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新书丨《行行重行行:1983-1996》(“费孝通作品精选”)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21-04-13 09:12

正文


到农村里、城镇里去观察、去思考

行行重行行

1983-1996 (合编本)


费孝通 著

费孝通作品精选

精装,168.00元

ISBN:9787108069696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20世纪中国卓越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曾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教学与研究。

一生以书生自任,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等。



内容介绍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费孝通接续其早年对城—镇—乡结构关系的思考和“乡土重建”的理想,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对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城乡和东西部区域协同发展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先后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等不同的乡镇发展类型,以及长三角、港珠澳、京津冀、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西部经济协作区等多种区域发展战略,其中还包含了他对中西部城市发展类型的思考。


本书汇集了费孝通十余年中所写的近六十篇考察随记,大致按时间线索排列,不仅呈现了晚年费孝通“从实求知”的所思所想;某种意义上也记录了改革开放最初十余年的中国发展历史进程。



目   录


“费孝通作品精选”出版前言


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

前言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再版代序)


小城镇 大问题(1983年)

小城镇 再探索(1984年)

小城镇 苏北初探(1984年)

小城镇 新开拓(1984年)

赤峰篇(1984年)

包头篇(1985年)

港行漫笔(1985年)

定西篇(1985年)

故里行(1985年)

甘南篇(1985年)

闽东行(1985年)

温州行(1986年)

淮阴行(1986年)

盐滩行(1986年)

海南行(1987年)

临夏行(1987年)

镇长们的苦恼(1987年)

海东行(1987年)

农业发展的新台阶(1987年)

话说呼伦贝尔森林(1988年)

阿拉善之行(1988年)

全国一盘棋: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1988年)

南岭行(1989年)

四年思路回顾(1989年)

甘肃行(1989年)

长江三角洲之行(1990年)

重访云南三村(1990年)

包头行(1991年)

侨乡行(1991年)

吴江行(1991年)

凉山行(1991年)

武陵行(1991年)

重访民权(1992年)

珠江模式的再认识(1992年)

沂蒙行(1992年)

沧州行(1993年)


行行重行行续集

前言


展视中国的乡镇企业(1993年)

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几个阶段(1994年)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1995年)


邯郸行(1993年)

淄博行(1993年)

焦作行(1994年

信阳行(1994年)

家底实 创新业:再访温州(1995年)

豫中行(1995年)

再访震泽(1995年)

天津献策(1995年)

三访赤峰(1995年)

毕节行(1995年)

黑龙江行(1995年)

浦东讲话(1996年)

吴江的昨天、今天、明天(1996年)

重访徐州(1996年)

再话浦东(1996年)

再话天津(1996年)


附录

新德里讲话——对美好社会的思考(1993年)

接受福冈亚洲文化奖的讲话(1993年)

马尼拉讲话——社会科学对中国农村发展的贡献(1994年)

东方文明和21世纪和平——国际幼儿教育会议上讲话(1996年)

从小书斋到世界新型图书馆——国际图书馆协会第62届年会上发言(1996年)


出版后记


文摘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




前  言


我同意把过去10年里所发表与乡镇发展研究有关的主要文章集中编成一册,给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们做参考。这些文章都是在我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的。走一趟,写一篇,几乎成了我这10年研究工作的习惯。因此我想用“行行重行行”作为这本集子的总题,以“乡镇发展论述”为副题。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就是这样一步步得来的,也体现了我一向主张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不求惊人,但求细水长流,一步一个脚印。


80年代我学术生涯得到重生。我经常喜欢说这是意外收获,得之偶然。既然我还活着,也就舍不得把日子再白白糟踏掉,所以从1981年起又重理旧业,到农村里、城镇里去观察,去思考。凡有所得按我在抗日时期养成的习惯,写成文章,随时发表。日子多了,走的地方多了,发表的文章也多了,积几篇就印成小册子出版。这10年里也有10多本了。现在已是1991年,回顾一下,抓乡镇研究刚好10年。10年算一个段落,应当结结账,编出这本《行行重行行》似乎是个好主意。


我曾经一再表白,我对自己的学术成就评估是不高的。我所看到的是人人可以看到的事,我所体会到的道理是普通人都能明白的家常见识。我写的文章也是平铺直叙,没有什么难懂的名词和句子。而且,又习惯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下笔很快,不多修饰,从小老师就说我这样毛毛草草,成不了大器。现在已到老年,要改也不好改了。


话也得说回来,我自己有时也喜欢反复看看自己写下的这些文章。反刍有反刍的滋味。尤其是把前后的见闻,串联起来加以思考,有时也会出现些新的体会。如果我不是这样“走一趟,写一篇”,说不定到现在连这10年我国乡镇发展的轮廓都说不上来。经过走了这几万里路,写下了这几十万字,心里似乎觉得对这段发展历史多少有了一点认识。


这10年,中国农民生活上的变化是十分深刻的。说这10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时期,也不能算是夸大。我是个在50年前对中国农村进行过有意识地观察的人,当时我写出过“中国问题是个饥饿问题”的话。现在再去现场看看,不能不承认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和饥饿已经告别。但从时间上看恐怕还不能说太久,是这十几个年头里的事。现在看来,如果中国人都能争气,彻底在我们国土上送走这个瘟神已属于可以做到的事了。这是个大变化。怎么变的?在反刍这10年留下来的记录里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答案来。


中国实在大。我这10年尽管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跑在写,但所见所闻、所思所记还只似蜻蜓点水而已。挂一漏万、以偏概全在所难免。我自己明白这一生能主动掌握的时间已经不多,但愿还能为后来人多做一些破题开路的前期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