害你。


父母初心是爱,却成了孩子命运里最深的伤害。


前不久台湾女星狄莺的儿子在美国被警方逮捕,被控恐袭威胁罪。


据媒体报道,狄莺儿子孙安佐曾告知朋友:


5月1日别来学校,我要进行枪击。


而随后,警方在他的卧室里,找到了防弹背心、1600发子弹、枪支支架等。



此事一出,不免让人想起了早前狄莺在《康熙来了》中谈到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儿子11岁开始,为了让他能够长得高壮,她要求儿子必须吃成人的饭量。把每天吃多少饭、喝多少水全部写进 「规定」 ,必须完成。


我一天盯他吃饭七个小时。然后一直催:儿子,赶快啊。


并且,孩子不能自己夹菜,因为妈妈认为: 「这很浪费时间。」


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妈妈要求更严: 「低于80分就打到屁股开花。」


难以想象,这样在妈妈的高压之下生活的孩子,内心会走过怎样的压抑和痛苦。


可是,这个妈妈不爱儿子吗?当然不是。姐姐狄玫提到狄莺说:


「她是可以为了儿子去死的人。」


可是,正是这份密不透风、压力巨大的爱,让孩子走向视死如归的路。



以爱为名的控制,到最后,都成了孩子命运里的苦果,渗透到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有时候,当我们觉得孩子出了问题,需要改变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尤其是,控制欲这种欲望,会以爱的外衣,遮蔽父母自己的眼睛和内心。


父母的意念转变,改变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个8岁的女儿,有一天,她和女儿闹翻了。


起因其实是一件小事,女儿想买一个公主风的文具盒,妈妈坚持认为那会让孩子上课分心,说什么也不许买。


女儿哭着大喊:


为什么你那么霸道!

什么都得听你的!


女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下午,而那之后,三天都没有主动和妈妈说话。


朋友开始反思自己,小时候,妈妈工作太忙,经常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家里,那些孤单无助的时刻,让她记忆犹新。


女儿出生以来,她总想着要给女儿最好的照顾,却忽略了, 孩子也需要自主的空间


这之后,她主动给女儿制定了一个零花钱计划,每个月给到女儿一定的零花钱,让女儿自由支配。生活上,她也让女儿更多参与到选择中来。


如今的女儿,活泼开朗,愈加地敬爱着妈妈,也更加果断和勇敢。


女儿的反抗,让她明白,放手是一件必然要发生的事。 妈妈退一步,孩子才能向独立成长再迈出一步。

过强的控制欲,归根究底,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当孩子未按照父母的规划行事时,或者脱离父母视线,表现出独立时,会触发他们内心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与控制欲相伴的,还常常有自卑。 他们外表强势,内心却藏着一个极度需要被证明和被看见的自我。


那些控制欲强的父母,在自己的童年里,往往都是被忽略和伤害的。


可是,当父母把过强的控制欲,施加在孩子身上时,等于是把过度的关注施加给了孩子。


这是对孩子心理边界的侵犯,挫伤的是孩子成长中的自我意识。

当我们有以下行为时,需要警惕,自己对孩子是否控制欲过强了:



🔘 想要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不然就焦虑


🔘 担心孩子遇到危险,过多限制他们行动。


🔘 主动指导总是多于孩子的提问。


🔘 希望孩子实现父母的梦想。


🔘 当孩子求助时,替代孩子解决, 而不是引导他们自己解决。


🔘 对孩子的情绪敏感,见不得孩子哭。


🔘 替孩子安排好一切,总担心他受苦。



面对孩子, 我们需要保持自省的能力,警惕自己,不要侵犯了孩子的 心理边界


越是在亲密的关系中,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


在孩子1岁前,孩子与妈妈是「共生关系」,而到了孩子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建立,就需要父母逐步的放手。


童年时未能够建立起清晰「心理界限」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总是退让,或者在未来成为第二个「控制欲强」的父母



放手的另一重含义,是信任


我儿子小树三岁时,发生了一件触动我的事。


一早起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帮他穿好裤子,而是默默的坐在床边,看着他自己穿好。


小家伙穿完裤子,搂着我的脖子说: 「谢谢妈妈,你真是个好妈妈。」


这声「谢谢」来的突如其来。他的感恩,并不是我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什么都没做。


哲学家佛洛姆说:

「教育的对立面就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可信任,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当我们给予他们信任,他们将报以惊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